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安徽美食,用舌尖携手旅行;
尝百城千味,用味蕾感受文化。
近日,
由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的
“安徽美食·百城千味”宣传推广活动
推选出千余道安徽招牌菜!
其中
长丰县共有3道美食
成功入选省级和市级招牌菜名单
这几道美食你都尝过吗?
来,
没吃过的跟着小编一起
来过过眼瘾!
吴山贡鹅
吴山贡鹅(又名行密贡鹅)起源于吴山镇,是我县的传统名菜,色泽清爽,香气浓郁,味美醇厚,回味无穷。
此菜源于唐朝乾符年间。唐末五代十国期间,吴国的创立者杨行密攻庐州(今合肥)、战广陵、克淮南、伐江夏,后占有淮河以南、长江以东的三十余州地盘。天复二年,杨行密被唐昭宗封为吴王。他为官清廉,并以身作则,使属下均能如此,人民安居乐业,实属难得。故乡人民以当地特产鹅配美味佐料制成卤鹅进贡,吴王食之大悦,谓将军:行密自幼贫寒,不敢忘本,以此卤鹅进餐,堪称“贡品”。从此“吴山贡鹅”扬名天下。
吴山贡鹅肉质较普通鹅细嫩,味美,烧、煮、炖、烤、腌食皆宜。卤制的吴山贡鹅,卤制方法独特。传其卤制秘方传自吴王王府御厨史氏的后代,迄今已逾千年历史。
经史氏秘方卤制的吴山贡鹅,色清正,香浓郁,味道鲜美。历史上若以活鹅上贡朝廷,需随活鹅备足吴山当地的水和青草。
吴山贡鹅至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还由此衍生了许多优美动人的传说。
吴山贡鹅来自合肥民间传说《丽友桥》。相传,隋唐年间,合肥白水坝附近有一户人家,一个勤劳的白老汉带着小孙女放鹅过日子,孙女白小玉非常漂亮,又是刺绣纺织的能手,邪恶的蟹仙一直想得到她!(小玉是七仙女中的白衣仙子,因为包辟织女被王母娘娘罚下界,开始蟹仙还有点顾忌。)
小玉每月要过石桥买石胆粉治疗爷爷的病,有一天她遇上来自云南美少年名医段飞,他是慕名来拜会合肥千年道号元林元的,他治疗好了小玉爷爷的病,一家人充满了对他的感激,爱情的火花也在小玉心里点燃。
但就在他俩结婚时,邪恶的蟹仙把毒药放在杯子里,导致段飞失去记忆,对白小玉不理不睬,连招呼都不打,一个人回云南老家去了。
伤心的白小玉千里寻夫,从丽水走到丽江,终于找到段府,可段府上下恶语相加,悲痛欲绝的她只有回乡在吴山隐居牧鹅。后来大白鹅帮助段飞恢复记忆,他痛恨自己的忘情,立即备上马星夜不停赶往合肥,合肥肥东肥西不停的找呀找呀,最终,二人得以团聚。
后人还作了一副对联“合肥肥东肥西肥东西,丽友丽江丽水丽江水”,赞美两人的爱情。
庄墓圆子
庄墓圆子
圆子又叫大元宝,是中国许多地方过年必备的食品之一,因为形状特殊,它也被赋予了团团圆圆的美好寓意。在合肥,似乎什么都可以成为做圆子的材料,有糯米圆子、挂面圆子、山芋圆子~但最负盛名的当属庄墓圆子了。庄墓圆子历史悠久、风味独特,至今已有千年的传承。
历史悠久 风味独特
庄墓圆子是我县特产。主要在庄墓镇一带流行。庄墓圆子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始由春秋楚庄王时庄墓人创制,时称“庄王圆子”。圆子本是一道家常菜,庄墓人之所以能做出特色,主要缘于其对圆子品质的理解,缘于其精致的配料及独特的制作方式。
用料讲究
吃过庄墓圆子都说
圆子质软不硬,甜滑润喉,
用筷子夹起即使成椭圆或长条形,
也不会破碎。
然而你知道吗?
这可是要下一番功夫的。
庄墓圆子是纯手工制作的传统特色菜,首先最特色的就是用面粉摊成的大饼要晒干切成小粒作为庄墓圆子的内馅,它可以吸收高汤的营养,使口感更好,又不会太油腻。
圆子的材料选用上等的五花肉、座子肉和精面。肉要新鲜,精面贵在精细,再配上等猪油和各类调料一起搅拌揉搓制成。特别值得称赞的是,正宗的庄墓圆子一般用老母鸡汤做辅料,保证口感特别鲜香爽口,让人回味无穷。
做法独特
保证庄墓圆子不破皮,韧劲和咬劲十足的法宝则在于圆子制作的最后一道工序:滚绿豆粉。绿豆粉中含有的磷脂成分不仅能够增进食欲作用,还可以保证口感,可谓一举两得。圆子做好后,放进煮沸的开水锅里煮一下,用带有小漏洞的“丝勺”捞上来放在白菜叶上冷却,这样一系列的工序完成之后,圆子即成型了。
吃庄墓圆子在蒸时更讲究烹调工艺。水沸腾之后,把圆子轻放在铺有纱布或千张的蒸笼上,盖上锅盖,旺火烧二十分钟左右,中间点一次井水,即可上桌。这样,端上餐桌食用时,圆子质软不硬,甜滑润喉,用筷子夹起即使成椭圆或长条形,也不会破碎,按照当地人们的说法是“夹起修长、放下浑圆、柔而不烂”这便是上等的庄墓圆子。
传统习俗
在长丰的习俗中,吃圆子的场合是有讲究的。生活中无论城乡贵贱,但凡婚丧嫁娶、重大节日、款待贵客等大宴,必定得有圆子,否则便算不得正规的宴席,菜品的多寡反而位居其次,有“无圆不成宴”之说。席间吃圆子也有些讲究,婚丧嫁娶的宴席上,是须等到主人或者等到新娘新郎来到宴席前说些感谢的话才可下筷,俗称“谢客”,意思应该是主人借此菜表达自己对客人的敬意。
下塘烧饼
下塘烧饼
“吃烧饼,满嘴香,一定要喝猪血汤。”“干葱老姜陈猪油,牛头锅制反手炉,面到筋时还要揉,快贴快铲不滴油。”这是流传于长丰县下塘镇的两句顺口溜,讲的就是当地的名小吃下塘烧饼。烧饼,作为传统小吃,到处都有,全国各地的做法和配料也不尽相同。而下塘烧饼,更是别具特色。2010年3月,下塘烧饼被收入市级非遗名录。
下塘烧饼
来历
据史书考证,
烧饼是由唐代盛极一时的“胡饼”
发展演变而来的,
用芝麻与面粉烙烤而成,
其中唐代长安辅兴坊制作的较为出色。
《资治通鉴·玄宗》记载:安史之乱,唐玄宗与杨贵妃出逃至咸阳集贤宫,无所果腹,任宰相的杨国忠去市场买来了胡饼呈献。诗人白居易曾赋诗一首称:“胡麻饼样学京都,面脆油香新出炉。寄与饥馋杨大使,尝香得似辅兴无。”
下塘烧饼的做法与其他烧饼的做法不同,
说起来,
在当地至少还流传着三四个版本的故事呢。
下塘烧饼的故事
最早的一个是魏蜀吴三国鼎立之时,曹军伐吴,在合肥逍遥津被吴军打得大败,吴军追击曹军一直到下塘地域。夜间曹军又饿又累,但恐被吴军发觉,不敢明火做饭,这时,一位军师想出办法,将行军锅倒扣,再找一些树根在下点着,“打”出了又香又脆的烧饼,曹军军士饱餐一顿后,士气大振,第二天一举击败吴军,取得大胜,从此下塘烧饼的工艺留传下来。
邮票“威震逍遥津”
第二个版本的故事跟第一个有点类似,说的是明朝皇帝朱元璋在寿州府一带与元兵激战后,夜间退守到下塘休整。军中粮草困乏,只剩下面粉,在野外生火又容易被敌人发现,于是,朱元璋命令士兵将行军锅倒置在地上,将面粉加水和成面粘上芝麻后,反手贴在锅里,用木炭烤制,这样既没有烟,也没有明火,敌人自然不会发现。将士们吃过烧饼,精力充沛,士气大振。凌晨,突袭元军大营大获全胜。日后,朱元璋命令厨师在面中加入肉馅等制成各种芝麻烧饼犒劳三军。从此,制作别致、风味独特的下塘烧饼受到了广泛欢迎。
朱元璋像
又有传是与赵匡胤有关,相传宋太祖赵匡胤陈桥兵变后,途经下塘,老百姓献上烧饼,赵匡胤吃后赞不绝口,而后名传天下。
而根据《长丰县志》(1986-2005)的记载,清朝咸丰年间,为镇压太平军,曾国藩派兵驻扎下塘集。军队行军打仗,急需干粮,烧饼成了首选。烧饼师傅们为了多争生意,纷纷在烧饼的配料和烤制工艺上下工夫,使烧饼逐渐成为色、香、味俱佳的食品。烧饼质量虽然上去了,但常吃下塘烧饼的湘军却屡吃败仗,人们便戏说湘军“只顾吃烧饼,哪管战事吃紧”。此语虽属笑谈,但下塘烧饼却因此名声大振。
曾国藩像
满街飘来
烧饼香
下塘人不说做烧饼,而是说打,可能是因烧饼制作过程中,有一个拍打面团的过程。不过这些年,下塘人确实把烧饼打出去了,打进了合肥的大街小巷,也打向了全国各地。
走进下塘镇,到处都是打烧饼的,一天到晚都能买到烧饼。一到镇上,就能闻到一股特有的烧饼香,道路两侧,零散的烧饼摊,多是夫妻二人组合,女的包馅,男的打饼贴饼,现做现卖。不断有来往的车辆、行人停下来买饼,除了自己吃,外地人还要带些回去给孩子、家人、亲戚朋友们品尝。
烧饼好坏
功夫全在和面上
烧饼好坏,功夫全在和面上。首先要选择优质的面粉,加入老面头、水和好。真正和面的时间也就十几分钟,但这十几分钟很重要,要放入适量的碱面,柔和不酸,面要揉得均匀到功,这些都要靠经验积累,烧饼的口味不同,差别也就在这。
打烧饼
其次就是肉馅的制作。肉馅的肉,也很有讲究,要用细肉丁,不能用肉泥,要保证肉的新鲜和质量。肉切好后,放上葱、姜、盐、少数辣椒,拌匀调和,就可使用了。此外,烘烤时要把握火候和时间,饼的外壳烤成金黄色为最佳,若外壳发白,则口感不脆。这样一整套工序下来,才能保证肉香、面香,烧饼酥脆可口。
关于长丰美食
你还有什么想说的
赶快在下方留言告诉我们吧!
来源:安徽省省文化和旅游厅、长丰县融媒体中心综合
编辑:薛戎 核稿:胡成村 陈忠
既然看了,就点个“在看”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