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黄金生

如今,赫鲁晓夫楼已经成了贫民区的代称,变成俄罗斯各城市政规划的一大沉重负担。不过在建造当初,虽然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它毕竟圆了很多人的住房梦,很多人也曾因能住进赫鲁晓夫楼而自豪,为解决苏联的住房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

赫鲁晓夫解决住房问题的办法是“多快好省”,在他的竭力倡导下,全国各地建造了一大批高度低、成本省、不带“装饰物”的“赫鲁晓夫楼”。这种楼广泛采用组合式钢筋混凝土部件与结构,预制件都是在工厂里流水线生产的标准件,成本低廉。然后采取统一的工业化建造。所以这种楼都是统一规格,如同复制粘贴出来的一样:五层(偶尔也有三到四层的),不设垃圾通道,不安装电梯。但与筒子楼不同,每家每户都有独立的厨房和卫生间。

1958 年,莫斯科玛莉娜灌林(Maryinaroshcha)地区正在修建赫鲁晓夫楼时的场景

赫鲁晓夫的住宅政策遭到的反对声音很多,除了党内的反对声音外,主要就是建筑师。因为这些形式和构造、层数和外观完全一致的“火柴盒”式房屋,根本就不需要建筑设计。而建筑师们也不愿意插手装配式楼房的事,认为那是对他们职业的一种亵渎。所以,各地方阳奉阴违者不在少数。为此,赫鲁晓夫大动干戈,1955年8月23日,他将斯大林于1934年设立的苏联建筑艺术研究院改组为建设施工与建筑艺术研究院,将建设施工置于首位。11月4日,根据赫鲁晓夫意见拟就的《关于消除设计和施工中的过度现象》的决定在报纸上公布。决定认为,以往建筑中大搞门廊、圆柱、塔楼等楼面装饰,却忽视了住户的舒适和节约的要求,结果每平方米住宅的造价高达3400卢布,比标准住宅高出两三倍。赫鲁晓夫援引了一些他认为极其恶劣的事例:位于卡兰乔夫卡的“列宁格勒饭店”仅有354个房间,造价却比拥有1000个房间的“正常饭店”还高,其运营费用比马涅日广场上当时最具声望的“莫斯科饭店”要贵22%。“政府部门的疗养院、火车站的情况同样如此。动力部为莫斯科一个普通变电站的两台变压器,竟然想方设法定购了一个用抛光的花岗岩做成的配电盘,在入口处建造了一座有两个巨大的花岗岩球的大理石楼梯。这种乱七八糟的事情不单是发生在莫斯科,而且发生在列宁格勒、第比利斯、基辅、沃罗涅日、巴库,谁都大手大脚,不愿意按照标准设计方案建设。1954年莫斯科的建设工程中,只有18%的住房是按标准设计图建设的,列宁格勒则更糟,当地所建成的353栋住宅楼,符合标准的只有14栋。”

接下来,莫斯科、列宁格勒和其他一些违规城市的总建筑师的职务相继被撤销,那些过分追求装饰性的建筑而获得的斯大林奖金被收回。赫鲁晓夫还指示提前向大学生讲授强调节约的建筑工程的工业化方法。

1963 年,人们在苏联公寓里举办派对

1958年,首个实验住宅区在莫斯科南郊的切廖姆什基村开工。该项目采用住宅设计竞赛的优胜方案,3种主力户型分别为30平方米的一居室、44平方米的两居室,以及60平方米的三居室,成为此后在苏联广泛应用的样板式住宅。因为面积有限,厨房、厕所、门厅、过道的面积都被压缩的小得不能再小,厨房6平方、厕所4平方。稍微胖一点的人进去就会很困难。而据说赫鲁晓夫在一次视察中,亲自进入这种厕所试了试,然后说:“我要是都能在这里上厕所,其他人就都没问题!”

因为空间狭小,所以人们想尽办法节约空间,于是产生了折叠沙发床、可以拉出书桌的柜子、可以拉出餐桌的碗柜、藏在窗台下的天然冷藏柜等发明。桌子下面、床底下和一切能利用的角落都用来储物。到了晚上,厨房和走廊里都拉开了折叠床,否则是睡不下这么多家庭成员的。

由于施工简单,而且都是标准件,施工根本不需要图纸。所以,建造这种楼的效率十分惊人。所有的墙板都在“住宅工厂”中事先生产出来。浴室和厨房也被组装好,甚至浴缸、炉子等基本设施也安装完毕,运到施工现场只要组装即可。在建筑部门突击生产任务的时候,甚至苏联空军都前来帮忙,用他们的直升机帮助吊装水泥预制板。新的房屋、街道、街区不断涌现,速度之快难以想象,结果发生了名称紧缺,一个城市与另一个城市的街道重名:都叫建工街、新建街⋯⋯甚至因为门锁雷同发生误会。就连谢尔盖·赫鲁晓夫也认为,影片《命运的捉弄》中出现的一幕并非导演臆造,人们常常用自己的钥匙打开了别人家的门这种情况是一个严肃的工程技术问题,在有着如此大量房门的情况下,要让钥匙齿的断面多样化都是极其困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