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早晨,走进苏堤,绿荫渐浓,西湖轻柔地簇拥着堤岸,时有鸟鸣从堤西飞到堤东

西湖里的堤很有趣,都跟发起筑堤的人姓,唐代白居易的白堤,北宋苏东坡的苏堤,明朝杨孟瑛的杨公堤,还有一道湮没了的南宋赵与筹的赵公堤,是杭州百姓对造就西湖美景的古人的铭记

北宋后期,苏东坡曾两次来杭任职,第一次是1071年-1074年,任通判三年,职位仅次于知州。第二次是1089年-1091年,任知州两年

苏堤是苏东坡第二次来杭州任知州时主持疏浚西湖、用挖出的葑草和淤泥修筑的

这是一条南北走向的堤岸,横贯西湖,把湖面分成西小东大的两部分(面积约1:5),从此,“树烟花雾绕堤沙,楼阁朦胧一半遮;三竺钟声催落月,六桥柳色带栖鸦、、、”

苏堤出名的是苏堤春晓,却少有人提及六桥烟柳

苏堤上有六座石拱桥,站在桥上看风景,远山如黛,垂柳如烟,湖水荡漾,阮公墩、湖心亭、三潭印月静卧波心,背景是自古繁华的杭州城

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据说是当年苏市长亲自给起的名字,应着每座桥上不一样的景致

北山路香格里拉饭店门口正对着的是苏堤第六桥,跨虹桥,桥长21.1米,净宽4.3米,单孔净跨8.1米,苏堤六桥中长度最长、单孔跨度最大

西看是曲院风荷,有南宋酒坊、一池菱荷,夏日风动,莲叶田田,荷香氤氲

东望孤山,西泠桥长虹卧波,一边连着北山路,一边牵起孤山下婉转东行的白堤

桥畔小小墓,“妾乘油壁车 ,郎骑青骢马”南朝名伎苏小小埋骨西泠

走上桥顶,2797米长的苏堤起伏如波,伸进一片浓荫里

苏堤六桥两两相隔不远,第五桥东浦桥已遥遥在望

东浦桥通曲院港,与西岸流金桥斜斜相对

一片新生的荷叶滚动着昨夜的雨珠,铺陈在湖面,与曲院风荷相连

据说东浦桥是湖上观日出的最佳点之一

太阳从杭州城里缓缓升起,跳离城市的那一刻,光芒点燃了温婉西湖的热情,一片炫目的金色里有阮公墩、湖心亭和早起的游船的剪影

前两天钱王祠的宋韵奇妙夜,看到一幅画,《西湖繁胜全景图》,南宋时西湖的样子,为了一张图买了一本书《南宋西湖全景考》,想不想看看900年前的苏堤?

那时候的苏堤六桥是朱红的木桥,跨虹桥不远处有一个进入苏堤的堤北门楼

东浦桥北桥堍有一道赵与筹修筑的赵公堤,直通向灵隐、三天竺

那时候东浦桥跟压堤桥之间有一间水仙王庙,这水仙不是那水仙,供的是龙王

如今水仙庙早就消失在时光了,唯有堤上绿树葱茏,湖上船来船往依旧

第四桥压堤桥位居苏堤南北黄金分割位,因名压堤

据说桥下水深,旧时是湖船东来西去的水道通行口,连通茅家埠港,去灵隐天竺,舟行必定取道于此

桥旁曾有石台灯笼以照夜船行走,桥边湖中曾盛产西湖莼菜,一种颜色碧绿、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做汤喝滑溜溜鲜嫩美味的水草

桥南一丛橙花耀目

花畔一间四角攒尖顶亭子

亭中题刻"苏堤春晓"的御碑是康熙皇帝1699年巡游西湖、品题"西湖十景"时的御书

现存的"西湖十景"碑中,只有"苏堤春晓"和"曲院风荷"是康熙当年御题真迹

太湖石碑身,通高2.56米,正面刻康熙行书"苏堤春晓"四字,背面刻乾隆1751年御题七言绝句,侧面刻乾隆1757年、1762年两次为“苏堤春晓”御题的两首叠韵诗

这弘历是真爱写诗啊,杭州老一辈的景点里,哪哪都有他的题字和赋诗,常常一赋就是几首

堤上有园林工人在敲打拾掇去年冬天老去的枯枝

堤东有人在钓鱼

有人在发呆

堤西一艘槽舫船穿过杨公堤的石拱桥,渐行渐远

苏堤春晓说的是寒冬过后,苏堤报春的曼妙妩媚,这会儿是盛夏,已经过了苏堤最灿烂的时节

自从苏堤上的单瓣粉桃换成了复瓣的紫红,就很少在春天来苏堤了

颜色是浓烈了,只是一坨一坨重重地挂在枝头,再没有花谢花飞的情致

前一阵因为把断桥边的柳树挪走,改种月季,引起杭州市民公愤,园林局连夜补种,但这柳树已不是那柳树,等长成不知要多少年后了

老树的美是时光慢慢盘出来的,单纯的健硕实在难以替代

如果没有苏市长的修养造诣,就不要轻易去动西湖,那不只是一面湖水,还是历史是文化,不小心就成了毁,柳树、桃花、梨花、杏花,那都是入诗的

扯远了,可见这心里是有多不愤

六座桥走了三座,前面还有望山、锁澜和映波

第三桥望山桥,东边夕照山上,是传说中镇过白娘子的雷峰塔,其实原塔是977年吴越国王钱俶为供奉佛螺髻发舍利、祈求国泰民安而建

西边群山连绵,大麦岭后的花家山下,是落英缤纷、鱼戏花影间的花港观鱼

长堤悠长,夏日蓬勃的生命交错出一路清凉

湖山亭,为了留念曾经的湖山堂

宋咸淳三年(1267年)建的湖山堂在苏堤以西的水中央,“以长堤桥连地入苏堤”,如今只能靠想象了

往前是三贤堂

这也只是苏堤上曾有过“三贤堂”的纪念

南宋时的三贤堂是一座坐西向东的高大祠堂,两边是如翼护卫的廊庑和水榭,以连岸桥与苏堤相接

那时的三贤堂是在望山桥的北边,不是南面

三贤祠里哪三贤?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水西云北”祠白乐天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晴光雨色”祠苏东坡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月香水影”祠林和靖

三贤与西湖渊源极深,一个修了白堤,一个修了苏堤,一个梅妻鹤子隐居孤山

三贤堂前春意闹,桃红柳绿间,走路的、骑马的,坐船的,还有两副卖浆担停在路边,浆是啥?宋朝人的“喜茶”“一点点”和“85℃”

《武林旧事》记载清明节前后游湖盛况:苏堤一带,桃柳浓阴,红翠间错,走索,骠骑,飞钱,抛球,踢木,撒沙,吞刀,吐火,跃圈,斤斗及诸色禽虫之戏,纷然丛集。又有买卖赶集,香茶细果,酒中所需。而彩妆傀儡,莲船战马,饧笙和鼓,琐碎戏具,以诱悦童曹者,在在成市

穿越回当下,走在苏堤这一段,东望,隐约可以看见三潭映月的三座石塔,吴山顶上的城隍阁影影绰绰

把传说中秋夜能映出33个月亮的石塔拉近,圆润的瓶形,流畅的弧度,是江南温婉的样子

塔下一只西湖野鸭在静静地思考33个月亮的来历

摇橹船咿呀飘过,雷峰塔越来越近了

苏堤第二桥,锁澜桥

雷峰塔下那一片园林是汪庄,又称今蜷还琴,是安徽茶商汪惕予建于1927年的别业,汪老板好琴,收藏名琴百余张,汪夫人善琴,尤精于《胡笳十八拍.秋鸿操》,在名国时的杭城颇负盛名

一路走来,堤上人很少,不知道因为是清晨还是疫情

小船刚刚上班

大船刚刚出港

喧闹人间难得的静谧和安逸

虽已过了春和景明的三月,隔岸的花港却另有一种清澈与通透

花港的东门在苏堤上

旁边一道堤桥,桥头的铁门锁着,风景在栅栏间游移

桥南这一块区域叫小南湖,花港公园、南山路和苏堤合围而成

荷花还没有开,有荷叶在湖中踮着脚尖作天鹅舞

有荷叶排成一队,假装成小孩子打水漂的石子点出的涟漪

有荷叶轻启朱唇,欲语还休

有荷叶新生,有荷叶老去

苏堤第一桥,映波桥

映波桥正对着花港的滨湖长廊,桥边垂柳依依,远方层峦叠嶂,花港的亭台楼阁、长廊水榭和着山影倒映水中

有没有发现,六桥石栏的望柱都是不同的,映波桥上是九生龙子中的狻猊,而其他五桥则是五种植物造型

狻猊多见于寺院门口和香炉上,桥上有狻猊,说明附近一定有寺院,而花港观鱼那边原来确实有座定香寺

至此,苏堤已近终点,南宋时这边有一座堤南门楼为长堤作结

苏堤的南出口在南山路上,堤右的苏市长衣袂飘飘

石像背后有一座翘角飞檐的两层木楼,是杭州苏东坡纪念馆

一楼是家谱、年表和生平介绍,二楼有苏东坡的诗文著作、书画手迹复制品以及当代名家以苏东坡诗为题材创作的书画作品

后面有一个东坡艺苑,陈列了苏东坡书画的拓片、复制品等等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东坡的词,从江湖豪迈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到缱绻缠绵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苏东坡的字,宋代四大书法家“苏黄米蔡”、“苏”排第一,传世名帖《寒食帖》

苏东坡热爱美食,一种酥香味美、肥而不腻的红烧肉传说就是他教会黄州百姓、又带到杭州的,成为杭州名菜“东坡肉”: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东坡一生坎坷,四海飘零,外调、召回、谪贬、起用,足迹遍布四川、陕西、河北、山东、湖北、江西、江苏、浙江、广东、福建、海南、、、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图片出自公众号地球旅客)

以古人的车马速度,从眉山到杭州要走几天?

话说这西湖跟四川还真是有些渊源,眉山人苏市长为杭州百姓疏浚湖水修建了苏堤,青城蛇白娘子跟许仙在断桥留下一段美丽传说,,,去过成都,感觉跟杭州的氛围挺像,不如拜个把子?

最后说下六吊桥,老杭州人喜欢讲苏堤六吊桥,为啥叫吊桥?因为最早时,苏堤上的桥以吊桥为主,白天放下便于行人通行,晚上用绳索拉起一边,方便船只通行,一直到明代,才改建成如今石桥的模样

西湖民间故事《苏堤六吊桥》

苏堤,苏东坡的苏,六桥烟柳的堤;苏堤春晓,从宋朝开始,一直美到现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