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西柏坡已有些时日了。但是每每想起西柏坡之行留给我的红色记忆,却依然感悟至深。

我是在红色旅游的感召下走进革命圣地西柏坡的。曾记得那天在平山县一家宾馆,县政协文史委的一位同仁曾向我侃侃而谈。一番“启蒙式”辅导,使我初识西柏坡。西柏坡位于太行山东麓,滹沱河北岸的柏坡岭下,是河北省平山县中部山区的一个小山村。虽然这里地理位置偏僻,但在解放战争时期,却是继延安之后又一个令世人瞩目的地方。从延安到西柏坡,是中国革命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战略转折点。1947年初,当国民党向我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受挫之后,继而把重点进攻我山东解放区和陕甘宁边区作为其新的战略目标,特别是延安作为中共中央驻地和解放战争的指挥中心,成为敌人重点进攻的首选之地。国民党胡宗南部奉蒋介石之命,集中34个旅25万兵力,企图分6路向陕甘宁边区和延安同时发起进攻。党中央和毛主席就是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果断决策撤离延安,踏上了转战陕北的艰苦历程。与此同时,中央决定由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彭德怀、林伯渠同志组成中央前方委员会,继续留在陕北,指挥全国的解放战争;刘少奇、朱德和其他一部分中央委员组成以刘少奇为首的中央工作委员会,前往晋西北或其他适当地点,执行中央委托的工作。其实,这项工作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为未来的中央机关选择一个合适的办公驻地。中央工委一路辗转,从延安来到平山。这里属于晋察冀解放区。从机关适当集中、交通便利、安全保密等诸多因素考虑,经过精心选址,才选定了平山县境内的西柏坡。一年后,转战陕北的中央前委在毛主席的率领下,经晋绥解放区到达平山。从1948年5月1日起,中共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在西柏坡开始办公,中央和军委机关则分布在以西柏坡为中心的滹沱河两岸长达30多公里的几十个村子里。这里成了当时中国革命的领导中心。从此,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党中央、毛主席在西柏坡组织指挥了举世闻名的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由此而决定了中国的命运;发布了《纪念“五一”节口号》,为召开政治协商会议、筹建新中国奠定了基础;召开了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尤其是“两个务必”给人们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象……1949年3月23日,中共中央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离开西柏坡迁往北平(今北京)。1973年2月,周恩来总理在给西柏坡的题词中曾说:“西柏坡是毛主席和党中央进入北平,解放全中国的最后一个农村指挥所。”游客们常常发出由衷的感慨:“西柏坡就相当于今日的中南海,平山县就是当年的北京城。”“新中国从这里走来”……是啊,我也情不自禁地赞叹道:“西柏坡,无愧为中国革命史上的一座丰碑!”

秋高气爽。带着一种喜悦的心情,我向西柏坡走来,亲临其境去感受那段光辉的历史,去感悟西柏坡精神的真谛。

追寻红色的记忆,感受红色的传承。一走进西柏坡纪念馆门前的广场,迎面就是矗立在广场中央的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五位书记的巨大铜像。雕像气度非凡,庄严肃穆,充满了胜利的喜悦和对未来无限的信心,艺术地再现了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的伟大形象。雕像前方,是用红、黄两色花朵组成的五星红旗,与金光闪闪的“西柏坡纪念馆”馆名交相辉映。在纪念馆后面的山顶上,矗立着西柏坡的标志性建筑——西柏坡纪念碑。碑名“西柏坡”为邓小平同志题写,碑文则是江泽民同志为西柏坡的题词:“牢记两个务必,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高20.5米的纪念碑为六面体浅红色花岗岩贴面,碑座周围的大理石浮雕,再现了党中央在西柏坡的重大历史事件,纪念碑在苍松翠柏环绕中更显得雄伟而壮美。

西柏坡纪念馆内容非常丰富。整个展馆以平山人民光辉的抗日斗争史为铺垫,解放战争为主线,重点介绍中央工委、中共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西柏坡召开土地会议和七届二中全会、组织指挥三大战役等伟大革命实践,揭示“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展览主题。在展出的最后一个部分,还介绍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当年在西柏坡工作过的老同志和家属子女以及社会各界、海内外知名人士到西柏坡参观的情况和在这里举行的重大活动。在展览馆里,除了可以看到详实的图文资料和珍贵文物外,还可以亲眼目睹模拟当年指挥部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栩栩如生的场面,使参观者有亲临其境的感觉。加之声光电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使三维立体效果充分展现出来了。隆隆的炮声,滴滴嗒嗒的发报声不时地在展室内回响,让参观者犹如穿越时光隧道又置身于那个红色的年代。

纪念馆里,借以现代手段形象地、艺术地再现历史所产生的轰轰烈烈、惊心动魄的场面,无疑使我和其他参观者一样深受教育。然而,这次西柏坡之行,我感悟最深的则是在中共中央旧址的参观。

占地16440平方米的中共中央旧址,被一道灰白色的土墙围着。刚一步入这个大院,讲解员就微笑着向我们走来。据介绍,在中共中央旧址这个大院里,分布着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和董必武同志的旧居以及七届二中全会址和军委作战室、新华社总编室旧址等17处可供参观的地方。站在身着军装、言谈稳健利落的讲解员身旁,我环顾四周,只见这里多为北方农家小院式的简陋的小平房。讲解员介绍说:“里面陈列的,都是当年伟人们的办公和生活用品。当你看到那些油漆斑驳的办公桌,老式的电话机、马灯,陈旧的沙发、椅子,还有那密密麻麻的军事地图……你能想象出老一辈革命家在西柏坡艰苦的岁月里,是怎样为新中国的建立而发奋工作的吗?”道理毋需明言,全在“悟”字之中。

带着这个“悟”字,我向中央书记处五位书记和董必武同志的旧居走来。在毛泽东同志的旧居,最吸引我的是楸树下的那个磨盘。据说夏日里,毛主席经常在楸树下的磨盘旁办公,我也在电影、电视里看到过,这里也常常是他和其他中央领导商讨军机大事的地方。难怪西柏坡流传着“磨盘上摆下雄兵百万”的佳话。在刘少奇同志简陋的办公室里,写着“奇字第3号”的小木箱格外引人注目。讲解员告诉我们,这只小木箱是少奇同志从延安带过来的长期使用的文件箱,也是后来他从西柏坡带到北京诸多物品中仅存的一件,当年《论共产党员的修养》等许多珍贵的手稿就存放在里边。走进朱德同志旧居的小院,我才发现,他所居住的是西柏坡惟一一处“延安式”的三间窑洞。当年七届二中全会期间,他的办公室、会客室成了临时招待所,住满了从前线来的同志。朱总司令和康克清还把自己的床让给了从东北来的王稼祥、朱仲丽夫妇,然后在屋子中间拉起一道布帘,外边另加了一个铺板作为自己的床铺。周恩来同志生活上艰苦朴素,堪称楷模。在他的办公室有一样东西引起参观者的好奇——那是他转战陕北的路上三次轻装后最舍不得丢掉的一个马褡子,是装书籍和文件用的。为了方便工作,他身边的工作人员特意对马褡子进行了改造:展开是书架,合起来是三个小箱子,真乃物尽其用,一举两得啊!任弼时同志是中央书记处书记兼秘书长,每天会议多、事务性工作多、责任大,他的身体不好,常常抱病参加党中央的领导工作。在他办公桌上的那盏马灯下,不知度过了多少不眠之夜。后来他英年早逝——共和国成立一年零26天,就在北京病逝,年仅46岁。叶剑英同志称赞他是“人民的骆驼”。董必武同志是当时中央领导中年龄最大、兼职最多的。他是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工委常委、华北财经办事处主任和解放区救济总会主任、中央财政经济部部长、华北人民政府主席兼华北财经委员会、高等教育委员会主任,但他的生活非常简朴,睡的是农家土坑、用的是延安大生产时的毛毯。工作之余他还参加劳动,并在自家门前开荒种菜和植树。他还在这里向被誉为“纺织能手”的夫人何连芝学会了纺线。土坑上的那辆纺车,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昔日的往事……一桩桩、一件件、点点滴滴,真可谓细微之处见精神啊!

精神是一种力量,一种无坚不摧的力量。在军委作战室旧址,这种精神的力量可以得到充分的印证。在这里,四间小平房不足70平方米,是中央机关自己动手修建的。谁能想象,西柏坡时期,这个军事最高指挥机关在这里指挥了包括三大战役在内的重要战役24次,大小战斗190余次的地方,作战室竟然是四间平房,人员只有20多个,作战、情报、战史资料3个科室,摆放着三张桌子,还有一部电台、一张军用地图。尤其是那张挂在墙上的军用地图,上面扎满了密密麻麻的针眼。原来,由于当时红蓝铅笔十分短缺,无法标明敌我态势,大家就想出了一个办法,用大头针钉住红蓝毛线来表示敌我作战区域,用红篮电光纸做成小旗来标明敌我指挥部的所在位置。这样,不仅克服了缺乏红蓝铅笔的困难,而且一张地图还可以数次重复使用。这种创新和节约的精神,今天看来仍值得发扬光大。当年,周恩来副主席曾风趣地说:“我们这个指挥部,一不发人,二不发枪,三不发粮,只是天天发电报,就把国民党打败了。”1975年,在淮海战役中被俘的原国民党将军、第12兵团司令黄维特赦后来到西柏坡,当他看了这四间小平房和室内陈列的东西后,终于找到了战后27年来想找的答案,他颇有感慨地说:“国民党当败。”

在西柏坡,在中共中央旧址参观,还有一个让人想不到的是,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竟然是在伙房里召开的一次盛会。我曾到过延安,延安的杨家岭大礼堂,是为中共七大的召开专门修建的。而西柏坡的七届二中全会会址,则是中央机关的大食堂,开会时才临时布置成会场,建筑面积仅112平方米。走进会场,最醒目的是悬挂在主席台上方的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的画像。讲解员指着主席台上一张长方桌说,主持会议的毛主席,就坐在桌子后面的藤椅上,发言者都站在他的右边。主席台两侧的方桌,是供4位记录员用的。会场下面靠前面的4个沙发,是为刘少奇、朱德、周恩来、任弼时4位书记准备的,但没有固定的席位,而且也不只是他们4个人坐,一般是年长的、来得早的往前坐。长条椅是供大院以外的代表坐的,因坐椅不够,住在大院内的同志参加会议都是自带坐椅。就是在这样简陋的条件下,毛主席和党中央在这里描绘了新中国的宏伟蓝图。就是在这里,毛主席告诫全党,革命胜利以后要警惕资产阶级的“糖衣炮弹”,指出:“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离开七届二中全会会址时,毛主席的话仿佛还在我的耳边回响。此时,我想的很多,很多。当年毛主席离开西柏坡前往北平时,说是去进京“赶考”,周恩来笑着说:“我们应当都能及格,不要退回来。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这是毛主席、周副主席对西柏坡的告别辞,也是一代伟人对未来的信心。事实证明: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践,经得住了历史的考验。但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些人经不住考验了,君不见一个个贪官落马,成为党和民族的败类。这是多么值得警惕呀!这也说明,时刻牢记“两个务必”是何等的重要啊!

西柏坡哟,你是我党艰苦朴素优良传统和作风的见证!难忘的西柏坡之行哟,你给我留下了深深的红色记忆!当我带着收获,心中充满激情告别西柏坡时,坐在缓缓开动的汽车上,我突然想到过去曾经唱过的一首老歌,歌词里有这样一句:“主席的话儿记心上。”我想,如果我们每一位党员、每一位干部、每一位同志,都能时刻牢记“两个务必”,把“两个务必”当作警世的格言,醒世的座右铭,我们的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就会更高,形象就会更高大,执政地位就会更加巩固,我们正在建设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将会更加光辉灿烂。

作者简介:姚景强,河南省济源市人,现居广东省深圳市。1976年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任工程兵某部新闻报道员、新闻干事,济源市人武部党委秘书。长期从事新闻写作兼搞文艺创作。曾在《解放军报》长征副刊和《人民工兵》《奔流》《牡丹》杂志发表过小说、散文、报告文学。正式出版《卢仝文化研究》《文脉思礼》两部著作。曾任济源市总工会办公室主任,《焦作工人报》特约记者、《济源日报》社记者、济源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现为济源市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济源市老干部通讯组副组长,济源市卢仝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洛阳万里茶道文化研究会副会长。


审核:文子 | 责编:王芳 远岫 若谷 | 编辑:陈丽 | 图片:姚景强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大河文学"(ID:daheliterature);首席法律顾问:河南凌峰律师事务所崔素芳律师;编辑微信:dahewenxue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