【由来】
隋开皇十五年(595年)置润州,以州东有润浦得名。安史之乱后,润州是权力很大的镇海军节度使的驻地。宋朝初年,因地理环境变化,距海口较远,将唐代沿用的镇海军改名为镇江军。宋徽宗曾统领过镇江军,他称帝后,于政和三年(1113年)将润洲升格为镇江府,即“镇守长江”之意 ,从此镇江的名称沿用至今。

【沿革】
镇江最早地名为“宜”,是3000年前周康王封给宜侯的领地;春秋中叶,镇江称“朱方”,后来越灭吴,楚又灭越,于是改朱方为“谷阳”。

秦始皇灭六国后,巡游天下,到了谷阳,听信方士之言此地有“王者之气”,就近调来三千红衣囚徒,凿通京砚山,改谷阳为“丹徒”以污之。

汉朝时,在丹徒筑京口埭,故又有“京口”之称。三国时代,孙吴曾在此筑城,名之“京城”,又称“铁瓮”,因为城像一个坛子。嘉禾三年(234年)孙权为了励其与中原曹魏争霸之志,又改为 “武进”。东晋初,丹徒县治始迁京口。

隋开皇九年(589年),丹徒县并入延陵县。隋开皇十五年(595年)置润州,以州东有润浦得名。唐改延陵为丹徒,属江南道之润州。安史之乱后,润州是权力很大的镇海军节度使的驻地,因此又有“镇江”之名。

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润州升格为镇江府。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镇江路。顺帝至正十六年(1356年),明军占领镇江,改镇江路为江淮府;同年12月复改江淮府为镇江府。清咸丰三年2月(1853年3月),太平军攻占镇江城,改府为镇江郡;咸丰七年11月 (1857年12月),清军攻入镇江城,复置镇江府。期间,丹阳县一直隶属镇江。在此期间,均称丹徒县,属镇江管辖。

民国元年(1912年)废镇江府,所辖丹徒、丹阳、溧阳、金坛、太平5县直属于省。民国三年(1914年)5月,全省下式设立金陵、沪海、苏常、淮扬、徐海5道,以上5县均属金陵道。民国十六年(1927年),北伐军进入江苏省,取消各道,以上5县复直属江苏省。民国十七年(1928年)7月,丹徒县改名为镇江县。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全省设立行政督察区,镇江县为第一行政督察区驻地。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镇江县属溧阳督察区。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4月,区改以序号排列,镇江县属第一行政督察区。期间,民国十八年(1929年)至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2月为江苏省政府所在地,其中在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镇江沦陷期间,省政府迁往苏北。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4月23日,镇江解放。6月,镇江县一分为二,划城区和近郊设立镇江市,划四乡为丹徒县,均隶属苏南行政区镇江专署。1953年,苏南、苏北行政区合并建江苏省后,设镇江专员公署,辖镇江市和10个县;1958年镇江专区改为常州专区,后又改为镇江专区。1971年5月,镇江专区改称镇江地区。1983年3月,撤销镇江地区,设立地级镇江市。

1984年10月,镇江市城区更名为京口区;镇江市郊区更名为润州区。1987年12月15日,撤丹阳县,设丹阳市(县级)。1994年5月13日,撤销扬中县,设立扬中市(县级)。1995年4月,撤句容县,设句容市(县级)。2002年4月3日,撤销丹徒县,设立镇江市丹徒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