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金华人,从小就听说过金华山上的黄大仙。而作为金华最为知名的“道教神仙”,黄大仙宫更是终日香火不断,每逢佳节人流不息。

但是众所周知,黄大仙本身是一个虚拟神仙,在历史上根本不存在这个人物。但是其最后成为金华一代本土神话故事的象征,更是无数人相信金华历史上本身就有这么一号人物。那么这种群众的错误记忆是怎么被构建起来的呢?今天我们就从黄大仙的衍生说起。

关于黄大仙最早的记载出现在东晋葛洪的《神仙传》中,其载金华丹溪(一说为现金华市兰溪市,一说为金华市义乌市赤岸镇)有一牧羊童叫做黄(皇)初平。有道士见其善良,便邀回金华山石室中修炼,此后一过便是四十载。

黄初平有个哥哥叫做黄初起,寻弟弟不得,后经一道士的指点来到金华山寻找弟弟。当然了,这个时候的黄初平已经不是四十年前的黄初平,兄弟两刚一见面,黄初平就给哥哥施展了一出“叱石成羊”的仙术。黄初起见弟弟如此牛逼,立马抛妻弃子(原文就是这样),跟黄初平在金华山一起修炼了。黄初平也给哥哥吃了仙丹松脂茯苓,五百年后,两人修道已成,可日行千里,却依旧保持童颜。回到乡里,见亲族全部死绝了,于是黄初平改名赤松子,黄初起改名鲁班,两人一起传道收徒,后使得数十人一同成仙。

整个故事很简短,也很平常,无非就是“变石头“、”炼丹药“、”长生不老“,”飞的快“等其他神仙都会且最通俗的法术。特别是在魏晋那个到处都有神仙传言,到处都有白日飞升故事的时代,黄大仙的故事就如无数繁星中那么偶然的那一点,引不起人们的丝毫注意。

所幸的是其“叱石化羊”以及“兄弟修仙”的故事却一直流传在金华当地,例如李白的长诗《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中就有写道:

径出梅花桥,双溪纳归期,落帆金华岸,赤松若可招。

这里我们说一下为什么自魏晋以来,弟弟黄初平可以成为文人吟咏的对象,哥哥黄初起却逐渐消失在历史故事中,这是因为黄初平碰瓷了中国古典神话中一个非常著名的人物—赤松子。赤松子最早出现在《淮南子》中,后又被中国第一部叙述神仙的《列仙传》所描述,所以论资排辈,赤松子是妥妥的上古大神,中国神话系统中最早的本土众神之一。其后他被描述为神农时期掌管下雨的雨师,也是上古五帝之一帝喾的师父,这老资格简直妥妥的。

其中关于赤松子有一个众所周知的典故,相传赤松子和赤须子本来是一对兄弟牧羊童,弟弟赤松子在天台山放羊时被一道人带至山上石室中修炼四十年。后哥哥经一道人指点于山顶找到弟弟,弟弟随即给哥哥表演了一手“叱石成羊”的法术,于是兄弟两一起在天台山学道,并以松脂肪茯苓为食,五百年后得道。有一天,兄弟两人在天台峰青霞洞门口下棋,恰好一位叫做王质的樵夫上山路过,于是便放下斧头,观看起棋局来。一局棋罢,王质准备挑薪回家,却发现自己发斧柄已经烂尽……

故事到这里,大家应该恍然大悟了。没错,这个典故就是著名的“观棋烂柯”,而烂柯山(原名石室山,现浙江衢州)和金华山在魏晋时期都属于东阳郡境内,葛洪不过就是把赤松子的故事移花接木到了黄初平身上。这对于黄初平故事的传播来说,其所产生的积极作用几近是无可替代的。

因为赤松子本身就是上古神话人物,是虚拟的,现在又用以虚拟人物套之,使得两者形象合二为一,增加了传诵度。只是可惜黄初起,鲁班本身就是真实历史人物,这是黄初起无论如何再怎么碰瓷都碰瓷不了的,于是弟弟在历史中逐渐显赫,哥哥却渐渐消弭无踪。

但黄初平再怎么碰瓷赤松子,两者终究都是虚拟人物,没有历史考证的虚拟神仙注定无法存在太久。于是一本非常关键的书出现了,这就是南宋倪守约的《赤松山志》。该书先是阐述金华山上关于两兄弟的仙迹,特别是金华山丰富且绚丽多姿的喀斯特地貌,也就是鼎鼎大名的双龙洞,令百姓们对黄大仙仙迹深信不疑。接着对其师承、族谱、言语等内容开始填鸭式添加。使得黄初平开始从一个虚构的神话人物走向可考的真实历史人物,这一步对其传播积极性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于是到了明清两代,金华本地史载开始大量收入黄初平的事迹,例如义乌人吴器的《婺书》、《浙江通志》、《金华府志》、《金华县志》等等,使得黄初平的故事逐渐从一个虚拟历史人物成为一位在金华历史上所真实存在过的人物。在一代接一代的记忆强化之中,有关于他的故事愈加丰富且生动,从而形成了一条完整的记忆生态,甚至开始向外延伸。

例如金华山上有一处斗鸡岩,就成为了黄初平《夜筑斗鸡岩》的故事;金华北山有一处卧羊岗,最后演变成《卧羊岗》的故事。故事的过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内核无非是除暴安良、解救百姓、斩妖除魔、教化民风、展现神术等主题。即切贴合了封建的时代特征,亦是百姓心中所求。由此黄初平彻底成为了黄大仙,受百姓顶礼膜拜,香火不断。

故事到这里,历史上是否真实有个人叫做黄初平已经不重要了。传说的特性决定了虽然老百姓在历史进程中对某一件事不断的再创作,但其并不会完全脱离实际,在千丝万缕的关系中是历史大背景和各种思想观念的综合体现。对于探索传说形成背后的社会人情,或许能让我们进一步了解历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