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是一部奇书,它灵活运用了屈原的“香草美人”意象。作者把《离骚》中抽象的文学意象具体化为美人的人物角色 ,金陵十二钗中的这些美女所影射的历史原型人物有帝王、忠臣、贤士、良将。


解读《红楼梦》背后的隐情,必须突破人物的性别局限,才有可能真正领悟作者的主旨意图。


贾惜春是贾府四位小姐中最小的一位,今天承接上两篇文章继续解析惜春这个角色的历史原型。


笔者前期两篇文章中已经指出了惜春和清朝皇帝重大关联:

1

惜春写出清初建国简史


惜春的《文章造化》诗中,“文”“章”分别是清初皇太极、顺治两位皇帝的谥号,“文章造化”暗含着清朝基业的建立。


“景夺文章造化功”又暗含着康熙皇帝的出身之处景仁宫,其隐意是康熙皇帝继承了前两位皇帝国朝大业。

2

惜春灯谜诗藏着玄烨的名字和康熙年号


惜春的灯谜诗中隐藏着康熙皇帝的小名玄烨和年号康熙,惜春这位“美人”影射的历史原型之一是康熙皇帝。


以上结论都是通过惜春的诗词隐意中剖析出来的,没有办法找到实际证据来支持。


但是《红楼梦》本身就是一套严谨的自证体系,重要的事情作者都会进行反复皴染。


惜春的身份书中写得很隐秘,越是隐秘则越重要,越重要则越是要反复渲染。


由于笔墨不能集中在人物身上,作者就在她的住处下了功夫。大观园中重要人物各有其所,每一处住所都是对主人的衬托和补笔。


下面我们看看惜春的住处是怎样揭示她的帝王身份的:

千呼万唤始出来


作者既然刻意隐藏惜春的身份,对于她的住处也不会写得引人注目。惜春的住处也是几经渲染,由外及内、由简至繁逐层呈现出来的。


最开始有两次介绍,只是一笔带过。分别是:


第二十三回大家刚搬入大观园,只顺笔写出“惜春住了蓼风轩”;第三十七建立海棠诗社众人起名号,宝钗说了一句:“四丫头在藕香榭,就叫他‘藕榭’就完了。”


这两笔勾描为只是一种伏线,为后文详细描写作引子。


后面又有两处对惜春住处进行了细致的描述,分别是:

1

螃蟹宴聚藕香榭


第三十八回,薛宝钗帮助湘云举办螃蟹宴,请贾母赏桂花,次后众人作菊花诗。这次大型综合娱乐活动的场所就选择在惜春的藕香榭,原文写道:

凤姐道:“藕香榭已经摆下了,那山坡下两颗桂花开的又好,河里的水又碧清,坐在河当中亭子上岂不敞亮,看着水眼也清亮。”


贾母听了,说:“这话很是。”说着,就引了众人往藕香榭来。


原来这藕香榭盖在池中,四面有窗,左右有曲廊可通,亦是跨水接岸,后面又有曲折竹桥暗接。


众人上了竹桥,凤姐忙上来搀着贾母,口里说:“老祖宗只管迈大步走,不相干的,这竹子桥规矩咯吱咯喳的。”


一时进入榭中,只见栏杆外另放着两张竹案,一个上面设着杯箸酒具,一个上头设着茶筅茶盂各色茶具。


那边有两三个丫头煽风炉煮茶,这一边另外几个丫头也煽风炉烫酒呢。


贾母喜的忙问:“这茶想的到,且是地方,东西都干净。”


湘云笑道:“这是宝姐姐帮着我预备的。”贾母道:“我说这个孩子细致,凡事想的妥当。”一面说,一面又看见柱上挂的黑漆嵌蚌的对子,命人念。


湘云念道:


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

这一次对藕香榭的描述具体了很多,主要写出了藕香榭的建筑特点和环境特色。


它最大的特点是建筑在池子的水面上、四面有窗户,左右两边有弯曲的走廊,连接河岸。藕香榭的另一特色是竹桥,走在上面会有咯吱的响声。


藕香榭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大。这个特点作者并没有明确点出,但是贾薛两家女眷在这里举办宴会,说明这里一定很宽阔。


通过这一次的推进,读者已经对惜春的藕香榭有了大致的印象。

2

刘姥姥入园戏演藕香榭


第四十回、四十一回贾母率领众女眷请刘姥姥游览大观园,吃喝之外,还安排了看戏的节目。众人看戏地点是缀锦阁,戏班子演戏则是在藕香榭。书中写道:


说着,坐了一回方出来,一径来至锦阁下。文官等上来请过安,因问“演习何曲”。贾母道:“只拣你们生的演习几套罢。”文官等下来,往藕香榭去不提。

......


只见一个婆子走来请问贾母,说:“姑娘们都到了藕香榭,请示下,就演罢还是再等一会子?”


贾母忙笑道:“可是倒忘了他们,就叫他们演罢。”那个婆子答应去了。


不一时,只听得箫管悠扬,笙笛并发。正值风清气爽之时,那乐声穿林度水而来,自然使人神怡心旷。

这一个环节没有细致的描写,但是点出了藕香榭的另一个功能:有戏台。


元春省亲时点过四出戏,演戏的地方就应该是藕香榭,这藕香榭上建立着一个皇家戏台。


所谓“千呼万唤始出来”,在经过多次渲染之后,作者终于用正面笔墨详细得描绘了惜春的住处。

3

暖香坞赏画


刘姥姥游大观园对于别人来说,可能是一场轻松的闹剧,但是惜春却接了个重大任务:画一幅大观园行乐图。不仅要房屋景致皆全,还要人物活动具现。尤其,要画上刘姥姥这位“母蝗虫”。


惜春为了这幅画,临时辞去了诗社副社长的职务。社里准了她半年的假,专门为刘姥姥画画。有了这个作画的因由,众人得以到惜春真正的住房暖香坞中进行参观。


书中对于暖香坞的描写,仍然不是直接铺开,而是先有一个过场。

1

香菱作引


第四十八回,香菱学诗有点走火入魔,大家为了给她换换思路,就拉着她去惜春那里看画。书中写道:

众人听了,不觉大笑起来。


宝钗道:“可真是诗魔了。都是颦儿引的他!”


黛玉笑道:“圣人说:‘诲人不倦。’他又来问我,我岂有不说之理。”


李纨笑道:“咱们拉了他往四姑娘房里去,引他瞧瞧画儿,叫他醒一醒才好。”


说着,真个出来拉了他过藕香榭,至暖香坞中。


惜春正乏倦,在床上歪着睡午觉,画缯立在壁间,用纱罩着。


众人唤醒了惜春,揭纱看时,十停方有了三停。


香菱见画上有几个美人,因指着笑道:“这一个是我们姑娘,那一个是林姑娘。”


探春笑道:“凡会作诗的都画在上头,快学罢。”说着,顽笑了一回。

暖香坞的名字在这里是第一次出现,作者只写出到达暖香坞需要穿过藕香榭。

2

齐聚暖香坞


真正正面描写暖香坞,是贾母带领众人来看画。这次详细描写了进入惜春住处的路径,原文写道:


说笑了一回,贾母便说:“这里潮湿,你们别久坐,仔细受了潮湿。”因说:“你四妹妹那里暖和,我们到那里瞧瞧他的画儿,赶年可有了。”


众人笑道:“那里能年下就有了?只怕明年端阳有了。”


贾母道:“这还了得!他竟比盖这园子还费工夫了。”


众人过了藕香榭,穿入一条夹道,东西两边皆有过街门门楼上里外皆嵌着石头匾,如今进的是西门,向外的匾上凿着“穿云”二字,向里的凿着“度月”两字。来至当中,进了向南的正门,贾母下了轿,惜春已接了出来。从里边游廊过去,便是惜春卧房,门斗上有“暖香坞”三个字。早有几个人打起猩红毡帘,已觉温香拂脸

......


凤姐儿也不等贾母说话,便命人抬过轿子来。贾母笑着,搀了凤姐的手,仍旧上轿,带着众人,说笑出了夹道东门

读这一段文字,最大的感觉就是作者一直在说“门”。“过街门”“正门”“卧房门”这里出现了三道门,这时已经过了藕香榭了。


要进入惜春卧房,全部路径应该是:蓼风轩、上竹桥、接曲廊、到藕香榭、过曲廊、进夹道,然后接着过上面三道门。


大观园的桥上有门,第二十六回写道,“这里红玉刚走至蜂腰桥门前,只见那边坠儿引着贾芸来了。”


曲廊也会有门,第五十四回曾写道,“一时,梨香院的教习带了文官等十二个人,从游廊角门出来。”


从进入惜春的地盘,到进入内室见到她本人,需要经过九道门,这就揭示了一个重要的信息:


惜春身居九重门


九重门是皇帝的专利,古时候有“天子之门九重”的说法。


九道门的住处,再次昭示了:


惜春影射的原型人物的身份是皇帝。


向南的正门


再有,书中特意写出惜春住处是“向南的正门”。


这个细节描写仅仅惜春住处用到,其他人的住所都没有提过正门方向。


大门向南开在古代是有讲究的。按照古代礼制,南为尊,北为卑。例如,人的座位就有南北面向之分,不能僭越。


最典型的就是帝王座位,必须坐北朝南。当上皇帝,即“南面称尊”,统治天下,为“南面而王”。


古代的建筑,尤其是宫殿、庙宇、衙门等,都是严格地遵循坐北朝南的习俗,体现了南尊北卑的等级制度。


大观园中只明确提到惜春的大门向南开,暗示她的地位最尊贵。


综上所述,作者分六次才把惜春住处交代清楚。


藕香榭是一个搞大型聚会的娱乐场所,这里举行了螃蟹宴,又有皇家戏台,可见藕香榭是非常宽阔的地方。藕香榭的外围还有蓼风轩,可见,惜春的住所得有多么大。


在所有人的住所中,惜春这里才是作者最为费尽心思的地方。潇湘馆、怡红院、稻香村和蘅芜苑这几处都是明写,越是用暗笔的地方越是重要。


作者如此刻意安排,说明一个重要的隐情:惜春的身份非常重要而隐秘。


惜春才是大观园真正的主人


1

绘画大观园行乐图,统领全篇

为什么大观园的画一定要让惜春来画?


因为她才是大观园真正的主人。


《红楼梦》中贾宝玉等人入住大观园是二月二十二日,康熙皇帝首次驻跸畅春园也是二月二十二日。


康熙皇帝给离宫命名“畅春园”,取“四时皆春”的意思。《红楼梦》中贾府有四春,惜春是第四春。“惜”谐音“熙”,“惜春”即“康熙之春”。


大观园的地点原型首先对应畅春园,惜春是大观园真正的主人,影射了康熙皇帝是畅春园的主人。

2

灯谜诗、怀古诗预示结局


暖香坞中还安排了一次诗谜会,李纨组织众人再次作了灯谜诗,为元宵节做准备,薛宝琴著名的十首怀古诗也是在这里说给大家猜的。


《红楼梦》中善于用诗词谜语作谶,这些诗谜中埋伏着贾府以及诸钗的命运走向和结局。


这些具体情节日后慢慢解析。

惜春和香菱的关系


1

藕和菱的关系


举行螃蟹宴时写到了藕香榭的一副对联是:


芙蓉影破归兰桨,菱藕香深写竹桥。


这里的芙蓉就是荷花,“菱藕香深写竹桥”中嵌入了“香菱”的名字。


香菱的命运判词第一句是:根并荷花一茎香,藕恰恰是荷花的根。


藕香榭和香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如果用藕比喻惜春,香菱和荷花都是藕根上生长的。在这种类比下,香菱就是惜春的孩子。


2

香菱是进入暖香坞的引路人


作者曲曲折折写到惜春的暖香坞,在第四十八回众人第一次要进入暖香坞找惜春的时候,却一定要把香菱拉着一起来。


这说明一定要有香菱的引导,她们才能见到惜春。


笔者在甄士隐的真实身份竟然是一位皇帝!他是谁?中已经论述,甄士隐的历史原型是康熙皇帝。拙作霹雳惊醒甄士隐,烈日芭蕉啥寓意?答案藏在西游记里中,解析了甄英莲是真正的补天遗石转世,她影射的原型人物身份是太子或者嗣君。


今天这篇文章得出结论:


惜春的历史原型康熙皇帝,香菱是他册立的太子或嗣君。


命运的暗示


1

藕香榭的寓意


藕香榭通向岸边三个方向都是竹桥,后面有夹道,惜春的居所名为“藕香榭”,这个名字蕴含着死亡之意。


“藕”即“荷”、“莲”的总称,是它们的根。“榭”,谐音“谢”,即“凋谢”之意。


“藕香榭”的寓意是荷花、莲花、菱花等的总根枯萎死去了,藕根死去,这些花还哪里有生命?


香菱的命运画册的画面正是“莲枯藕败”,这个意象紧紧联系着藕香榭的寓意。


莲、荷、菱都是生长在水中的花,水比喻清朝,水中花比喻清朝康熙的皇子以及后人。


藕是他们生命的源头,是康熙的化身。

2

菱歌的象征


“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

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这首灯谜诗呼应着惜春的住处藕香榭的特点,藕香榭建在水上,和“黑海”关联。蓼风轩和紫菱洲相邻,“菱歌”又唤起了“香菱”的名字。


“菱歌”出自唐代李白的《苏台览古》,全诗为: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这首诗首句开始描写吴国宫苑的残旧、苏台的荒凉。在这个衰破的旧宫苑遗址上,杨柳在春天又发新芽,年年焕发新的生机。这一句以“新”与“旧”做鲜明的对照,抒发了对人事变迁、兴废无常的感慨。


后两句点出:只有悬挂在从西方流来的大江上的那轮明月,历经圆缺却亘古不变。它见证过吴宫的繁华,看见过当年宫里的夫差、西施。


同样的感慨也蕴含在《红楼梦》中由薛宝琴的那句“月本无今古,情缘自浅深”中。


这一句诗包含的情感,和李白的这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极其相似。


所以我们才敢于确定“不听菱歌听佛经”的意义是从“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中转化而来的。


“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其中隐藏着一种巨变。


拙作《惜春的灯谜诗“海灯”,再次揭秘康熙朝重大事件:废太子有隐情》中剖析,这句诗中隐藏着康熙废太子事件。


惜春所影射的历史原型康熙皇帝晚年废太子事件肯定有重大隐情。


有人说,《红楼梦》的主题是空,贾宝玉最终出家了,惜春看破红红尘遁入空门。


其实不然。


空并非作者追求的目标,而是一种无可奈何的结局,是在皇权争夺中失败后的大悲痛。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这句诗包含着作者对于惜春出家的巨大同情和惋惜,这里面没有超脱后的欣然和快慰,只是无奈的悲痛和不尽的叹息。


结论

“惜”谐音为“熙”,惜春排行第四。康熙皇帝为畅春园命名时即取“四时皆春”之意,惜春身上的这些元素都和康熙皇帝玄烨息息相关。


惜春的住处暗藏着九道门,这揭示了她皇帝的隐秘身份。


惜春是康熙皇帝在《红楼梦》中的又一个角色代表。


香菱的原型人物是康熙皇帝建立的太子,但是她的具体身份还不能确定。


思考

康熙晚年废太子事件究竟有怎样的重大隐情?《红楼梦》中又是如何隐写这件事情的?且待日后解析

正是:


惜春深藏暖香坞,重门道道掩绣户。

有美一人作画图,菱藕香残无归处。


原创不易,感谢关注,青溪邀您:

共话红楼,同解其中味。

惜春的灯谜诗“海灯”,再次揭秘康熙朝重大事件:废太子有隐情

刘姥姥夸惜春是神仙托生的,她唯一的一首诗,隐藏着什么玄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