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冬至,又过元旦,接着整理九坛之旅的最后一站天坛!天坛公园并不是最后去的,而是去了两次。第一次正逢周一,祭坛享受博物馆待遇不开。第二次去时,时近两周,秋色已褪,收获了蓝天白云下的华丽至美。

第一次从西门进出,那是皇帝祭天走的正门,名祈谷坛门,也称天坛门。祭祀时皇帝从紫禁城走到天坛,上千人的队伍浩浩荡荡,西门外大街上原来有座小桥,因天子走过就成了“天桥”,后来整个地区就被称作天桥。

天坛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是明清两代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天坛建筑呈“回”字形布局,南方北圆,坛墙两重。内坛东西向还有一道墙,将天坛分成圜丘台和祈年殿南北两区。

第二次去天坛公园,南门进北门出。南门名昭亨门,相当于内坛的南天门,外坛墙早已无存,原先当与先农坛,永定门平齐。进入昭亨门,直对圜丘台,一条轴线贯通圜丘台与皇穹宇,在晨光的照耀下,蓝天白云,辽阔深远,效果震撼!


来到棂星门前,云门玉立,四面均是三门六柱。圜丘坛外两道矮墙,外方内圆,青一色蓝琉璃瓦脊,墙身涂朱。穿过头道棂星门,西南有一根望灯杆,原有三根,现只有一根完好。祭天大典时,杆上高悬2米多的天灯,照得祭坛内外通明。



东南有一座绿色琉璃砖砌燔柴炉,用于祭典开始时的燔柴迎帝神,以及祭祀后的祭品焚化。还有一处紧贴地面的瘗坎,以示在祭天的同时祭地。另有8只铁燎炉,为焚烧清朝前八位皇帝祭品专享。古人一直发挥着无穷的想像力,用烟火,用坎埋,与天地神灵一一沟通。



穿过二道棂星门,圜丘坛一览无余。圜丘坛别名祭天台,为三层露天圆台,始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皇帝冬至日祭天大典的场所,其地位超过祈年殿,祭天时间为每年冬季“日出前七刻”。


直奔圜丘坛顶,坛面明朝时为蓝色琉璃砖铺砌,清乾隆时改用艾叶青石。祭坛中心一块圆石,有一个充满神秘色彩的名字叫“天心石”,当在石上轻声说话或击掌时,声音听起来会很大,好似一呼百应,仿佛来自地心,又似乎来自天上。


天心石四周,扇形围绕着九重石,依次以九的倍数递加。九是阳数之极,各层台面、直径、台阶、栏板以及整个圜丘建筑,都取九或九的倍数,以表示天的至高至大及对天的崇敬之意。


坛顶有“上界”之说,站在台顶,那种空旷程度,那种视野辽阔,那种与天接近的距离,难以言表!许多人踩着天心石上上下下,那可是天顶,是摆放皇天上帝神牌的位置,最好还是别踩,仔细想想后果有点严重!!


皇帝自称“天子”,历代对祭天非常重视。天还没亮的时候,皇帝就已从斋宫出来,来到了圜丘坛。坛顶摆满祭品,正中是皇天上帝神牌,两侧是清朝前八位皇帝的牌位,二层则从祭日月星辰及风雨云雷诸神。祭祀从燔柴迎帝神,到望燎送帝神,皇帝上上下下,三拜九叩,持续时间达四至六小时,这一天过得真不容易!!


皇穹宇又名回音壁,与圜丘坛是一个整体建筑群,是平时供奉皇天上帝及诸神牌位的地方。从圜丘坛北棂星门出来,直通皇穹宇。整组建筑由一圆形围墙环绕,墙面极其光滑坚硬,这围墙就是著名的回音壁。两个人站在院落的不同位置,靠近墙根小声说话,对方听得就很清楚,且声音悠长,堪称奇趣。


皇穹宇院内有正殿和东西配殿三座建筑,正殿即皇穹宇,是一处座落在汉白玉须弥座上的圆形建筑,殿顶覆蓝色琉璃瓦,镏金宝顶,看上去像一把金顶蓝宝石巨伞。



殿内满是龙凤和玺彩画,正中供奉皇天上帝神牌,两侧供奉清朝前八位皇帝的牌位。皇天上帝就是那位统领天地人三界最高主宰的昊天大帝,神中至尊,权力无边,统管宇宙万物兴衰与吉凶祸福。东西配殿供奉大明神、夜明神、北斗七星、二十八星宿和云雨风雷等诸神牌位。


殿前甬道由北向南数,第三块石板称“三音石”,站在上面击掌一下,就能听到连续不断的三声回音,称之为人间私语,天闻若雷。皇穹宇是个用声音与昊天通灵的地方,聆听上天的声音,展现天的存在,感受天的力量!


出皇穹宇,向祈年殿前行,接近成贞门时,一棵植于明代的“九龙柏”,九条纵向褶皱,扭曲缠绕,传说每年皇帝祭天经过时,会有九条金龙从柏身飞出。正逢有导游口若悬河地讲解,接着看到众游人像着了魔一样,绕树转起了圈。



古代的冬至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气,每年的这一天,皇帝都要到天坛举行祭天大典。明清两代一共有21位皇帝,在天坛举行过564次祭祀仪式。1914年袁世凯内阁政府,举行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祭天典礼,成为绵延三千多年国家祭祀制度的绝唱!



圜丘坛的配套建筑,还有位于东侧的宰牲亭和神厨神库,在维修没开放。成贞门既是圜丘坛的北门,也是祈谷坛的南门。出成贞门,进入祈谷坛。下篇继续!

(天坛公园:2020.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