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重庆城的住户几乎是一个门面一个号头,如果有条街巷里还有小巷,那小巷依然要取个地名,于是造成地名密集,三四平方公里老城内竟然有400条街巷。解放后,不知为何,把那些岔巷的地名都给予消除,只用诸如某某路某某号来代替。德安里改为中山四路36号,里面好大好大。幸好是机关,闲人免进,否则没有几个人找得到里面的住户。这样,地名虽然减少了,但却给使用造成诸多麻烦。现在更是如此了,一个小区占地几十几百亩,甚至有几十幢楼,依然只有一个号头,麻烦多多。

原德安里蒋介石官邸

“里”本来是指家乡故里,后借用来指代地方。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后来,除了县城,一个县往往分成若干个里,一个里往往包含了如今的好几个乡镇。例如明代巴县农村就分为72个里,清康熙时设有12个里。不过,城市中的“里”,却是从里弄转化而来的。19世纪60年代,为躲避太平天国的战乱,江浙一带的有钱人纷纷逃到上海租界。为便于管理,租界当局在指定的地块上兴建大批集体住宅。这些房子多为立帖式结构,像兵营一样联立成行,对内交通自如,对外只有弄口可以抵达马路,弄口设有铁门,可以随时关闭,有点像集中营或战俘营。哪知这种原本是为了便于管理而统一建造的集体住宅,很快发展成为综合东西方居住特色的上海弄堂,称为“里”,在随后的上百年时间里成为上海房地产业的中坚。

上海很洋盘,重庆人也跟着仿造,于是就有了庆德里、德兴里、成德里、和平里之类的房屋和地名。其中最有名气的,就是德安里了。

德安里实际上并没有封闭,没有形成“里”,只是东施效颦用了一个里字作地名通名而已。其中的101号原为刘湘部将许绍宗所建,因其号尧卿,称为尧庐。全面抗战爆发后,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借用,成为蒋介石在重庆城内的官邸。邻近的德安里103号,原是重庆富商丁次鹤所建,被宋美龄占用,称为美龄楼。国民政府行政院、军事委员会侍从室等也驻在德安里。美龄楼较为宽阔,当年蒋介石、宋美龄进行外事活动,几乎都在此楼进行。1942年10月,美国总统罗斯福特使威尔基访华,蒋氏夫妇就在这里与威尔基见面。1945年重庆谈判,美龄楼和尧庐也是谈判的重要场所。1949年10月,代总统李宗仁来渝后,也住在德安里新修的代总统官邸里,不过只住了十多二十天,就匆匆离开了。

解放后,德安里作为地名消失了,变成中山四路36号,里面的门牌号数也撤销了,重新编码为1号楼、2号楼、3号楼之类。先是中共中央西南局驻地,邓小平、刘伯承同住2号楼,后来又分住6号楼、4号楼。贺龙来到重庆后,先住2号楼。后新修了1号楼,贺龙就搬到1号楼住了将近4年。西南局办公楼则设在8号楼,那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行政院所在地。后来,西南军政委员会和西南军区撤销,西南局搬到成都,中山四路36号(原德安里)就成了中共重庆市委的办公地,一直到现在。

在这个大院里,有开埠时期到民国早期的建筑,有抗战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的建筑,有新中国成立初期到2000年后的当代建筑,风格各异,造型别致,土洋结合,中西合璧,真实记录了重庆百多年来的历史变迁,从一个角度反映了重庆走向国际化进程中的政治、经济、社会形态、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和城市文化水平。那些历史文物建筑记载着名人荟萃的历史场景,承载了重大史实,蕴藏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传递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本文内容和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