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遵义会议会址。谭 田摄

图②:赤水市元厚镇红色故事义务宣讲员为党员干部讲解红军四渡赤水的故事。吴舟静摄

图③:贵州省道真县人武部组织官兵在遵义会议纪念馆参观见学。邹游摄

图④:遵义军分区在红军山烈士陵园组织祭奠革命先烈仪式。李锦摄

制图:张锐

沿着蜿蜒流淌的赤水河回溯,时针拨回到1935年。一场为期3天的会议,改变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贵州遵义,也由此被人称为转折之城。

金一南在《苦难辉煌》中写道:“中国共产党终于迎来了遵义会议。它决定了一支军队的命运,进而是一个党的命运,最终是一个国家的命运。”

清明时节,笔者走进遵义会议会址。中西合璧的砖木结构小楼前,一株高大的刺槐静静矗立了100余年,它见证了决定党和红军命运的伟大历史时刻,也仿佛在提醒我们:如果说红军长征是一部史诗,那么遵义会议就是最为炫丽的篇章。

老馆长的“守馆记” 重温红色记忆,启迪光辉未来

清明时节的纷纷细雨,没有冷却红城遵义的旅游热。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在遵义会议会址门前排起了长队。

头发花白的雷光仁,随着人流再次迈步登上这座小楼的二层,看一看玻璃罩下毛主席亲笔留下的题词,望一望木质楼板上见证历史的会议桌……作为遵义会议纪念馆原馆长,这座楼他不知走了多少遍。

一件件饱经沧桑的革命文物,一个个震撼人心的革命故事,承载着革命先辈坚定的信念和火热的激情。

“2019年‘十一’期间,共有20多万人前来参观、体验遵义红色文化。”据雷光仁观察,近年来,红色旅游越来越受普遍民众的喜爱。随着红色教育的深入普及,大家越来越感到这段历史的分量,遵义会议精神的影响也愈发深远。

参观遵义会议会址的游客普遍都有一个感受:这个小楼真是神奇——一支队伍,刚来的时候疲惫不堪,离开的时候却生龙活虎。有的游客专程从千里之外赶来,就为了探寻中国革命实现伟大转折的奥秘。

“中国共产党从遵义会议走向成熟,这是中国共产党的成人礼,也是历史赋予遵义人的宝贵精神财富。”老馆长雷光仁是一名老兵,对党有深厚的感情,对那段历史有深刻的理解。退休10多年来,他总是不由自主地回到这里,或散散步,或听听游客的声音,或细细品味一砖一瓦的历史韵味。

“一路走来,只有走群众路线,独立自主,团结一致,坚持中国人自己的事自己办,强起来的目标才可以实现!”在回顾历史的同时,雷光仁更多去理解、宣传遵义会议精神给当下的启示。

如今,退休后的雷光仁是长征学学会秘书长。作为一名党史传播者,他又踏上了新的征程。

党史爱好者的“追光记”

重走长征之路,细讲红色往事

“将士昨日洒热血,骸骨今朝何处觅?”炮火交织,硝烟弥漫,每每想起那些牺牲在长征路上的红军战士,曹旭总是眼眶湿润。

80多年前,一名小红军在长征途经遵义时身负重伤,与队伍失散,幸好被大山里一位善心的老人收留。老人找来草药,精心照料小红军。后来,老人还为这名红军找生计,让他在异乡安顿了下来。

这位老人就是曹旭的爷爷,这位小红军名为耿学安。如今,60岁的曹旭,是遵义市历史文化研究会、长征学学会会员。从小听着长征故事长大,红军在遵义这段历史,早已深深刻在他心中。曹旭退休后,依然对长征文化保持着浓厚的热情。他发现,红军留下的故事还很多,隐藏在山头、乡间的线索还有多,散落在民间的红军遗迹还很多……于是,他开始了重走长征之路。

位于红花冈老鸦山的遵义战役遗址,山体陡峭、山路狭窄。他戴着遮阳帽,背着小书包,拄着登山杖,带着纸笔就出发了。就这样,风里来雨里去,仅是这一处,他重走了50多次。

长征中,中央红军曾两进遵义城,为遵义留下了丰富的红色遗迹和红色故事。如今,这些红色资源成了当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最生动、最鲜活的教材。作为党史爱好者和传播者,曹旭乐于将这些动人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有血、有肉、有细节的故事,才能打动人!”为此,他反复查资料、走现场、问百姓,多次走访调查,对现有的党史故事查缺补漏,发动老百姓一起寻访红军坟,收集整理红军故事。他如数家珍地向人们讲述红军鲜血染红马家田的壮烈,讲述钟大爷举家迁入点金山回归原始生活守护红军坟的义举,讲述老百姓将牺牲的红军偷偷掩埋,每次路过时捡块石头给垒上的感动。

“居闹市可知往昔峥嵘?享幸福勿忘初心岁月。”曹旭觉得,仅仅是书本上的几句话,不能让人深刻理解和认识长征精神,他要通过重走和细讲,让文物活起来,让党史立体丰富起来。正是抱着这样的信念,他一次次上山,一次次重走,一遍遍讲述红军故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路,走好新时代长征路,完成好新时代的使命。”雨中,曹旭再次背上行囊,向娄山关战斗遗址出发了。

在他的心里,一直有一束光,指引着他去探索、追寻。

讲解员的“行山记”

铭记光辉历史,讲好遵义故事

“钟赤兵受伤后没有及时包扎,仍继续战斗,被子弹击中的骨头都碎了也浑然不顾……”在遵义市娄山关红军战斗遗址陈列馆里,讲解员苏小宇动情地诉说着红军战斗故事,声音有些颤抖,眼角泛起泪花。

苏小宇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为游客讲解钟赤兵的故事了。每一次讲述,她都以最饱满的情绪描绘每一个细节,抑扬顿挫间传达出她对故事的理解。伴着她的声音,听众仿佛穿越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看到钟赤兵历尽万难,靠着一条腿走完长征路。

2017年3月从部队退伍后,苏小宇成了一名讲解员。因为热爱,纵使日行三万步、一年下来接待游客近800批次,她依然怀着当初的热忱。带游客走进陈列馆,走近娄山关战斗遗址,她用自己的真挚情感讲述那段历史,把每一个令她感动的情节传递给更多人。

“几万字的解说词,如果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讲出来是没有温度的,要尽可能了解背后的故事,翻阅背后的细节,带着感情说故事,才能讲出画面感,激发游客的共情力。”苏小宇说,小时候上红军山扫墓,听大人讲故事,并不能十分理解,直到后来自己当了兵,才渐渐体会到那段历史的分量。

“讲解工作不是千篇一律,我每次面对的是不同的游客,因此传播的知识一定要准确。”每天下班后,苏小宇会对当天的工作进行一次“复盘”,想想哪里讲得不好,哪个回答不够严谨,反复推敲,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

这是苏小宇的职业操守,更是她肩负的责任。在她看来,讲好遵义故事,才能让踏上这片热土的人们了解这座城,感悟这里的红色精神。

学生的“萌芽记”

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

“从天安门前的东华表到西华表,总长96米,每一步步幅75厘米,要走128步,用时1分零6秒。”开学第一课上,遵义军分区文职参谋雷代成正在分享自己参加新中国成立70周年国庆大阅兵的故事。讲台下,学生们听得聚精会神,不由自主地调整坐姿,抬头挺胸。

“每天湿透的衬衫、晒黑甚至晒伤的‘阅兵颈’‘阅兵背’‘阅兵腿’是我们最光荣的标志。”这一课,雷代成从阅兵式引入党的发展历程,告诉孩子们我党走过100年艰苦奋斗的道路,靠的是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意志,这些故事不仅存在于书本里,也存在于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

让党史学习教育走进课堂,走进孩子们的学习日常,是一种传承,更是发展。

在毛主席塑像前,一群中学生正在朗诵《忆秦娥·娄山关》。这是遵义市汇川区精心准备的一段“快闪”。中小学生、交警、医务人员、退役军人等纷纷参与其中,从诗词碑到陈列馆再到纪念碑,一个个分镜头串联起红色地标,层层递进讲述着发生在这里的红色故事。

宣讲红色文化故事、建立红色文化墙、唱响红色经典歌曲、诵读红色革命作品、开展红色文化展示……长期以来,遵义市各学校把当地红色文化资源有机融入学校发展,将红色文化学习作为必修课,传承红色基因,讲好遵义故事,滋养学生心灵,让红色教育在这片土地结出新的果实。

来源:中国国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