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27届白玉兰奖获奖名单出炉,热播剧《山海情》拿下最佳中国电视剧大奖。这部扶贫题材的电视剧讲述的是宁夏西海固人民移民搬迁、脱贫致富的故事,因为众多“老戏骨”同台竞技,取景道具考究,内容接地气而好评如潮。同时也让更多的人知道了宁夏西海固这个地方。

西海固,广义上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山区的代称。这里曾经十年九旱,大部分地区是一望无垠的黄土戈壁,千沟万壑寸草不生,是一个贫瘠落后的地方。“风吹石头跑,地上不长草,天上没只鸟”,曾是这里的真实写照。1972年被联合国粮食计划署确定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区之一。

荒山秃岭、赤地千里,当时的西海固被称为最不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

上世纪50到80年代,由于大规模的开荒种田,西海固的生态环境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为了改变生态环境,几十年来,西海固人民一直坚持不懈进行大规模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退耕还林、以及小流域综合治理。如今的西海固,早已变成了一个黄土高原上的绿岛,也是一处避暑胜地。

现在的西海固农田遍地、绿树成林。

一代代人的坚守,造就了这片土地的新生。宁夏卫视和中广天择联合制作的精品电视专题节目《黄河谣》走进西海固,将跟随曾任固原地区“4071”粮援项目副总指挥李学明一起,见证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改变和成果。

从1982年起,户包小流域作为治理水土流失的形式在黄河流域兴起,由一户承包一个流域进行综合治理。杨万珍,就是户包小流域的杰出代表。

20年前,杨万珍生活的固原市彭阳县陈沟村一片荒芜,村民们以国家救济为主、种田为辅。如今,杨万珍依靠种满果树的“花果山”,年收入可达18万元,他感叹这都是“水土保湿淤地坝”的功劳。

“水土保湿淤地坝”就是用拦截的方式,把坡面上带泥沙的径流,淤到固定的小水池里,再将水通过管道引入果园。

层层拦截下来后,淤水变清水,不仅让村民们的果园丰收,黄河的水也变清了。除了杨万珍家,目前固原市一共有三百多个这样的小流域。

杨万珍共修建果园40多亩,治理大小沟壑100多个、绿化荒山沟道200多亩、移动土方4万余方,这位七旬老人把半辈子时光奉献给了这座山岭,而让他引以为傲的不仅仅是果树,还有已经竣工的另一项浩大工程。

为了解决严重的缺水难题,杨万珍花了近20多万元,克服重重困难,采用土办法造了一座拦水坝!通过5年时间,让小峡变成了大水库。

正是有了无数像杨万珍一样坚守在西海固地区的“愚公们”,才有了如今西海固的山清水秀。

固原市彭阳县地处黄土高原干旱区,缺水如缺油,成活率低是造林的一大难题,要想给山顶戴上牢固的林草帽,得先把水固住。

当年20出头的杨凤鹏担任造林队的队长,是带领彭阳县植树造林的尖兵,在人迹罕至的梁峁沟岔、荒山秃岭上修筑“带子田”,刨挖“鱼鳞坑”,想方设法挖坑栽树,可是效果并不明显。

“现在用的是‘88542’法,降水拦得住,造林成活率也高了,碰上20年一遇的暴雨也不怕。”杨凤鹏骄傲的说道。

“88542”,就是开挖宽80厘米、深80厘米的水平沟,筑高50厘米、顶宽40厘米的外埂,田面整修成宽2米、外高内低的反坡状。

37年来,彭阳县按照“山顶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带子,沟头库坝穿靴子”的治理模式,创造性地总结推广“88542”的整地模式,达到了截流蓄水、提墒保墒、活土还原的目的,大大提高了苗木成活率和生长量。

如今,全县“88542”整地工程连接起来,可以绕地球三圈半,造林队完成的工程长度累计超过了两个“二万五千里长征”。“生态长城”环绕塬头山峁,青云湾、金鸡坪等一些无名沟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景区。

如今的西海固,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景观如画,美不胜收,书写着当地人民对美好新生活的追求和奋斗。

来源: 宁夏交通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