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关中平原上为数不多的建筑文物较多的古城,蒲城的旅游热度一直很高。
前两天,我发了篇关于如何寻找蒲城老城区的文章,里面只笼统地介绍了蒲城古城老城区的大概位置,没有提它的景区,评论里就有很多网友提醒我,应该说一说杨虎城纪念馆、林则徐纪念馆、王鼎纪念馆和清代考院才对……
网友对蒲城的景点如数家珍,这说明蒲城的旅游资源在陕西确实是已经家喻户晓了。
所以我便不深入介绍大家已知的东西了,今天就来聊聊蒲城老城区未作旅游开发的区域是什么样子吧!
// 局部的点和整体的城
大部分游客到了蒲城县城之后,主要的旅游点集中于3处:一处是县中心的蒲城县博物馆,这里有六龙壁、蒲城文庙和崇寿寺塔;一处是县中心偏西南处的东槐院巷,清代考院、杨虎城纪念馆和王振东旧居在这里;一处则是县中心偏西北的达仁巷和杈把巷,这两条相邻的巷子里有王鼎纪念馆、林则徐纪念馆和岳西峰(岳维峻)旧居。
这三处旅游点相距不远,彼此之间只有约几百米距离,如果是开车去的话,只需要在县中心找好地方停车,而旅游景点的话,走路去看可以了。
但我想说的是,也许你逛过蒲城县城所有已对外开放的景点,但你不一定清楚蒲城古城到底是怎么回事,它有什么样的历史,过去的古城曾经是什么样的,它有多大,现在又保留了什么?
作为匆匆而过的游客,我们只看到局部的点,而无法弄清楚它的全貌。
对于在旅游上喜欢探根究底的我来说,这很不够,很不过瘾。
所以,当我有机会自己一个人去蒲城时,我给了自己一天的时间在这座城里转悠,转到了一些游客不会去的老巷子里。
这几天,又一直在查询与蒲城古城历史相关的资料,还是挺有收获的。比如说,前几天发那篇“寻找蒲城老城区”的文章时,我还不清楚蒲城古城的古貌到底是什么样的,古城到底有多大。
在网上,我换了很多关键词搜索,但除了搜索到一篇关于蒲城古城旧城改造的学术论文,里面有一点点关于古城的信息,其他一无所获。当我以为老资料都藏在老县志里,普通人无法查看时,却在搜索“蒲城中学”的信息时,无意中从校史中看到了非常丰富的关于老城的内容。
资料里提到了蒲城古城的历史:
蒲城设县始于秦孝公时,初名“重泉县”(因为蒲城当时的泉水很多),县令由朝廷任命时称“大啬夫”,故城在县东南22.5公里处的钤铒一带。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设立南白水县,治所即今蒲城。唐代因唐玄宗之父葬在蒲城桥陵,改称“奉先县”。西魏大统六年(540)改称蒲城县。
关于这段历史,能查到的资料还是蛮多的,珍贵的是下面这一段,它比较详细地记录了蒲城旧城:
根据旧志记载,明初时县城为一座土城,城墙周长4公里,城墙高约3米,壕深1.3米。明景泰元年(1450)加修后,城高近10米,壕深约5米,阔5米。正德、嘉靖、万历、崇祯年间,城邑几经修葺。
至乾坤二十八年(1763)城周长5592米,其墙垣(yuan )东长1200米,西长1213米,南长1566米,北长1613米,城高12米,基厚6米,顶厚4.3米,砖堞高1.7米,厚0.7米。
城建四门:东曰“承恩”,西曰“庆成”,南曰“迎薰”,北曰“挹秀”。门扉皆以铁页包裹。每个城门均有瓮城和高大的门楼。
关于乾隆以后就没有详细资料了。从城周长约5.6千米,东西长约2.2千米,南北长约3.2千米来看,在清代,蒲城古城的面积应该在6平方公里以上,比我在上篇文章里说到的“蒲城受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面积为2平方公里”要大得多。
不过这只是我一个业外人的分析,也许分析得不对,毕竟资料也不是我亲眼从县志中看来的,只是在网络上搜索到的,来源也不是特别严谨。你们就看看,当旅游参考好了。
关于蒲城古城的旧貌特点,有一首民谣概括得很全面,我也抄录在这里:
蒲城县,九里三,个个城垛都是砖。
护城壕,三丈宽,荆刺枣刺长下边。
周围高,中间凹,一头牛,卧里面。
头西北,尾南东,五岳庙涝池是牛眼;
两个塔,牛角尖,
南寺宝塔戳破天,北寺宝塔窝了尖。
五大庙,高又宽,七十二座牌坊在中间。
一条缰绳(大路)把牛牵,
曲里拐弯上了山,
塔儿山上把牛栓。
从这首民谣能看出来几点:
第一,蒲城古城的地形是四周高中间低的;
第二,如果有无人机航拍的话,从高空俯瞰,蒲城古城的形状像一头“卧牛”;
第三,崇寿寺塔(北塔)和慧彻寺塔(南塔)是城里的地标建筑;
第四,城里曾有五大庙和七十二牌坊。
// 用勤劳的双脚逛古城
接下来说说我在蒲城老城区的实地探访。
2020年12月4日,我从西安花6.5元乘坐一趟慢火车到了蒲城西南角的“杜家火车站”,随后乘坐104路公交到了县城里,恰好在县城中心的县博物馆处下了车。这里正是蒲城古城保护区和现代县城共同的中心点。
以这里为游览起点,我先逛了作为县博物馆馆址的蒲城文庙,期间欣赏了“六龙壁”,仰望了崇寿寺塔(北塔)。
进蒲城文庙要买门票,10元,比较有收获的是看到了蒲城历代名人的介绍和收集了百来通历代名碑的“蒲城碑林”。但美中不足的是,作为一个县博物馆,关于蒲城古城历史的文字性介绍资料太少太简略了。也有可能我去的那一天不是周末,所以很多展室没开门,使我错过了这些资料。
随后,我去了县博物馆所在的县文化广场之北的尧山中学,这所中学据说在原来的蒲城古城北门外。
我之所以去这里,是因为听说这所中学是杨虎城创办的,学校里还有纪念井勿幕的“勿幕图书馆”。但是校园重地,岂是游客能随便进去的地方。在校门口张望几分钟,我就离开了。
接下来,我便像大多数游客一样,迈开双腿直奔分布着清代古建、名人故居的达仁巷和杈把巷,这里有王鼎纪念馆、林则徐纪念馆。
虽是旧地重游,但仍然有新的收获,我发现在达仁巷里与王鼎纪念馆隔着三四户人家的一所宅院,竟就是民国时期国民二军将领岳维峻的旧居。听说这房子也是清代的,是岳维峻辉煌时期从别人手上购买的,气派更甚王鼎故居。
岳维峻旧居的旁边,有一处门楼矮一些的老宅,也很古旧,我冒失登门,又了解到这处旧宅比岳宅历史还早,也曾是官宦人家居所。
林则徐纪念馆原是王鼎族弟王益谦旧宅,落成于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因林则徐任陕西巡抚期间曾请假来这里住了三个月为王鼎守心丧而闻名。这里是蒲城一位文化老人耗尽家财保护开发的一处景点,收取门票。由于我之前已经逛过,这次便没有再进去参观。
离开达仁巷和杈把巷之后,我偏离一般游客轨迹,开始徒步去寻找蒲城双塔中的另一座——始建于唐代、号称陕西最早唐塔的“慧彻寺塔”。便由此进入了蒲城古城的未开发区域——“药王庙巷”和“西府巷”。
篇幅已经太长,感兴趣请移步下一篇吧!
黄小黄走陕西:发现身边的风景,一起游历那些山河与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