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溯千年,昆仑山下的策勒绿洲,清流荡漾,林木婆娑,熙熙攘攘的驼队行经此地,听到的是伴河水共鸣的梵音,看到的是祥云缭绕的一条佛教长廊,那种质朴幽深、天人合一的佛国境界令人流连忘返。
如今,历史的喧嚣早已悄然逝去,但古丝绸之路上东西文化交融所迸发出的光芒,依然明亮。
和田,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南缘,昆仑山北麓,是汉代扜弥、于阗、和皮山国所在地。佛教传入我国首先在这里弘布,并发展为佛教胜地、我国的佛教中心。因而,今天的和田地区有关佛教遗址非常多。
其中,达玛沟佛教遗址群尤为出名,分布广泛,具有代表性。其遗址位置是两汉之际为西域绿洲小国“篦摩”所在地,其后为于阗国所并。
公元10世纪—11世纪,西域的喀喇汗王朝(以今喀什、疏勒为中心)对临近的于阗王朝(以现今和田为中心)发动战争,摧毁了佛教盛行的于阗古国。
千年后,考古专家在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达玛沟乡南部的荒漠中发现了佛寺遗址,分别命名为托普鲁克1号佛寺、托普鲁克2号佛寺和托普鲁克3号佛寺。
同时,在其遗址群南部、北部和东部邻近的地方又发现了喀拉卡勒干、喀拉墩、阿巴斯墩、托格拉克墩等数量众多的古代佛教建筑遗迹群。
据考证,达玛沟的佛教遗址群大多始建于公元6世纪—8世纪。据悉,最早发现托普鲁克1号佛寺的是一位年轻的牧羊人,他在挖红柳根的时候发现一尊残佛像上部。
达玛沟托普鲁克墩1号佛寺坐北朝南,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2米、东西宽1.7米,佛像紧贴北墙壁,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目前所发现的最小佛寺。
专家认为,这可能是一座先有佛像再有佛殿的寺庙。佛寺四壁壁画风格不同,不为同一时期完成,但人物形态圆润丰满,为典型中、晚唐时期特点。
不过主佛像却不具备中、晚唐时期的造像特点,倒是有鲜明的犍陀罗雕塑艺术特征。其肩宽腰细,衣纹下垂,佛衣盖着脚,趺坐莲台比较小等特点,可以确定这是早期佛像,应为北朝晚期至隋所建,距今1500-1800年。但遗憾的是,主佛的佛首和肩部周边都被破坏了。
但依然可见主尊佛像较大,与整座佛殿不太协调。因而考古专家推测,这有可能先有主佛,后有寺。壁画绘制年代也可能晚于塑像年代相当长时期。
随后被发现的达玛沟托普鲁克墩2号和3号佛寺,同样历史悠久。2号佛寺布局严谨清楚,是迄今和田地区发现的结构最复杂的回廊像殿佛寺。
3号佛寺遗址为庭院廊房布局,呈“凹”字形,布局规整严谨,规模宏大,类似建筑遗址在丝路南道是首次发现。这三处佛寺遗址应为一座大佛寺的组成部分。
但由于历史和战争的关系,达玛沟小佛寺遭到了惨烈破坏,于阗国也战败。最后一支佛教军队翻越昆仑,败走西藏,从此结束了古于阗信仰佛教的历史。
但历史的长河仍给我们留下无数宝藏,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小佛寺遗址、千佛壁画、千眼木版画、千手观音和三弦琵琶、毗萨满天王、弥勒菩萨、佛头、擦擦、塔刹、裸体伎乐天人像等108件珍贵文物和壁画。
这些文物虽有残缺,但其精美令人赞叹。同时它们的发现也印证了唐玄奘《大唐西游记》中关于于阗国“佛塔林立,僧众云集”的记载。
馆内展示的裸体伎乐天人像带有典型的印度人特征,而已发掘的壁画中还身着胡服,下跨骏马的大胡子的塞种人供养人像,都表明这里曾经是东西文化及人种的重要交汇地。尤其是供养人形象,穿着打扮完全是唐式。
从出土文书中还可获知,这里曾生活着古塞人、汉人、栗特人、犹太波斯人、印度人等,并信仰着不同的宗教,遵循着不同的文化。古于阗因丝绸之路的贸易和文化交融而变得繁荣,充满艺术和浪漫。尽管历史无情,但盛极一时的佛教古国曾一直是中原佛教的源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