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文化底蕴与标志
塔石乡风光
“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
《题八咏楼》(宋)李清照
(A)上山文化
2000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知名考古学家蒋乐平先生在浦江县浦阳江流域的一处河流冲积盆地中发现了上山遗址,经从出土的石器分析确认具有收割加工水稻的功能,发现的夹炭陶片则羼(音颤)杂着稻壳。据“北大”碳14实验室测定,稻壳距今已经有11400至8600年的历史。蒋先生认为“它们应该算是最早的糠”。2005年,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等在上山遗址又找到了一粒“万年米”。上山遗址位于钱塘江支流浦阳江上游的浦江县黄宅镇境内,已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已出土的文物中,有约八十件陶器,大多数器型为大口盆。此外还出土了大量石球、石磨盘等。经发掘证实,一万年前当地人就会种水稻,并能用石磨棒和石磨盘磨稻谷脱壳。它将著名的河姆渡等史前文明上溯了三千年。浦江上山遗址代表了一种新发现的、更为原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这种新颖的地域文化被命名为“上山文化”。
上山文化遗址
(B)永康学派和金华学派
永康学派是以南宋理学家陈亮为代表的学派。因陈亮公为今永康人氏,故名。又因学者称其为龙川先生,故又称“龙川学派”。永康学派与永嘉学派并称为事功学派。首批二十个“浙江文化标识”之一的浙东学派即由“金华、永康和永嘉”三学派组成。永康学派反对性命之说,主张功利之学。与以朱熹为代表的性命之学相对立,主张“义利双行,王霸并用”。倡言改革。“专言事功”,蔑视理学家的空谈心性命理,认为“义利就在利欲中,故利体现了义,人欲体现了天理”。其功利思想,多少包含对“生民之利”的愿望,有着重要的社会政治意义。陈傅良(今温州市瑞安籍)指出其学术思想特点是“功到成处,便是有德;事到济处,便是有理”。力图使儒家学说切于实用,“开物成务”。一时从学者甚众。主要人物还有倪朴、王自中、喻民献、喻偘、喻南强、吴深等。
金华学派,也称“婺学”,是宋元时期重要的儒家学派之一,代表人物是南宋哲学家吕祖谦。学派在当时思想界有较大影响,为浙东学派先声之一。与永康学派和永嘉学派同为浙东学派重要组成部分。吕祖谦自幼承受家学教育,晚年创办丽泽书院,“四方之士争趋之”。时与朱熹、张拭(今四川省德阳市绵竹籍)、潘畴(金华籍)、陈傅良、陈亮为友,“博诸四方师友之所讲,融洽无所偏滞”,遂形成具有自己特点的学派。
丽泽书院
学派特点是较多地带有调和理学内部朱(熹)、陆(九渊)之间矛盾的折衷色彩,吕祖谦曾邀朱熹、陆九渊聚会于鹅湖(在今江西省上饶市铅山县),讨论学术,意欲调和双方关于哲学思想的争执。实际上金华学派偏重于陆氏“心学”。主要代表人物除吕祖谦外,还有范浚(兰溪籍)、唐仲友(今婺城籍)等。
(C)婺剧
作为首批“浙江文化标识”之一的婺剧是浙江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俗称“金华戏”。以金华地区为中心,流行于金华、丽水、临海、建德 、淳安以及赣东北玉山、上饶、贵溪、鄱阳、景德镇等地。婺剧是高腔、昆腔、乱弹、徽戏、滩簧、时调六种声腔的合班。因金华古称婺州,1949年改今称婺剧。明清以来,金华一带是盐、丝入赣和漆、瓷入浙的商业贸易地区,加之物产丰饶,故历来是各种戏曲争胜斗奇之地。明中叶流行的义乌腔形成于金华府(治今浙江金华)。明末的高腔、昆腔,清初的乱弹腔,清中叶的徽戏,均曾在金华流行。婺剧代表性艺术家有江和义(兰溪籍)、徐锡贵(婺城籍)、吴光煜(义乌籍)、周越桂(衢州龙游籍)、朱广才(义乌籍)、朱元昊(东阳籍)、叶阿苟(衢州龙游籍)、施秀英(婺城籍)等。
婺剧《铁灵关》剧照
(D)万佛塔
始建于北宋嘉佑年间的万佛塔,是老金华城地标性建筑。原址位于金华市区塔下寺的山坡上,九层八角楼阁式砖木结构建筑,由佛僧居政倡导建成,初名“密印寺塔”。因塔身外壁上半部的每块砖上雕有不同的精美如来佛像,一排排地结跏趺(音加夫)坐在莲台上,数以万计,故称“万佛塔”。
万佛塔
明代金华府治图和清代金华府城图中都可见万佛塔醒目的身影。由于建造时间早,塔身层次多,规模高大,雕饰华丽,誉满东南,素有“浙江第一塔”之誉。万佛塔被金华人吟唤了千百年,是三国吴大帝孙权为母亲庆祝百岁生日而建。据《永康地名志》载“相传孙权之母曾到永康进香……”传其母生前喜好四处出游,烧香求祈,并精通风水地理学。走遍吴越,惟有金华风水最好。又见北山连绵起伏,一条龙脉从大山延伸到婺江边,即上浮桥头(今仍称青峰龙头)。落脉最佳处为现东市街、石榴巷、八咏路、胜利南街范围之内。石榴巷一带的个个小山坡,就像蒸笼里的馒头,此地称“凤凰孵蛋”。站在上浮桥看金华城,像一只船,万佛塔像桅杆,而通济桥就是跳板。从地形上看,北山一万佛塔一金华府衙可以看作是旧金华城的中轴线。抗战时期的1941年底,日寇偷袭珍珠港。次年春,盟军为了报复日寇,出动大批轰炸机,夜袭日本东京。成功后,飞机原计划在衢州机场降落。因此,日寇视杭州、衢州、金华为眼中钉。4月间发动“浙江战役”,向杭州大量增加兵力,强渡钱塘,对金衢虎视眈眈。于是国民党浙江省主席黄绍竑(广西玉林市容县籍)、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江苏省淮北市涟水籍)下令金华城防司令王铁汉(辽宁省盘锦市盘山籍,生于沈阳)“万佛塔目标过大,易被日军飞机轰炸,予以拆毁”。消息传来,金华百姓群情激昂,一致要求王铁汉手下留情。王铁汉意图拖延时间,尽量使古塔少受损失,战后便于修复。但随着日寇前锋逼近金华,王铁汉司令准备率部与日寇决一死战时,上峰下令“不准抵抗,迅速往南撤离”。王铁汉只得挥师南下。为了掩护部队撤离,下令炸毁了部分城墙及通济桥。日寇随后侵占了金华,驱使民工拆塔,将拆下来的材料用作构筑炮台等工事,留着三层当炮台。2014年启动复建。2019年12月31日正式对外开放。
(E)八咏楼
位于金华市城区东南隅的金华地标性建筑八咏楼,原名玄畅楼,后改名元畅楼。系南朝齐隆昌元年(公元494年),东阳郡太守、著名史学家、文学家沈约(今湖州市德清籍)建造。竣工后沈约曾多次登楼赋诗,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其中有一首《登元畅楼》“危峰带北阜,高顶出南岑。中有凌风谢,回望川之阴。岸险每增减,湍平互浅深。水流本三派,台高乃四临。上有离群客,客有慕归心。落晖映长浦,焕景烛中浔。云生岭作黑,日下溪半阴。信美非吾土,何事不抽簪”。并在此基础上又增写了八首诗歌,称为《八咏》诗,是当时文坛上的杰作,传为绝唱,故从唐代起,遂以诗名改元畅楼为八咏楼。北宋至道年间定今名。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扩建,将沈约的八咏诗勒于石碑。元代皇庆年间楼毁于火,碑亦不存。明洪武五年(1372年)重造宝婪观,八咏楼废址建玉皇阁,后玉皇阁毁。万历年间复建八咏楼。现存八咏楼为清嘉庆年间重建,1984年大修。
八咏楼(景一)
八咏楼坐北朝南,面临婺江,楼高数丈,屹立于石砌台基上,有石级百余。现存建筑共四进,第一进为主体建筑,重檐楼阁,歇山屋顶,翼角起翘。依次为楼阁、前厅、二厅和楼屋。八咏楼是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诗坛泰斗”艾青先生亲笔为八咏楼题写了楼额。
八咏楼在一千五百余年历史中,与历代文人名士和英雄豪杰密不可分。唐代严维(绍兴籍),宋代的李清照、吕祖谦、谢翱,元代的赵孟頫(音抚)等诗人、书法家都曾慕名前来登临题咏,留下很多诗文名篇。元末农民起义军的重要将领胡大海、明代抗日英雄戚继光、太平天国侍王李世贤等,都曾登上八咏楼检阅所率部队。明末兵部尚书朱大典,率兵与清军激战中,壮烈地牺牲在八咏楼,留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迹。
南宋著名爱国女词人李清照避难金华时,登八咏楼写下的《题八咏楼》诗云“千古风流八咏楼,江山留与后人愁。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诗歌充分表述了八咏楼的气魄,金华重镇的形势和才女的爱国炽情,成为历代题咏八咏楼的出类拔萃之作。
八咏楼(景二)
1939年,中共领袖周恩来到金华视察时,曾在八咏楼下的八咏滩头召开过近千人的群众大会,慷慨激昂地宣传团结抗战的方针。
婺城区著名人物(三)
吕祖谦,南宋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字伯恭,世称“东莱先生”。隆兴元年(1163年)中进士,复中博学宏词,任南外宗学教授。曾任著作郎,兼国史院编修官。与朱熹、张栻齐名,被誉“东南三贤”、“鼎立为世师”,与唐仲友同为浙江学派中金华一支(金华学派)的主要人物。其学术思想和历史研究方法影响了中国历史上几代人,是中国思想史上“座标式”的人物。其学主“明理躬行”,治经史以致用,反对阴阳性命之说,开“浙东学派”之先声。为文闳肆雄辩,笔锋犀利。著有《春秋左氏传说》、《东莱左氏博议》、《历代制度详谈》、《东莱集》,编有《宋文鉴》等。吕公出身官宦世家,祖上为赵宋王朝世臣,有“累朝辅相”之称。先后有吕蒙正、吕夷简、吕公弼、吕公著、吕希哲等任宰相之职,封侯受爵。吕氏家族既是显赫的宦官世家,也是知名的书香门第,具有深厚的家学传统。正如清人所言“吕正献公家登学案者七世十七人”。北宋亡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次民族大迁移的高潮,不少北方豪族、官僚、知识分子随着朝廷的南迁纷纷南下,吕祖谦曾祖“东莱郡侯”吕好问携全家迁居金华,武义明招(山)胜景被吕氏家族所赏识。吕祖谦的曾祖父吕好问逝后葬于桂州(今广西玉林一带),后改葬于武义明招山。其间,吕祖谦、吕祖俭兄弟从居屋丽泽堂(今婺城区一览亭)到明招山,为父母丁忧守墓。在明招山,吕祖谦一边守制,一边研学,一边讲学。其时,许多理学名士、儒官出入明招山,从学从游、交流讲习、祭拜慰问的接踵而来。吕公将讲学会友之所从丽泽堂也迁来明招,创办丽泽书院,除讲学会友外,还探讨学术、交流思想。书院时与湖南的岳麓书院、江西的白鹿洞书院、江西的象山书院并称“南宋四大书院”。
历史上知名的“鹅湖之会”
吕祖谦曾为调和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之间的理论分歧,使二人的哲学观点“会归于一”,于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六月,出面邀请陆九龄、陆九渊(今江西省抚州市金溪籍)兄弟前来与朱熹(祖籍今江西省上饶市婺源,生于今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唔面。六月初,陆氏兄弟应约来到鹅湖寺(地处今江西省上饶市铅(音岩)山县),双方就各自的哲学观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此为中国思想史上著名的“鹅湖之会”。吕公逝后葬于今武义县白洋街道上陈村明招山麓。嫡传弟子包括其弟吕祖俭共八十九人。吕公逝后书院由弟吕祖俭主持。
吕祖俭,南宋著名学者、官吏。从兄吕祖谦学,并协助讲学丽泽书院。兄逝后并主持书院。淳熙八年(1181年)奉派监明州仓,适遇吕祖谦卒,服兄丧一年而不赴任。后历任衢州法曹、籍田令、司农簿、台州通判,办浙东赈务。庆元元年(1195年)任太府丞。逝后归葬武义明招山祖茔,为吕氏墓群九墓之一。著作有《大愚集》。嘉熙二年(1238年)追赠朝奉郎、直秘阁,谥“忠”。
刘宗明(193年1—1951年)革命烈士。汤溪镇上境村人,1949年8月入伍,1951年12月在永康县牺牲,时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浙江金华军分区警卫营战士。
金兆梓(1889年—1975年)近代著名教育家、语言学家、文史学家。清末金华饱学儒士金城第四子。十二岁应县童子试,得案首,二十岁毕业于金华府中学堂,后毕业于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预科。1912年考入天津北洋大学矿冶系。1915年因母病辍学回家,应聘为浙江省立第七中学校(今为金华一中)国文教员,1916年任校长。主持校政后,积极从事整顿、改革和发展。首先从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良好校风人手,亲临教学第一线,研究改进措施,并拟订各科记分标准及校规之研讨和制度,当时七中校舍分为三处,金校长常挑灯夜巡。数年后,校风焕然一新,教学质量迅速提高,为后来金中教育教学居全省上游打下坚实基础。后执教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所编《国文法之研究》讲义,为汉语语法最早论著之一。1922年到上海,入中华书局编辑所任文史编辑。编辑《新中学初级本国历史》教科书和《新中学教科书初级本国历史参考书》等。一年后考取外交部翻译,任职海关。1929年,再进中华书局,任教科图书部主任、编辑所副所长,负责编辑中小学、普通师范及南洋中小学的课本,并在抗日战争前,将这些教材逐步全部出齐。1937年“八一三”事变前后,在上海大夏大学兼教《中国通史》。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于1942年1月离沪回金华暂避。后在重庆中华书局,任《新中华》杂志社社长、总编辑。建国后,迁居苏州。退休后当选为苏州市人民代表,苏州市副市长。1957年回沪,被中华书局复聘为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主任。多次以特邀委员身份出席全国政协会议。1958年2月,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成立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被聘为历史组成员。1961年,任上海市文史馆馆长。曾主持编辑《新中华高中本国史》、《外国史》、《近代中国史》等课本,在语法方面最重要的著作是《国文法之研究》、《实用国文修辞学》、《封邑邦国方辨》等。其中《国文法之研究》为汉语语法最早的论著。著作还有《芚厂治学类稿》、《国文法之研究》、《实用国文修辞学》等。
金兆梓先生
祝根兴(1928年—1952年)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汤溪镇后宅村人,1951年3月入伍,1952年10月在朝鲜牺牲,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12军35师侦察连班长。
俞孔坚,生于1963年。白龙桥镇人。著名建筑设计家。1987年获北京林业大学园林系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五年。1995年获美国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毕业后任职于美国SWA集团。1998年担任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教授、博士生导师。2003年出任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2010年出任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院长。2016年4月20日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俞孔坚先生的城市和景观设计作品遍布国内外,获得过多项国际重要奖项,曾九度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颁发的年度设计奖,其中两次获得年度杰出奖,三次蝉联世界建筑节全球最佳景观奖,三个设计获国际建筑奖。还曾获得ULI全球杰出奖、2011美国建筑奖和中国第十届美展金奖等国内外重要奖项。2021年5月29日,获得“柯布共同福祉奖”。曾分别被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统战部联合授予“留学回国人员成就奖”,被国务院侨办授予“首届华侨华人专业人士杰出创业奖。”
俞孔坚先生
施秀英,生于1927年。婺剧女表演艺术家。汤溪镇施家村人。十岁入金华文化舞台(徽班)学艺,由于聪明刻苦,三个月出红台,挂牌艺名“十岁红”。方圆百里的戏迷们都亲昵地叫她“田鸡花旦”(人小,表演活络机灵之意)。代表作《活捉三郎》。上世纪八十年代时,在建德婺剧团当老师。
任祝寅,生于1978年。著名航空航天领域专家。雅畈镇人。出身农家,自幼认真好学。1993年,以优异成绩考上金华一中。1996年,后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学毕业后,到国外继续学习,被美国康奈尔大学录取。在美期间,任祝寅攻读了硕士、博士,还做了两年博士后。他不仅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得到了长足进步,而且视野进一步开阔。毕业后在美工作期间,承担了由美国能源部、自然科学基金、空军研究部、普惠、GE等资助的有关湍流燃烧模型和数值模拟的多项科研课题,是全球两大CFD公司燃烧模型技术顾问及燃气轮机与煤气化联合循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顾问。2013年,任祝寅回国,成为清华大学教授。现任清华大学燃烧能源中心、航空发动机研究院教授。
任祝寅先生
刘正彦,南宋初年军事将领。父刘法,徽宗政和年间曾任熙河路经略使,在金国入侵南宋之际,发动苗刘兵变,后被高宗寸磔(音哲)而死。由阁门祗候易文资至朝奉大夫,后以事责降。时王渊为御营都统制,刘正彦归之。王渊因了解刘法,遂荐刘正彦于朝,复为武德大夫、濠州知州,擢为御营右军副都统制,王渊分给其三千精兵。刘正彦以平丁进功,进武功大夫、威州刺史。建炎三年(1129年)刘正彦与苗傅(山西上党,今长治籍)发动“苗刘兵变”。苗傅幕宾王世修伏兵城北桥下,等王渊退朝路过,即摔下马,刘正彦以勾结宦官谋反的罪名当即将其斩首。苗、刘率兵迅速包围行宫,一面分兵捕杀宦官康履、曾择等,一面胁迫宋高宗传位于三岁的皇子赵旉(音夫),改元明受,请隆佑太后(即元佑皇后)垂帘听政,尊高宗为睿圣仁孝皇帝,居显宁寺,改称睿圣宫。苗傅升任御营使司都统制,刘正彦为副都统制。韩世忠、张浚等人率兵讨伐,苗、刘闻讯,被迫同意高宗复位。后高宗还行宫复辟,与隆祐太后御前殿垂帘听政,恢复建炎年号,赵旉被立为皇太子(数月后卒)。苗、刘出逃。经浙西入闽,至浦城,刘正彦首先被韩世忠俘获。苗傅弃军变姓埋名匿于今福建建阳,被土豪唐标执送韩世忠。将二人押解至建康(今南京),同磔(音哲)于市。
章巽(音逊。1914年—1994年)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出身于贫寒的知识分子家庭,两岁失怙(音户),幼年的知识教育主要得益于曾任多年小学校长与中学教师的母亲。民国十三年(1924年)考入浙江省立第七中学。后续考入位于杭州的浙江大学文理学院,半年后转赴南京中央大学历史系就读。1934年大学毕业后,历任南开中学和天津、上海、香港、桂林各版《大公报》的编辑和编辑主任以及中华书局编辑、《新中华》杂志主编等职。1944年赴美国留学,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约翰霍布金斯大学和纽约大学的研究院。1947年获纽约大学文学硕士。回国后,在南京的中央大学(后改名南京大学)历史系任教授。五十年代起,任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是中亚史、中西交通史、海上交通史及民族史和历史沿革地理等方面专家。在复旦大学长期讲授中西交通史。与顾颉刚先生合编《中国历史地图集》(地图出版社1955年),还编译《世界历史地图》(上古、中古上、中古下三册,大中国图书局1952、1954、1955年)。1956年,著《我国古代的海上交通》一书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该书出版后受到广泛欢迎,1960年苏联国家科学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的俄文译本,1986年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该书的增补、修订版。1958年编译的《中亚古国史》由中华书局出版,是研究中亚史的重要参考书。1980年以后,任硕士和博士生导师,培养了一大批亚洲史和中外关系史方面的人才。1980年,经过十年钻研考证,出版了《古航海图考释》(海洋出版社)。该书将久已失传的一份古代民间航海图抄本重新公诸于世,受到学术界高度重视和好评。还整理校注了《大唐西域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和《法显传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利用大量资料,改正了两书千余年来传刻过程中的许多错误。若干主要学术论文辑集成《章巽文集》1986年由海洋出版社出版。还主编有《中国航海科技史》(海洋出版社1991年版)和《辞海》中西交通史部分。
范渊,生于1975年。汤溪镇人。优秀企业家。杭州安恒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毕业于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系,获美国加州州立大学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拥有十多年在国际著名安全公司的技术研发和项目管理经验,对在线安全、数据库安全和审计,有深刻研究。由于在信息安全领域的技术创新的成功实践,成为第一个登上全球顶级安全大会BLACKHAT(黑帽子)进行演讲的中国人。2012年12月加盟杭州师范大学。任职杭州师范大学教授。2015年度获评“中国长三角十大杰出青商”和浙江软件行业杰出企业家。2016年获评第二届浙江省“最美浙江人·最美科技人”。并任职浙江省科协副主席。2018年为中国侨联特聘专家。2020年获全国“十佳科技追梦人”奖项。
范渊先生
“文化元素大金华,上山遗址隐林丛。万佛塔下留史影,八咏楼内觅诗踪”
“景观人物大事件,美食特产全荟萃”。下期咱们接着聊浙江省—金华市—婺城区。
谢谢朋友们的关注,下期再见!
(部分图片下载自网络,如原作者有异议,请联系本文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