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巍巍恒山,绵延起伏于山西代县北境,间有险要,设关置卡,曰雁门关,“天下九塞,雁门为首” ,它“外壮大同之藩卫,内固太原之锁钥,根抵三关,咽喉全晋 ”,自古以来皆为兵家必争之地。
雁门雄关
如此雄关,定得猛将把守,元朝皇帝命思兰不花之子敖拉齐(阿鲁赤)留镇云、代(今河北省北部及山西北部地区),拥关拱卫京畿等重地。
思兰不花(也作萨拉布哈)乃西域答失蜜氏人士,颇有战力,在蒙古铁骑西征时归顺,后随元世祖忽必烈转战南北数十裁,累建功勋,深为忽必烈所倚重。其子阿鲁赤臂力过人,善骑射,故得授此重任。
元朝统治者把治下的人民划分为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四等管理,据其所处等级在为官、刑罚、禁令、赋役等方面作出了与之相应的政策或规定。色目人即各色各目之人,是指除了蒙古人、汉人、南人以外的所有人的总称,包括来自西域和中亚的众多少数民族。他们臣服于蒙古较早,并且与蒙古有着较近的文化习俗,往往作为雇佣军、补充官员、事役而被元统治者所器重,地位仅次于蒙古人,与蒙古人一起构成蒙元时期的主要政治力量。
来自西域的思兰不花家族就归属于蒙元时期的色目人。
镇守雁门的阿鲁赤,有子三,长子萨都剌,次子萨野芝、三子刺忽丁。
02
思兰不花、阿鲁赤父子虽然是武将出身,但在南征北战过程中,意识到汉文化的先进,加之,当时元朝廷也逐渐接受、认可汉民族的儒家思想,还有雁门一带汉人众多,因此家境不错的他们,对三个儿孙的文化、思想教育比较重视。
少年萨都剌(约1272-1355),既聪明又刻苦,精通书画,工诗词,很早就在当地小有名气,他希望自己能有机会实践济世经邦的远大理想。
无奈元朝皇室内斗激烈,帝位更迭频频,正走入末路;父亲阿鲁赤官场几度沉浮,家道中落,通过门阀快速进入统治阶层几无可能。另外,元朝初期一直没有重开科举,登科入仕之途也没门。
长子萨都剌,只好像其他擅于经商的人一样,离家南下西出,通过经商谋利来养家糊口。元朝的官方经商组织“斡脱”都是由色目人组成,斡脱做生意的本金来自蒙古贵族或者朝廷,收益是斡脱和朝廷贵族按比例分取。
走南闯北做生意很辛苦,而书生做生意不但辛苦而且还很痛苦,吟诗写词作画成了萨都剌排解忧愁、减轻痛苦的最好方式。
终于有一天,萨都剌意识到“万事皆由天理顺,何愁衣禄不周全”,他决定结束自己不喜欢的经商生涯,返乡居家,以耕读度日。此后,他静心向学,广交志同道合的文友,相互切磋。这种田园隐居生活持续了大约二十余年;富翁、大官没当成,萨都剌后来倒成了元代知名的诗人、画家。
还有,萨都剌讲经解术自有一套,在当时很有声名,元英宗时,有感于其祖、父的贡献,便以其经术有功而赐 “萨”姓,史载“經术受姓”。
萨都剌给自己取了汉名:萨天赐(号直斋);其二弟萨野芝汉名为萨天与,三弟的不详。
元仁宗延祐元年(1314),朝廷决定重新开科取士 ,考试范围是“程朱理学”,将朱熹的《四书集注》作为“考试大纲”。可见,那时的元朝在文化上基本被汉民族同化。
科考把汉人、南人分为左榜,蒙古人、色目人分为右榜。左右榜录取人数一样,这对于人口基数庞大的左榜科考人员显然很不公平。
祖辈来自西域的萨都剌三兄弟都为色目人,占有一定优势。
头几次科考,萨都剌因为父亲去世,在家守丧没有参加。
元泰定四年(1327),他参加科考,中右榜,三甲进士及第,终于实现了入仕愿望,而后辗转各地为官;无奈,年岁已大,满身抱负在复杂的官场里始终无法施展,一直都在基层轮职。
至元元年(1335)冬,萨都剌奉诏,由燕南廉访司照升迁为闽海廉访司知事,从京城前往福建赴任,途经扬州、姑苏、嘉兴等地。翌年初夏到任视事,在闽任职一年半,写诗近百首。
至元三年,萨都剌迁河北廉访经历,遂携家眷离开闽地赴任,取道江西探望其弟萨天与(任江西建昌路总管)。
这是萨家人第一次和福建福州接触,萨都剌离闽时,在《西楼别寄闽宪诸公〉一诗中写道:”闽关一片月,太行一片云,雁书远寄隔山粼,云飞月明多忆君。”,表达了依依惜别之情。萨都剌晚年安家于大都(北京),流连于江浙。
与大伯不同的是,萨天与的儿子萨仲礼,入仕较早,元統元年(1333)便考取进士,过了几年,官授福建行中书省检校,这也许和萨都剌先前在闽任过职有关。
萨仲礼举家在福州定居下来,从此,色目人萨家在此落地生根,走出一条艰辛的家族繁衍、民族融合,最后发展成为福州名门望族之路。
萨仲礼为萨氏入闽始祖,福州萨氏自称雁门萨氏,不忘先祖来自山西雁门。
另外,三弟刺忽丁,至正七年(1347)考取举人,后任职龙兴路录事司司籍,卜居南昌,是为南昌萨姓之祖。后人多寡不明。
故事讲到这,基本轮廓已大致清楚。也就是萨氏是皇帝赐姓,先祖来自西域一带,在元朝时 ,归为色目人。萨家三兄弟,分归三处,即大都、福州、南昌。
03
本文接下来讲的是福州萨氏这一脉。
入闽的萨氏入乡随俗,代代均娶汉女为妻,南北交合,种族优化,基因优良。
萨仲礼夫人名林厚,继夫人沙氏,有子萨琅。葬在福州西湖边的大梦山上。
萨琅出生于元末明初,随着元朝完蛋,萨仲礼的仕途也结束了;在萨琅7岁时,撒手人寰,萨琅和母亲沙氏相依为命。
关于萨琅的记载:萨琅懂事且孝顺,采薪拾穗以养母,身饥寒而母恒饱暖。具体故事两则,
一是拾金不昧:
萨琅一日行废圃中,得金珠首饰一囊,不敢私藏,寻访失主数日,得知是邻居被抄家时,其女主急掷宝囊到相好的邻居家,没想到情急之中,扔错了方位,误落萨琅家的废圃中,琅悉归之。
又一则:马某家被火,卖地于琅,琅掘得白金一坛,遂还之,马愿分半以谢,萨琅坚决不要,说:君方被灾,何忍受此。
萨琅,娶当地林氏为妻,相夫教子,家庭和睦;萨琅死后,葬在大梦山。
萨琅有子萨琦(1394—1457),娶刘氏为妻。
明朝宣德五年(1430)进士,官至礼部右侍郎兼詹事府少詹事。琦为人狷洁不苟合,文学亦有可称。
萨琦曾出资修缮福州清真寺,现存的重修清真寺捐资的碑,上面清清楚楚地刻着捐助者是“萨琦公”。因此后来有学者据此认为,萨氏家族在入闽之初的元明之际,仍维持色目人的穆斯林身份。
同时,萨琦又提倡汉族儒家的礼仪,到了晚年,萨琦家的全部生活习俗已基本采用汉俗,家族汉化基本完成。他的葬礼就使用朱子家礼,这一举动得到福州汉族士绅的好感,
萨琦死后,也葬于大梦山,大明皇帝就把大梦山赐予萨家当作祖坟地,该山被称作萨家山。萨琦后人在大梦山前修建了祠堂,雇请专人看管萨氏宗祠,萨家人每到清明,都到大梦山扫墓祭拜祖宗。
04
关于福州萨氏600多年的事迹,之所以会这么明晰,皆因萨家汉化彻底,学到了汉人之精髓,他们后人从不间断地修起了家谱。
明隆庆元年(1567),萨家六世孙首编家谱,康熙十五年(1676年)八世祖萨希亮第一次重修,到宣统二年(1910年)的234年间,先后五次重修、续修谱牒;1935年、1946年又两次修续,1986年新修“通讯录”,2007年,第十次修续族谱。
这批族谱不单是雁门萨氏世序繁衍、功德伟业的记录,更是当时、近世的真实历史反映,为世人研究民族融合、时代进程脉络样本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福州萨氏,从2世至7世,虽都不止一子,却均仅一子传嗣,差点家族灭失。单传至8世后,有7子,但有嗣的只5子,萨氏就此分为5大支。自此,福州萨氏开枝散叶,人丁逐渐兴旺。
不过,命运多舛,世道弄人,到第13世代起,第4支、第5支均无传嗣。因此现在就只第1、2、3支在发展。
萨氏是按辈份命名的,从十世起的世次也是照汉例的四字一句。前面十二个字:人、心、启、肈, 聿、怀、多、福, 本、支、百、世,据传是入闽八世萨希亮所作。后续八个字:邦、家、必、达, 在、于、修、齐,是十六世萨嘉曦所定。这样一来,萨氏辈份序列已排到了29世,够再用200年。
自始祖入闽(1333)至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500多年间,萨氏族人,或由家学渊源,登第入仕;或由个人努力,脱颖而出,人才辈出,群星灿烂,蔚为奇观,成为家族人才群落的独特景观;其中进士共8人,举人40多位,诗人11人,有事迹可称道并立传者有19人,
进士除了前述的萨仲礼、萨琦外,另六位是:
萨龙光(1752—1818),清乾隆四十六年进士,三甲十七名。工部员外郎。疏财仗义,乐善好施,努力整理、刻成萨都剌的《雁门集编注》14卷。
萨克持,生卒年不详,清道光二十一年进士,三甲三十一名。山东知县。
萨大年,生卒年不详,道光三十年进士,三甲九十四名。内阁中书。
萨维翰(1810—1855),清咸丰三年进士,三甲七十名。知县。
萨嘉禾,生卒年不详,清光绪十五年进士,三甲七十七名。翰林院检讨,国史馆协修。」
萨起岩(1863-1930),清光绪二十九年进士,三甲八十四名。
另有萨玉衡、萨察伦、萨大文、萨大滋、萨莲如(女)等闽派诗人。举人太多,就不列了。
清朝康熙年间,萨家后代翻新了祠堂,并请当朝探花林文题词,作为大梦山是萨家祖茔和祠堂的说明,并另外绘制了一张大梦山的祖茔图,该题词也是图片的说明,因此称为“图铭”。
“萨氏赐茔图铭”勒刻于大梦山北侧摩崖,上书:“萨氏赐茔图铭:“大梦之阳,墨池汤汤,林峦苍郁,烟霭相望。爰有钜族,于焉卜藏。联床垒笏,荐锡宠章。如带如砺,山高水长。宜尔孙子,既寿永昌。” 落款“澹轩林文拜题。” 这段文字的意思是,在大梦山的南面,墨池水波粼粼,风光十分秀丽,有个大家族的祖先,埋葬在这个地方。他们家族世世代代在朝为官,备受皇帝的表彰,此处风水非常好,子孙永远平安昌盛。
也许是大梦山的风水真是好,加上萨家历代祖宗保佑,萨家自元末到清中晚期出现了众多人才;道光《雁门萨氏族谱》称:“自康熙壬子(1672)而后,我家人才蔚起,宴鹰扬,歌鹿鸣,登黄甲,入馆选,膺内外任者接踵而兴”,光绪年间所修《闽县乡土志》和《侯官乡土志》已将萨姓列为福州巨室,为30大姓之一。
然而,这500年仅是萨家酝酿、过度时期,到了清晚期、民国,乃至现代的百年,雁门萨氏的人才进入了喷涌、爆发期,成为近代中国极具影响力的家族之一。
05
近百年来有5位将军、2位省级干部、2位院士(一为外籍)、2位航天专家、12位博士及数十位知名的教授和专家。
稍举例部分杰出者,如:
萨承钰,举人出身,曾任知县、知州,并曾奉命绘制《南北洋炮台图说》,为中国第一张海军军事地图
萨觉民,立志行医济世,市民呼为“圣手”,救人疾苦,乐善好施,以“半作生涯半济世”为铭,曾鞠养萨镇冰,助其成才。
萨镇冰,福建船政学堂毕业,历任管带、副将、统领、舰长、水师提督、海军统制、海军总长、福建省长,解放后任福建副省长,有吟集传世。
萨福均(1886-1955)。萨镇冰的儿子,大学毕业,留学美国,任铁路局副技师、副工程师、交通部官员、交通部路政司长、常务次长,解放后调铁道部,任参事室主任。是中国铁道部门中的重要人物。
萨福懋(1873-1948),北洋水师学堂毕业,办理铁路、煤矿,任铁路总办,电报局总办,任外交特派员、交涉员、银行总裁、上海币厂厂长等。
萨师俊,烟台海洋学校毕业,历任副舰长、艇长、后任“中山”舰舰长,功绩显著,在武汉保卫战中,与日机英勇战斗,壮烈牺牲。
萨本道,1943年10月28日在中缅的驼峰航线上,萨本道参加C-47机组执行一项特殊任务时壮烈殉国。
萨本炘(1898-1966),福州海军学校毕业,曾任造船工程师。工务长、教授、总工程师、造船厂厂长,解放后历任造船总工程师,他好学善思,为中国著名造船专家。
萨本铁(1900-1987),清华学堂毕业,著名化学专家,长期任教,抗战后移居美国。美国知名的有机化学家、生理学家、药物学家。
萨本栋(1902-1949),清华学校毕业,著名物理学家,曾任厦门大学校长,抗战胜利后,任中研院总干事,当选为院士。
萨盂武(1900—1984),日本帝国大学毕业,历任刊物编辑、教授、立法委员、法学院院长,长期从事教学和著述。
萨兆寅(1902-1967),福建学院毕业,一生酷爱图书事业,曾任乌山图书馆主任,任教育厅编辑,省立图书馆馆长,著名目录学及版本专家,著述甚丰。
萨君豫,曾参与福建事变,后任职过厦门市长。抗战胜利后,被授予陆军少将。
萨本远(1911-?),萨镇冰的孙子,清华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就读于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麻省理工学院,获得建筑学硕士学位,1933年毕业后回到国内,曾任职“基泰工程司”的设计师。萨本远有个儿子,名字叫萨支平,是美国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萨支平的女儿萨百里曾就读于于纽约大学法学院。
萨本珪,曾任职过福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福州市社科所所长、福州市正协委员等职。
萨本茂(女),主要从事舰船应用化学研究,研制成功出乙炔清洁剂黄粉及舰船尾轴包复玻璃钢新技术,号称海军居里夫人,全军劳动模范称号。
萨本琼(1929-),是国家一级演员。
萨师煊(1922-2010),人大经济信息管理系的创建人,也是我国数据库学科的奠基人之一。
萨支汉(1934-1997),数学博士。他先后在宾州大学数学系、纽约州立大学斯托尼布鲁克分校任教,并从事数学研究。
萨支唐(1932-),萨本栋长子,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台湾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还有,历史学家萨师炯,画家萨一佛,教育界社会活动家萨本珊(女),资深新闻工作者萨本冀,国际关系专家、解放军某部军级研究员萨本望,汕头大学世界现代史、现代国际关系史、英国史教授萨本仁,外文编审(四国语言)萨本雄、北京荣宝斋书画专家、新生代书法家代表萨本介;还有萨支山(北京大学文学博士)、萨支远(法国高等社会科学院博士)、萨支红(美国马里兰大学社会学博士)……
当然,萨家也出现过败家子,及历史罪人,但极少数,最恶名的是萨福畴。
萨福畴,其毕业于烟台海军学堂第二届驾驶班,1941年4月福州沦陷,萨福畴投日,出任伪福州水上警察局局长,同年10月21日任汪伪政府海军部常务次长。1942年10月2日调广州要港司令。1943年3月17日出巡时,座舰在广东顺德县东西马宁河面处触水雷爆炸沉没,萨福畴泅水逃生,为中国军队俘虏,随后被押解到重庆进行公审,并于当年9月执行死刑。一时大快人心。
据《福建古园林考略》记载:”萨家花园建于清末民初,园主萨福畴。园地甚大,现为温泉宾馆,旧迹无存
萨家这些英杰中,涉及领域很广,早期已海军为主,前后连续5代,共计有24人加入马尾船政或福建水师,萨家也因此被称为海军世家,代代皆出海军英才;后期主要以从事自然科学研究的为主,出现许多科技专业人才,如生物化学家、物理学家、工程学家、导弹专家、造船专家、航天专家、原子能学专家;也有从事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研究的,只是略少些。
这一群落出来的,不管专家学者,还是猛将勇士,都具有强烈的爱国心,或献身于科技、教育事业,执着坚定,奋勇前行;或献身于御侮卫国的激烈战争,代代相续,前仆后继。
06
人才济济的福州萨氏,真的应该说是人才挤挤,人才密集度实在太高,被喻为“人玉户珠”,古今中外,估计是独此一家。
1986年修订《雁门萨氏家族通讯录》,据统计,福州萨氏已衍传至第21世,通族人口累计1563人,在世者共577人(包括部分迁省外者)。
2000年底统计,城区萨氏人口为315人(如包括市属各县,则为334人),萨氐人口主要分布在福州市区;20世纪40年代以后,部分人迁居省外或国外。如今其后代散落福州、北京、昆明、台湾、美国等地。
2007年修谱时汇总,从18世(本)到21世(世)计,入谱的萨氏后人有854人,其中男528人,女326人。入谱第22世(邦)仅一人,是女性。也就是说,萨氏入闽664年来传至22代,平均每代约30岁。
这与福州若干著名姓氏的世家相比,萨氏人口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人家就是那么的优秀,名列福州8大名门世族之一。
福州萨氏之家,其人才群聚发展长盛不衰的现象,值得特别的探讨和研究。
萨氏之名望最主要是家族有重教之传统,办有家塾,子孙世代读书。萨氏家族中不少人藏书颇丰,如萨玉衡、萨龙光、萨承钰、萨嘉曦、萨嘉榘都是福州有名的藏书家和教育者。
萨家九世萨容,康熙壬子武举人(1672)。他入仕后,迁往通贤坊北门下古埕,并将乾元寺旧址辟为别墅,称“半野轩”,设家塾,延师课子弟,时近200年。后人萨龙田有诗句云:“吾家半野饶真趣,灯火喃喃课诵经”。
乾隆年间,萨氏第一支十三世孙萨龙光,购置黄巷大宅,后卖给陈姓。未几,复由萨氏第二支派十二世孙萨知麟购回,同时还购得毗邻的葛氏宅院的前、后花厅,与萨家原有的东侧房屋连接起来。并且将前、后花厅辟为上底斋与下底斋两个书斋,延聘名师,课读子孙 ;此即当时榕城著名的“闻雨山房”,山房成为萨家子侄及晚辈攻读的地方。
再接着,萨子安(1843-1890),经商有成,子嗣众多,购建萨家大院(朱紫坊22号),院中设书屋、堂学,扶助萨家子弟或经营或攻读。
萨龙田 《闻雨山房感旧杂咏》:“碧纱窗上影迷离,列坐喃喃课读时。更有缩头懒桃李,初更便苦夜眠迟”。
萨大文咏《竹灯檠》:“亿昔儿时最有情,兄弟数人同一檠。丹荔影中置吟榻,宵深犹听读书声。严亲每为勤剖析,大言微言了可识。”、“嗟余家世守清寒,凿壁然薪到夜阑。”
这些诗句生动描述了萨家子弟刻苦攻读、奋发图强的情景。
萨氏人秉承家学渊源,仕途通达者为官作宰,否则亦为师课徒以自给。萨大文即其例,他少秉家学,博通经史,绩学能文,且长于诗。道光中中举人后不遇,遂杜门课徒,“来学者岁常百十人,一经指授,每相继取科名以去。吾闽咸丰、同治间名辈,多出其门。”
萨龙田,曾坐馆闻雨山房五载;萨镇冰老爹萨怀良,家贫,就是以塾师为业。
也许是家族人口少,又是来自北方的少数民族,生存危机意识特别强,因此,萨氏族人励精图治、凝聚团结、互相帮衬、共同发展的精神已深入骨髓,世代发扬。
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萨家人对此体会、执行最深、最彻底。
也有人半开玩笑说:是否尚有特殊的基因因素起作用,也许有吧,毕竟,不同种族、南北地域人相结合,有优生优化的大概率。
07
上世纪50年代初,萨家祖坟地大梦山被征收,用于兴建福州动物园。萨家把200多座历代先人祖坟搬迁到了新店后贤山;不过,萨家将萨琅遗骨装坛,仍旧深葬在大梦山前崖,似乎想保留住点什么!
上世纪60年代初,正在上学的萨本敦、萨本珪等萨家子弟接到通知:萨姓改汉族身份为蒙古族,这让年小的他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想不明白、难以接受,明明自己和周围的福州人一模一样,怎么会突然就成了少数民族;家中长辈一再解释,越解释越迷糊。
其实,萨家民族属性是有关部门经过调研后才慎重确定的。WG结束后,在全国少数民族文学会议上,宁夏、内蒙古、新疆等地在萨氏的民族属性上引发争论,都认为萨氏为各自民族的成员。他们都多次来福州寻访萨氏族人,希望能得到自己想到的结果,毕竟,福州萨氏太牛了,放在哪里,都是光彩照人。
萨家人未介入讨论,多数人是按有关部门上世纪60年代初确认的,报称为蒙古族。
有人分析说:当时蒙古人一等,色目人二等。因萨拉布哈功勋卓著,萨都剌声名远扬,人们就有意识地把他们一家抬到一等的地位,纷纷说他们也是蒙古人,显示萨氏乃一等人。所以出现了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萨都剌“实蒙古人也”,而在《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中却又称萨都剌“本色目人”的矛盾。
有学者通过对萨氏家谱等资料的研究,说萨家三世祖萨琦曾捐资修建福州清真寺,可证明他信奉伊斯兰教,是回回人。但是,当时元代的回回人并不完全等同于现在的回族。
萨氏是蒙古族还是回族,或其他什么族的争论,已持续百年,至今还在进行。
不管最终结论如何,历史上,萨氏先世是属由诸多种族组成的色目人的一个支系,属少数民族,这一点是确认无疑,只不过是其原住地域已失考,内(外)蒙、新疆、甘肃、宁夏等,或许中亚一带皆有可能。
萨家后人对祖先的认识,依旧只停留在色目人上,他们认为,一个离开西域在福州繁衍了六七百多年的家族,能够牢记这一点就已经足够了;他们对自己是民族融合的结晶,且代代优秀,充满自满和感激。萨家是什么民族倒变得不再重要,反正都是中华民族之一员,以前、现在、今后,都会一直为国家、为社会做出贡献。
如今位于朱紫坊22号的萨家大院,已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一部分,部分萨氏后人家人仍居住其中,守护着现实和心灵深处的历史家园,作为散落在世界各地的萨家人的祖根,等着游子们的回来。
2017年,萨本珪与子女去雁门关寻根,特意带回了一捧祖籍地的泥土,放在朱紫坊萨家大院第三进,其伯父萨君豫遗像前供奉着。他相信雁门的泥土能滋养祖上的精魂,也能让萨家后人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福州萨氏600多年的传承故事,让我们明白: 一姓为家,千姓聚成国家;56个民族是兄弟姐妹,都属中华大家。爱我中华!华夏儿女必须团结奋进、携手前行,共同奔向幸福、美好的明天。
——本文结束,谢谢阅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