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人头条

不知道是从哪一年开始,“出国”逐渐成为一个热词。有的人是为了换一个地方去追求更好的工作和生活;有的人是选择竞争不那么激烈的国家去创业,开创另一片属于自己的小天地;也有的人,为了下一代接受到更开放的西式教育,选择带着孩子一同跨出国门……

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传递出随着人们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多人有能力去追求自己向往的生活;但不可回避的现实是,选择出国是一切重新开始,靠着自己的努力去开启一段崭新的生活,因此,在海外生活的华人并非人人都一帆风顺。根据概率论的观点,肯定会有人过得更好,但也有人在国外过着忍气吞声的生活,并不自在...

根据海外华文媒体的报道,不少华人到海外生活面临的第一道坎,就是受到来自当地人的歧视或欺负。报道分析指出,外国人的歧视大概分为三种:一是纯粹的恶意抹黑;二是任何地方都会有的普遍排外心态;三是因为某种不被人理解的行为方式莫名受到歧视。

小张在丹麦生活了五年了,在一家公司从事产品管理和市场研究工作,他自嘲“靠着和来自五湖四海的老外聊天拿工资”。作为典型的海外移民,他时常遇到发生在自己或周围人身上的各种“歧视”。

出国之前,小张就听说在北欧的一些发达国家,例如丹麦、芬兰、瑞典等,绝大部分普通国民对中国是冷感的。到了丹麦之后,他很快就从当地人的言谈举止中感受到这种“刻板印象”,特别是西方媒体 “推测”“臆断”式抹黑中国的新闻,在当地很有市场。

丹麦风景

当然,在这类歧视中,也有一些瞄准的是曾经实际存在的问题,比如波兰的假奶粉事件发生后,德国一家媒体就连篇累牍地报道当初中国三鹿事件如何让婴儿身患重病,以及中国人在跨国采购德国奶粉的场景。当时,小张的一个德国同事提及此事,小张有意无意地以几十年前日本森永毒奶粉事件为例,说明发展阶段的不断变化;然而发现德国媒体把日本也一并掀出来。可见,德国人对亚洲人都不待见。

不过,小张也发现,近两年,在国际交往深化和政府社会引导的背景下,丹麦当地人也在修正着他们对中国印象。之前发生了华为两名员工因为违反丹麦签证法规被驱逐出境的事情,客观上来说算得上可大可小,但是丹麦当地媒体在报道过程中,基本都限定在讨论当事者本人违法的范围,避免了以往一涉及华人就“上纲上线”的情况。

五年的丹麦生活,也让小张感觉到,在相对比较保守的北欧,由于排外情绪而产生歧视比较常见。小张生活的森诺堡地区,一直自称是丹麦最国际化的区域,他曾经对此嗤之以鼻,想想一个三万多人的小城市,何德何能与首都哥本哈根争光辉?直到他去了多次根本哈根之后,才发现那个地方简直排外得让人难以置信。城里稍微年长一些的或者较为富有的居民,都带着一种来历不明的骄傲劲儿,不但看不起北欧以外的国家,甚至还看不起丹麦的其他地区,在他们眼里,他们所生活的城市就是整个宇宙的中心。

2017年,小张和一个丹麦的同事去哥本哈根谈项目,本来宾主甚欢,结果到了晚饭快结束的时候,合作方得知他的同事是个土生土长的诺森堡人,突然来了句:“所以你出生在那个用mojin打招呼的地方?”mojin这个词是德国北部的一种土话,1864年普丹战争中,丹麦吃了败仗,南日德兰地区被普鲁士悉数占领,当地语言就此融入了部分德文。小张的同事当时就有点不好意思,反倒是小张没什么包袱,直接回了一句:“我怎么听说,这都是贵哥本哈根派遣的指挥官晕血的缘故?”当下就把这位首都“贵族”气得不轻,后来离开饭店去机场,同事还特意感谢小张,说了句:“干得好!”

还有一种歧视,那就是对方歧视或不理解的某种行为方式,恰恰是另一国家的人很难改变或者舍弃的,两者之间没有对错之分。

中国人对金钱的态度,和北欧人有差别。小张所在的公司,每年有最多五天的假期可以拿来兑换现金,一天折合人民币一千元以上。因此,大部分中国员工都把假期兑现,视作年终奖的一部分;而丹麦员工不但会把年假时间休息得一干二净,还经常会花钱买额外假期。除此之外,公司会在圣诞节发一些银器礼品,很多来自东欧和中国的员工事后会挂在二手市场上出售,而丹麦员工则嗤之以鼻。

小张认为,这类事情的处理方式差异,并非是中国人“穷”怕了;而是中国人或者东欧员工对于金钱,以及挣钱以后该如何“显摆”的问题上,和丹麦人有着完全不同的逻辑。

中华民族不可辱

小张曾经和很要好的丹麦朋友讨论过这个问题。既然丹麦人从小就被教育,针对性别、肤色、乃至宗教的歧视都是可耻的,为何不能把这种包容放大到一切不同呢?丹麦朋友说,他们不歧视性别、肤色、宗教,是因为这些往往无法改变甚至不能选择,但是其他可以改变啊:比如你来到这个国家不学当地的语言,不去习惯当地的习惯,融入当地的生活,他怎么相信你愿意在这片土地长期生活下去呢?

这话听起来也有道理,但小编和小张的想法一样,那就是许多看似可以改变的东西,其实改变起来并不比换一身肤色更加简单。

所以,我们期待华人在海外能够受到公正、平等的对待,但面对不可回避的歧视又那么无奈。小张遇到的三种歧视,前两种看上去可笑可耻甚至可恨,但实质是通过政府宣传或者特定地区的优越感,制造出一种“外来者比我们更卑劣”的错觉。因此,时间一长,有眼界的外国人,很容易发现这种错觉的荒谬之处,歧视便因此消弭。但而第三种歧视却令人感到可悲,这本质上是一种延续千年的传统与另一种延续千年的传统之间的碰撞,两者甚至不存在对错与高下的争论,只会带来非我族类的陌生与不信任感。如果对抗前两种歧视的武器是“求是”,那么第三种歧视的唯一解药就是“宽容”,而“宽容”只属于个人,不属于集体,集体正是因为 “不宽容”才得以长久存在。

总之,歧视这个东西永远都会存在,也许压根就不会消失。不过,现在华人被西方人歧视的现象越来越少,至少明面上不敢明目张胆地歧视华人,这和华人自身的进步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所以“打铁还需自身硬”,希望在海外的华侨华人们都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不受到外人歧视,更好地发展、生活,做到真正的“坚不可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