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一部《疯狂的石头》风靡全国。人们记住了黄渤和宁浩,也记住了重庆这座城市。而片中那座渝中区闹市中的寺庙——罗汉寺,更让人恍然大悟,重庆并不只是一座“重工业城市”。她的历史文化,同样浓厚多彩。
过去的重庆城宗教文化非常盛行,这从这座城市的地名就能看出来,观音岩、上清寺、佛图关……新中国成立之初,重庆尚存的寺庙宫观260余座,其中仅仅是重庆老城渝中区,就拥有94座。
翻开1950年的《重庆市街道图》,在素笔勾勒的重庆地形中,渝中区的寺庙,粗粗略略便能找到十几个。
泛黄的地图上出现的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伴随着时间在记忆里流光飞舞,有些鲜为人知的故事也渐渐浮出了水面……
罗汉寺,现位于渝中区民族路
1064—1067年(北宋治平年间)修建的罗汉寺,原名治平寺。后因前殿坍圮,1752年——乾隆年间,搭着康乾盛世最后一班顺风车,改建为龙神祠。
1885年(清光绪十一年),一位名叫隆法的和尚重修罗汉寺,重修庙宇、建罗汉堂、泥塑五百阿罗汉……迎来香火鼎盛时期。
1942年,罗汉寺遭日机炸毁,寺院化为一片焦土。虽然五年后在宗仙法师主持下,修复了大殿、藏经楼、罗汉堂和山门牌坊等建筑,但依佛教劫运往来之说,受劫之身,仍难逃脱香火衰落。
在“文化大革命”中,罗汉塑像也全被捣毁,信徒们的精神信仰被颠覆得支离破碎。相传,在红卫兵们准备破坏大雄宝殿时,楼梯突然断了,阻止了一场更为彻底的浩劫。对于现在罗汉寺的信众而言,与其说这是一段段流于坊间的往事,他们更愿意相信——这是菩萨显灵。
1984年政府有拨专款重塑,始建时园池古迹今已湮没无闻,仅余“明碑亭”所嵌“西湖古迹”碑石,还依稀可辨字痕。不过,今天的罗汉寺,景观更多的是四大天王像明碑、古佛岩、罗汉堂、弥勒阁、大雄殿、藏经楼、方丈室、禅堂等。
能仁寺,位于解放碑商圈中华路
原名三教堂,古时为海云寺,创建年代已不可考,今天能被人记起的大概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属佛教临济宗派,是华岩寺大老堂上慧楷和尚的法嗣。
用房地产商的话来说,能仁寺“地处中央CBD,繁华商圈核心”。只是都市的霓虹太璀璨,以至于许多重庆人都不知道繁华的解放碑商圈,还藏着这么一座小庙……
能仁寺的范围非常小,主要有观音殿和大雄宝殿(赵朴初题字)。1926年,该寺比丘尼能亮师徒二人改子孙庙为十方丛林,开办楞严学校三年,因此才更名为能仁寺。
有心的人可能注意到了,上文出现了“尼众”二字。没错,因为在里面修行的僧侣都是尼姑,这也是重庆唯一的一座尼姑丛林寺庙。
有意思的是,寺里有三个青磁香炉,文革期间被“吴抄手”餐馆买去盛装饭菜,后落实政策,几经周折才物归原主。据说这香炉盛饭菜,十天半月也不馊,一时传为奇谈。
长安寺,位于原新华路长安寺街
原名崇因寺,建于北宋神宗熙宁年间。长安寺地处海拔269米处的金碧山上,寺庙规模虽然不大,但庙中供奉的佛像颇多,地处繁华闹市因而香火鼎盛,为古重庆香火丛林之首。
传说山门处有一高大牌楼,牌额上书“第一山”三个大字,墨迹苍劲潇洒,相传为苏东坡真迹。因此长安寺又被称为“第一山”。
历来寺庙都是远离俗世的清净地,然而长安寺却命运多桀。清朝末年,法国传教士范若瑟持清廷文牒强行拆除长安寺,将其改建为真原堂,并在修建教堂时侵占寺庙周边民居,激起了民愤。1863年3月,愤怒的重庆民众一举捣毁真原堂及教士住宅多处,酿成了史上著名的“第一次重庆教案”。
1939年4月,民国四大才女之一的萧红在重庆旅居时,也曾寄居于此,写下了静谧安详的《长安寺》:“庄严静妙,这是一块没有受到外面侵扰的重庆的唯一的地方……”然而,在此文完成后不到1个月,长安寺便在日军的大轰炸中毁于一旦。
如今,古寺已不复存在,只留下一个地名可供缅怀。而在古寺原址上新建的,正是今天新华路上的重庆25中,以及一旁的长江索道北站。
东华观,现位于渝中区凯旋路64号
根据《重庆渝中区文史资料》记载,东华观建于元朝忽必烈皇帝至元年间,曾经香火鼎盛,信徒络绎不绝。后来元朝灭亡,经历战火的东华观也破损严重,明代正德年间对其进行了大整修,东华观不光得到修复还比以前有了扩大。
据《蜀中名胜记》引《旧志》云:“城中有东华观,观后有东华十八洞,皆相通,相传东华真君于此得道”。当时的东华观殿宇三重(下殿、正殿、上殿)内设殿堂九个和藏经楼,还有花园、住客、库房六大间。这个时期,应该是东华观最辉煌的时候了。
近代以来,东华观开始走向衰败。
1926年,东华观被火灾烧掉了三分之二,只余下的少数殿房;1939年,重庆大轰炸,东华观大部分被摧毁;1942民国政府开始对满目疮痍的重庆城进行重建,东华观被连接上下半城的公路所贯穿,藏经楼留在了公路上方,灵官殿被分在了公路下方……
建国后,东华观的厄运仍没有结束,在长达十年的劫难中它被改造成某某印刷厂的生产车间,观里供奉的玉皇神像,以及各种铜铸神像在文革里又遭受了严重的破坏。
虽然1983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将“东华观藏经楼”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新世纪后又将它公布为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现在的东华观也只剩下当年的藏经楼了,它被一堵厚厚的墙围着,似乎是政府没有钱来进行休整而采取的暂时之举。
多年来天灾人祸的破坏,终于这座曾经殿宇宏丽,景色深幽的元代道观,就这样如愿以偿地被消逝在了历史的滚滚洪流中……
归元寺,位于原渝中区七星岗一带
“归元寺”现在成了重庆的一个地方方位名,只闻其名,不见其寺。这一带的建筑大多数是1949年前或50、60年代的老建筑。因重庆旧城改造,归元寺片区属于拆迁范围,很多历史遗迹已随着推土机的轰鸣声消失殆尽。
据说300年前,这是一座香火繁盛的寺庙。“归元”,出自佛经《楞严经》,寓意为:有皈依佛祖之心,在任一地方、任一时刻,均可入其门。
归元寺已经很难查到相关文史记载,如今只能看到一些断墙残垣和一座风化严重的“阙”。寺院门头上石刻的“觉路广布”四个清晰可见的字。
上清寺,位于原天坛新村和口腔医院的位置
一本《失踪的上清寺》彻底勾起了全国人民的好奇心,就连很多重庆人都在问:上清寺究竟是个什么寺?
话说嘉靖年间(1522~1566年),一位乡绅在今天的上清寺一带建起一座“三清庙”,占地400多平方丈,庙内建筑雄伟,内有三清大殿、祖师殿、玉皇殿、灵官殿、雷祖殿、财神殿等多座殿堂。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该庙香火旺盛,众多善男信女前来朝拜,引来商人在此经商,这里日益形成一个繁华的交易场所。后来,“三清庙”改名为“上清寺”,人们开始用“上清寺”这个称谓来统称这一寺庙和近代地区,并沿用至今。
1924年,川军军阀刘湘赶走了贵州军袁祖铭,占据了上清寺地区。第二年,袁祖铭所率的部队卷土重来,于是双方在这一带发生了大规模的冲突,上清寺内的神像在这场混战中被销毁了大半,自此一度鼎盛的上清寺从此开始了它的没落之路。
抗日战争时期,民国政府警察局上清寺分驻所还曾将庙堂重新装修作为公用。解放后,这里还曾是邮政局的二食堂。但随着十年浩劫的到来,全国开始疯狂地拆毁一切古建筑,而这座寺庙也最终难逃厄运。到如今,上清寺就只剩下一个让人惊叹的地名了。
以上几处庙宇还能找到一些遗迹和影像资料,更多庙宇只能在地名上略窥端倪。甚至,慢慢地连地名也会淹没新生的繁华之中。
我们一边抱怨这座城市缺乏历史文化底蕴,一边又在冷漠地任凭历史被抹去。也许若干年后,我们只能在老地图上,才能找到这座城市曾被信仰笼罩的证据。
附:老重庆城区寺庙宫观考
小什字、储奇门地段(寺庙19座);
棉花街二郎庙、观音寺、崇庆庵;
机房街东岳庙;罗汉寺街罗汉寺;
长安寺街佛学社;赣江街万寿宫;
报恩巷报恩寺;陕西路三元庙;
小巷子旗蠹庙;望龙门观音庙、王爷庙;
刁家巷东华观;文华街文昌宫;
下黉学巷禹王庙;二府衙街巴县县庙;
林森路三忠祠;圆通寺街圆通寺;
王爷庙街王爷庙。
邹容路、较场口地段(寺庙8座)
富城路祖师殿;民权路关岳庙;
中华路张爷庙;中兴路清真寺;
三教堂街能仁寺;中华路文庙;
兴隆台街飞仙岩;飞仙宫街飞仙宫。
七星岗、观音岩地段(寺庙25座)
兴隆街观音阁;纯阳洞街纯阳洞庙;
神仙洞街神仙洞庙(又名盐锅骑寺);
归元寺街归元寺;民生路莲花洞、兴隆庵;
上安乐洞街普度佛堂、安乐洞;
下安乐洞街宝华寺、紫霞精舍、莲花庵;
鲁祖庙街鲁祖庙;金汤街五福宫;
和平路红庙、普善堂、培德堂;水市巷天宝下院;
新民街清和观、存心善堂;劝学所普善寺;
仁爱堂街龙王庙、体心善堂;
书帮公所街书帮公所庙;
厚慈街举善堂;自信巷观音岩庙。
南纪门、石板坡地段(寺庙15座)
南纪门莲池精舍;一字街观音寺、文觉寺;
石板坡街白云观;鱼鳅石崇善佛堂;
上石坡棚三元寺、报恩佛堂;神仙洞街妙善堂;
王家坡静福寺、观音阁;大水井观音庙;
宝善街宝善寺、观音堂;猪行街大佛寺;勤学所大悲寺。
两路口、上清寺地段(寺庙6座)
飞来寺街飞来寺;枣子岚垭同善佛堂;
双溪沟重新佛堂;蒲草田至善佛堂;
曾家岩龙泉观;中山四路土地庙。
鹅岭、大坪地段(寺庙7座)
遗爱祠街报本祠;新市场佛院寺;大坪张氏祠堂、王氏祠堂;
凤凰梯万佛寺、观音庙;九坑子观音岩。
菜园坝、黄沙溪地段(寺庙3座)
木棒街观音庙、铁道街大佛庙、黄桷村弥陀寺。
洋教堂
(基督教7座)
戴家巷卫理公会福音堂、九块桥街内地会福音堂、
保安路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卫理公会社交会堂、
苍坪街公谊会教堂、放牛巷重庆神学院教堂、
中山四路求精中学卫理公会教堂。
(天主教4座)
五四路蹇家巷真原堂、民生路若瑟堂、
火药局街圣心堂、领事巷仁爱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