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胡同拆迁改造的话题一直是最热门的,在这个话题中,有两个最值得讨论的案例,一个是南池子的拆改,我前一段时间专门写过。另一个就是菊儿胡同。菊儿胡同的改造与南池子不同,无论理念还是结果都有很大区别。菊儿胡同改造是吴良镛大师的作品,得到了国际人居奖。那么,这些年过去了,菊儿胡同的现状如何呢?

菊儿胡同位于南锣鼓巷东侧,走到胡同中间就能看到这样二层和三层交错的楼房。北京胡同除了新建现代建筑之外,肯定是平房,所以这样二三层的小楼,格外引人注目。这也就是吴良镛主持的菊儿胡同改造案例所在地了。

外观上看起来已经比较破旧了。毕竟已经过去30年了。

里面更显得旧了。

楼道里的现状。这还是清理过了,据说前几年的时候,大家都往楼道里堆东西,很难看。

建筑是徽派风格。当然也有人对此提出异议,认为不应当按中国风格,而是按北京风格来改造。这个争议且不说,先看吴良镛改造的核心是两个理念,一个叫有机更新。就好象一个人衣服破了打块补丁,其实只要精心缝补,即使旧了,是百衲衣,也不失其美丽。所以对于菊儿胡同,并没有盲目拆除,而是将建筑分成三类,分别采取措施。这一理念的重大贡献,就是保留了胡同肌理,而没有去草率推平。

这是从楼上俯看庭院。第二个理念就叫“类四合院”。这种“类四合院”模式,抽取传统空间形态的原型,用新材料和理念创造新的人居环境,同时解决一些目前面临的问题。

整体改造方案在设计时,结合了原四合院的布局,同时专门考虑了公共空间、邻里关系的方便沟通。但据后期调研的资料有称,设计中好的初衷,在现实中并不一定完全发挥作用,甚至走向反面,比如各院落、邻居之间的连通,考虑的是情感联络,但事实上也带来一些隐私保护、外人过于方便进入,包括游客随意闯入和偷窃等事情发生等。

这是门口的报箱,可见一个庭院空间居住人口之多。这一点值得多说几句,这是我认为的与南池子改造的最大区别之一。南池子改造,房屋面积够豪,房价也够豪,结果就是原住民区域成了有钱人的区域。菊儿胡同当时采取的是小户型、低造价,让老百姓住的起。所以从这点上,我要力挺吴良镛大师。

今天的菊儿胡同改造示范,已感觉像一个老人了,但如果整体稍做打理,仍会焕发新的生机。至于那些当时的设计理念,比如小户型、小客厅包括停车场等问题,可能需要新的解决方案。

尽管事物不可能百分百完美,但菊儿胡同为胡同的改造提供了一条重要的探索。可惜的是,这样的探索,菊儿胡同成了惟一一个,也是最后一个。分析原因是多样的,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自那个年代开始,金钱、速度、地产等关键词都占据了时代的重要位置,人们考虑的是利益如何最大化,谁还能静下来心来考虑建筑中“人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