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问我,重庆最出名的寺庙在哪里?也许几天前,我的答案会是华岩寺,但现在我的答案不同。
重庆有一座寺庙,几乎每个重庆市区的老百姓都能叫出它的名字,我也从小就听说过,却没有任何人找到过,而几天前,我不小心走进了这个神秘的地方,那是一个深夜。
2007年的五一节,我没有象往常一样地去驴行,而是在鑫隆达大厦的写字间里加着班,每天都在10点左右下电梯。
......”
摘自罗渝《失踪的上清寺》
如果没有记错,这篇小说应该是2007年发布于网上,当时同为驴友而且也成长在上清寺地区的我被深深吸引,现在硬盘里还有这篇小说的电子版。后来出版并改编为电视剧我就没有看过了。随着年纪的增加,经历的丰富和对重庆老街的热爱。现在反过来再读,别有另一番风味。
上清寺路
历史名古月山、上清寺正街、嘉陵路,西起李子坝正街,北止上清寺街心花园,全长1020米。
上清寺地名由来
上清寺区域历代属巴县城郊,清朝属智里五甲,1929年上清寺地区由城郊划为新市区第九坊。民国以前,该地区主要为农耕之地和丘冢荒坡,人烟稀少,较为偏塞。说来,时至今日,当我走到上清寺交通枢纽站那里,还时不时的感到丝丝阴冷。
光绪十四年(1888年),传教士鹿依士和牧师克阿林以及甘来德、马嘉礼医生来渝开展布道、医务、办学三项工作。马嘉礼购得来龙巷地段修建宽仁医院(现重医附二院)。1893年,鹿依士购得智里五甲曾家岩地产,修建教会学堂,也就是求精中学的前身。1897年,美国基督教布道会在曾家岩创办私立淑德女子学堂。1902年,法国天主教圣母昆仲会所在曾家岩兴办启明学堂。1918年,加尔莫洛女修会在曾家岩龙家湾修建修女院和教堂。1929年,法籍尚惟善主教派人修建里曾家岩三德堂。至此这里成为了重庆开埠以后西方教会场所比较集中之地。
清末,由于开埠带来的负面影响和洋教的渗透及教徒的仗势,常常引起本土民众的反制活动。民众自发捐建了一批道教宫观,并附以寺的名号,意为道、佛一致,反制洋教。就如同国共合作,一致抗日一样。本地区的上清寺、中梁山的玉清寺、渝北的太清寺,号为道教“三清”,都是这一时代背景下建起来的。
上清寺的建寺和上清寺地区的得名,史料无明确记载。重庆市地名办公室编的《重庆地名志》上记录:“上清寺路以清末此处建有庙宇上清寺(现重庆口腔医院)得名。”根据我家的老友重庆博物馆文史专家胡昌健小考:“明曹学栓《蜀中名胜记》,乾隆、同治、民国三部《巴县志》,几部明清《四川通志》和《重庆府志》等皆未见巴县有上清寺的记载,三峡博物馆藏清光绪三十一年《巴县城乡全图》亦无上清寺。”所以“上清寺”应该产生于清末至民国初,因此上清寺地区的得名也不应早于这个时期。
1986年,有刘亮熙、王耀珉两位老人对上清寺作了实地考察,认定上清寺曾建于天坛新村和市口腔医院之间,占地约合7亩,建有殿堂多座,1924年刘湘踞渝,在上清寺一带开山放炮,平坟填土,开辟市场。1925年,刘湘与贵州袁祖铭在上清寺一带打仗,寺内神像被捣毁大半,自此,上清寺日渐破败,后来有人干脆把空庙堂改作堆油库房了。抗战时期,寺内入驻市警察局上清寺分驻所,将庙堂改为办公之用,上清寺从此名存实亡。解放后,邮政局又把这里当作二食堂,直到“文革”时期,庙堂被完全拆除,踪影全无,唯留一个上清寺的空名载入重庆地名志。
关于上清寺区域的传奇故事,那就太多了。讲不完,也说不清。特园、桂园、戴公馆、周公馆,鲜英、周总理、毛主席、戴笠、张澜、张治中.......
最想谈谈的就是特园,小时候,这里对于我来说经常去是因为这里有家游戏厅,有可以打魂斗罗或者采蘑菇的任天堂八位机。殊不知,这里曾经也算是决定了中国命运的地方。鲜英,这个这里曾经的主人,最后的结局令人唏嘘,从款待千人宾客,到被赶出家门,从曾经的“孟尝君”,到“一门三右”,看尽人间冷暖的达观楼,躲过了抗战的轰炸和内战的炮火,却难逃武斗的战火。曾经劝服杨森,让重庆免遭战火劫难的老爷子,怎曾料到会有如此无知的运动。有知识,无常识的世界,你我都看不懂。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上清寺就是我的整个童年,从曾家岩到中四路,从嘉陵桥东村的小游戏室到嘉陵桥西村防空洞里的游戏厅,从电报大楼旁食品店里3角4分7厘一个的豆沙角到5路车站的川北凉粉,从每天上学、放学乘坐81路的牛角沱车站到工业展览馆。在这里,记忆中好像留下的只有欢声笑语。回望那些无忧无虑的日子,谁曾想都是弹指一挥间。这可能也是这个专辑的初衷,用自己拙笨的文笔,记录下属于自己的回忆,也可能会记起您的思索。那些我熟知和不熟的地名,那背后一段段的故事。给自己一个机会去重新了解这个热爱的城市。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告知删除
参考资料
“上清寺地名由来”—《街巷渝中》
《失踪的上清寺》—罗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