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区位于上海市西南部,以杭州湾内的大小金山岛得名,是全市成陆最早的地区之一,集镇聚落相对稳定,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金秋金山,今天就一同去感受一下那里古老城镇的魅力吧。
朱泾
20世纪80年代朱泾集镇一角
在金山区北部,朱泾亦名洙泾,别名珠溪。集镇以河道朱泾得名,朱泾之名,始见于梁陈间前京县胥浦乡所辖5个里之一,称朱泾里。唐咸通年间已成市集,元、明繁荣,为松江府棉纺织手工业中心之一。明正德《松江府志》已列有朱泾镇。镇中有东林寺,是上海地区佛教建筑中单体体量最大的古建筑。
朱泾东林寺
新农
80年代新农集镇
位于区境北部,朱泾镇东部。西距朱泾集镇4公里。
松隐
80年代松隐集镇
位于区境北部,亭林镇西部。西距朱泾集镇7公里。元末在1354年镇北建松隐寺后,镇以寺得名松隐。明初1384年,华严塔建成后,镇市日盛。
松隐集镇华严塔
镇北松隐禅寺内有华严塔。
亭林
80年代亭林集镇
亭林在区境东北部,古称“十二家埭”,为农村鱼米集市。南朝梁陈年间,著名地理学家,文字训诂学家顾野王隐此修《舆地志》。宅旁有林,人称“顾亭林宅”,亭林之名源此。唐以后已形成集镇,明清时已与奉贤的南桥、金山的张堰并称为浦南三大商业重镇。1949年,全镇有商店242家,其中万顺昌酱园和张义盛,茂昌泰南北杂货号为百年老店。
亭林集镇古朴风韵
古称“亭林八景”的古迹,今存古松园、剔牙松和读书堆。剔牙松为元代文学家杨维祯手植,被誉为“江南第一松”。“读书堆”位于镇南,南朝顾野王在此修《舆地志》,今古迹尚存。
亭林“江南第一松”照壁与顾野王读书堆遗址
烟墩头
80年代烟墩头集镇
朱行
80年代朱行集镇
位于区境中部,西北距朱泾集镇20公里,原名朱家行。1875年朱姓在此开设米行,人称朱家行,沿袭成为镇名,1949年后改称朱行。
漕泾
80年代漕泾集镇
位于区境东南部,西北距朱泾集镇27公里。古名漕溪,出自河名,又因是运输漕粮水道,因名漕泾。地紧依海塘,汉代已有铸钱、冶铁、煮盐业。宋代后盐业大盛,为原浦、浦东二大盐场的连接点,盐商集于此而渐成集镇。
阮巷
80年代阮巷集镇
位于区境东部,漕泾镇阮巷村境内。西水塘穿镇而过,朱漕公路过境,东南距漕泾集镇5公里。古名阮溪。明洪武年间成镇,到清代时市容较为兴旺。乾隆《奉贤县志》载:“阮巷与华邑接壤,街道盘旋,市井栉比,居民200家,椎者耕,黠者贾,各行各业,熙熙攘攘颇称巨镇”。
改造后的阮巷集镇一角
2016年起,对阮巷老街实施改造工程,进行保护开发,新建门头、名牌、健身点,修整驳岸及加设栏杆、外墙白化以及道路改建、绿化等,阮巷书场修缮一新。在尽可能保护老街历史风貌和原生态文化的同时,改善本地居民的生活条件,留住本地居民,留住老街的民俗记忆。
山阳
80年代山阳集镇
在区境东南部。龙泉港纵流东部,红旗港横贯北部,西北距朱泾集镇25公里。因集镇地处古柘山之阳,故名。清初成镇。镇上先后建成了启秀桥、秀龙桥、南阳桥、北阳桥,使镇街呈十字交错,除西街为条石街面外,其余3条均为砖街。
山阳集镇老街近貌
1960年,在镇西约300米处,发掘出南阳港古文化遗址,获东周时代的网纹、米字夹沙绳蚊硬陶片,陶釜和扁足鼎残片。
金山嘴
在区境东南部,山阳镇渔业村村委会驻地。南濒杭州湾,与大、小金山岛、浮山岛隔海相望。北距山阳集镇3公里。因海潮冲击海岸形成沙嘴,故名金山嘴。金山嘴为渔港,历史上渔业贸易兴盛,每逢渔汛,渔船进港,各地商贩云集。
金山嘴老街一角
2011年,金山嘴老街修缮一新,新建观景台和海渔文化展览馆等,初步形成了具有海渔文化底蕴的集餐饮、观光、购物为一体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和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示范基地,被称为上海的最后一个渔村。
西门
80年代西门集镇
在区境南部,金山卫镇南部。黄姑塘、张泾河交汇于集镇,东与上海石油化工总厂相接,老卫清路横贯全镇。原为金山卫城西门外,故名。
大石头
80年代大石头集镇
在区境南部,金山卫镇农建村境内,查山西麓。东倚松金公路,跨张泾河两侧,南距西门集镇3.5公里。相传旧有大石从查山顶滚下,传为山之足,因称其地为大石头。
1972年在西侧山脚下发现古遗址,属马家浜文化晚期遗存。
美丽大石头
钱圩
80年代钱圩集镇
在区境南部,金山卫镇西北部。位于秦弯路两侧,东有沐沥港,西有新张泾,西北距朱泾集镇21公里。镇地四周环水,多圩田,钱姓殷富世居,因名钱家圩,后简称钱圩。清初成镇。一条东西向的砖街构成镇的中心。沿街房屋多为砖木结构的老式平房,间有两层低矮楼房。
张堰
80年代张堰集镇中街
位于区境中部,距朱泾集镇15公里。张堰历史上誉为“浦南首镇”。古称赤松里、张溪、留溪。据乾隆《金山县志》称:相传汉留侯张良从赤松子游,曾居于此,故名赤松里。唐代筑华亭十八堰,张泾堰设此,乃称张堰。明清商业兴旺,尤以米业为盛。《重辑张堰志》称:“牙行米市聚晨昏”。后在原集镇以南新建住宅区,形成新镇区。
今日张堰集镇新镇区鸟瞰
南社纪念馆(姚光故居)座落镇中,是国家AAA级旅游景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南社纪念馆
廊下
80年代廊下集镇
在区境中部偏南,地处沪浙交界,北距朱泾集镇16公里。明万历年间,御史大夫、礼部尚书姚景烨曾居此,后俗称姚家廊下,简称廊下。清末,商市颇盛,有糟坊、米行、药店、布店、染坊、南杂、肉庄、饭馆、理发、茶馆、铁铺等店铺140家。和康酱园产的“三伏晒油”一度行销南洋。
廊下新貌
现漕廊公路以南为老镇区,以北为新建住宅区。
邱移庙
80年代邱移庙集镇
在区境中部偏南,东南距廊下集镇5.25公里。清末,六里塘西有庙,因香火日衰,当家和尚俗姓邱,化缘集资,将庙移至河东,因名邱移庙。后渐成集镇,镇以庙名。西有古银杏树1棵,为区级保护古树。
今日邱移庙全景
吕巷
80年代吕巷集镇老街一景
位于区境中部,古名璜溪,元代名士吕良佐居此,后改名吕巷。集镇地处区境南北交通要道。金张公路、田阳路在镇东交汇,惠高泾、沥渎河(吕巷市河)在镇中纵横交叉,历来盛产大米、油菜籽,蚕桑业也较发达。
今日吕巷集镇寿带桥
镇东、西分别存有建于宋代的玉秀桥(观音桥)和寿带桥(油车桥),并有600多年的古银杏树。
干巷
80年代干巷集镇
位于区境中部,吕巷镇中部。街区沿沈泾呈东西向条状分布,西距朱泾集镇14公里。相传春秋时干将曾居此,得名干将里;又传元代干姓居此,因名干溪,后称今名。据嘉庆《干巷志》载,镇之初在溪南,后发展于溪北。清代商市尤盛。
车镜公园一角
集镇内多百年古树,原有古银杏树8棵,今存5棵,其中最高树龄有700余年,属市级保护古树名木。当地“小白龙”、“白龙糕”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兴塔
80年代兴塔集镇
在区境西部,枫泾镇东部。东距朱泾集镇9公里。宋代曾建兴塔禅寺,清乾隆年间形成乡村集镇,得名兴塔。
下坊渡
80年代下坊渡集镇
在区境西部,枫泾镇东南角,集镇处大茫塘南北两岸,西北距兴塔集镇4公里。传说夏禹治水,置舫设渡于此,得名夏舫渡,后以谐音习称下坊渡。
枫泾
80年代枫泾集镇南栅
在区境西部,古名白牛村。清《枫泾小志》载:宋进士陈舜俞曾隐居于此,人仰其清风亮节,改称清风泾,又称风泾。又因其地多荷花池,别名芙蓉镇。宋嘉熙《华亭学田碑》始称枫泾。
枫泾集镇一角
枫泾为浦南古镇,502年南栅建仁济道院,唐太和年间,在西庵场建妙常庵,附近形成聚落,并逐步形成集市。枫泾为江浙交界的商业重镇。明清时,松江府是全国棉纺织手工业基重地,而枫泾镇又是松江府棉纺织手工业中心之一。当时枫泾商业主要集中在南镇钧桥(今属嘉善县)至界河桥一带约800米长的街面,商铺和民宅鳞次栉比,有布庄上百家、染坊、踹坊等商贾应运而生。同时以棉纺织手工业为中心,带动了百业兴旺。枫泾土布一度销往东南沿海各省及南洋诸地,有“收不尽魏塘纱,卖不完枫泾布”之誉。2004年4月,以集镇为母体的枫泾古镇旅游景区开放,现为国家AAAA级景区和“新沪上八景”之一。
枫泾东区火政会
枫泾集镇一角
资料:上海市测绘院·图溯上海
编辑:周宝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