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新闻记者 徐颖
摄影记者 萧颢
通讯员 卢奕
辛亥革命博物馆3号展厅,以《武昌首义》为主题进行基本陈设。10月8日,记者进入该展厅,恍若穿越回武昌首义的历史情景中。门口复原了保安街牌楼,沿着街边的商户住宅向前走,一座复原的中和门城门屹立在眼前。“中和门为武昌古城九大城门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城门,始建于明洪武年间,距今约700年。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爆发的当晚,中和门就是湖北革命党人首先控制占领的地方。为了纪念起义的胜利,1912年改名起义门。城门上方‘起义门’三个大字由叶剑英元帅1981年题写。”辛亥革命博物馆保管科研部主任胡伟介绍,采访当天是闭馆日,如果是在开放日,观众参观还可以听到展厅里模拟的首义枪声,以及轰隆隆的爆炸声。
辛亥革命博物馆陈列复原了当年场景,街道牌楼城门栩栩如生
熊秉坤著述的珍贵文献,保存在辛亥革命博物馆
辛亥革命前一天,就是因为一场意外的爆炸,让准备已久、计划周密的革命,变成了一场临时提前的行动——1911年10月9日,孙武等在汉口俄租界宝善里十四号制造炸弹,不慎引起爆炸。起义计划暴露,多处革命机关遭到破坏,40余名革命党人被捕。10日凌晨,彭楚藩、刘复基、杨洪胜在湖广总督署惨遭杀害,史称“首义三烈士”。在恐怖阴云的笼罩下,1911年10月10日晚,营区革命党人和清军军官发生意外冲突,当晚8时许,起义提前打响,城内新军工八营革命党人打响了武昌起义第一枪。新军官兵和军事学堂的学生纷纷响应,迅速占领了楚望台、控制了中和门。
3号展厅的玻璃柜中,一件由熊秉坤所著的《辛亥湖北武昌首义事前运动之经过暨临时发难之著述》稿本,是由熊秉坤口述,请人记录的,分“湖北革命之起源及其经过之情形”“工八营首先发难暨事前布置”等7个章节,纸张为十行纸,墨书,共38页,详细记述了工八营历史及武昌起义经过,是研究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珍贵历史文献。
熊秉坤所著的《辛亥湖北武昌首义事前运动之经过暨临时发难之著述》稿本(左)
熊秉坤之孙熊永铸也来到辛亥革命博物馆3号展厅,向记者追忆了这件文物保存的来之不易。“曾经险遭损毁,但在祖父的保护下,得以保存。一直锁在这个牛皮公文箱里,直到2014年《共和先声:辛亥武昌首义发难元勋熊秉坤纪念文集》出版,出书过程中,辛亥革命博物馆给了我很大的帮助,我就把这件文物捐给了辛亥革命博物馆。”
辛亥革命博物馆保管科研部主任胡伟接受采访
熊永铸介绍,他的祖父熊秉坤在辛亥首义发生时,担任工八营革命党人的总代表、革命军革命大队大队长,在工八营里革命党人的占比,是其他营不能比拟的。为什么工八营率先起义能够成功?全营400多人,有组织的革命党人就有284人,革命力量大于反革命力量,还不包括一些中坚力量、同情革命的力量,所以,工八营率先起义有它的优越条件。
熊秉坤之孙熊永铸追忆辛亥往事
一枚“湖北谘议局议员”证章,见证着辛亥革命前的政治现状
胡伟说,辛亥首义爆发有一定的偶然性,但也是历史的必然。“清末也进行了政治改良,做了效仿君主立宪制的尝试,但换汤不换药。”
在辛亥革命博物馆1号展厅,一幅创作油画,艺术性的还原了当时湖北谘议局议员们的政治生活:1910年11月12日,武汉各团体(湖北谘议局汤化龙等)前往总督府衙门请愿,提出“请速开国会”的请求,请愿失败,立宪派失望了,由此前的寄希望于清廷,到主张推倒“皇帝内阁”。
湖北谘议局议员证章,是辛亥革命历史背景的实物见证
辛亥革命博物馆藏有文物1万余件,国家一级、二级文物一共24件(套),其中有一件国家二级文物清末“湖北谘议局议员”证章,弥足珍贵,就陈列在湖北谘议局议员请愿创作油画旁的玻璃展柜中,它是辛亥革命前湖北有识之士政治生活的实物见证。
据该枚证章的捐赠者万学工介绍,1909年10月,湖北谘议局成立,汤化龙任议长。位于武昌阅马场的“红楼”,最初就是湖北谘议局的办公楼,是议员们参政议政的场所,1910年建成投入使用后,不到一年,辛亥革命爆发,它就变成武昌起义军政府,后变成了鄂军都督府。“湖北谘议局议员证章,作为历史的遗物,是这段历史的见证。”
武汉知名收藏家万学工讲述自己的辛亥情结
万学工是土生土长的武汉人,对“首义之城”“英雄之城”武汉有着天然的感情,他说,“我就出生在武汉三医院,从小在首义路一带玩到大,对首义历史耳濡目染,成年后迷上了首义收藏,2011年辛亥百年时,这枚证章出现在市面上,我花了一些钱又把自己的一些收藏与对方交换,得到了这枚珍贵的文物,把它捐献给了辛亥革命博物馆。”万学工说,“我当时有一个信念,这是我们湖北的文物,怎么样都要让它留在湖北。”
胡伟说,这枚湖北谘议局议员证章,目前看到的,仅此一枚。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