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2月9日,胡宗南接到命令,率部近30万大举进攻延安,并扬言“两个月内解决陕甘宁边区的军事问题。”

此时,人民解放军在陕北战场仅有4个野战旅及3个地方旅2万余人。面对十倍于我的强敌,毛主席认为“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要以一个延安换取全中国。

图注:毛主席在延安

随后中央战略放弃延安,在枣林沟会议上决定:毛主席率中央机关和人民解放军总部留在陕北,主持中央工作;由刘(少奇)、朱(德)、董(必武)组成中央工作委员会,以刘为书记,前往晋西北或其他适当地点寻找新的落脚点。

1947年3月31日,当刘少奇和朱德离开他们生活战斗10多个年头的陕北,带领中央工委去寻找新的中共中央落脚点的时候,毛主席说了一句话:“你们到白毛女的故乡去吧!”

白毛女的故事起源于晋察冀边区白毛仙姑的民间传说,1945年,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据此集体创作出著名歌剧《白毛女》,深受欢迎。

图注:陈强等人饰演的《白毛女》

在1945年七大期间,毛主席和其他领导一边看戏一边流泪,在演出完后,主席上台和演员一一握手,还沉浸在剧情中的毛主席唯独没有和试验黄世仁的演员握手。

毛主席对于白毛女歌剧非常满意,对于白毛女故事的起源地晋察冀平山县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而且平山县是晋察冀根据地的核心之一,这里群众基础很好。1937年11月,就有1500名平山子弟加入八路军,组成了120师359旅718团,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平山团”。

图注:平山团资料图 以史为鉴摄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平山县共计有12065名青壮年参军,组成了7万人的武装自卫队,被评为抗日模范县,到1946年的时候,全县党员就有19535人之多。

而且平山还担任过晋察冀边区首府,在这里,老百姓们把“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一个亲骨肉送去上战场。”可以说群众基础极好。

有这两个原因还不够,平山在当时还具有下面几个独特的优势。

地理原因

当时平山县委书记曹慕尧这么介绍平山的地理位置:

图注:平山县地形示意图 以史为鉴制图

平山县位于太行山东麓,晋冀两省的交界处,东距石家庄仅40公里。全县自然地形西高东低,属于山西台地与华北平原的过渡地带。东部为平原、丘陵,西部万山嵯峨,地势险要,有古长城断垣和多处关口,易守难攻,境内有澞沱河、冶河两条河流,沿河两岸可以种植麦、稻,物产丰富。

西柏坡刚好处在平原和大山的交界处,村子分散,人口不多,但是地方不小,隐蔽性强。能容纳较多部队而不被发现,有利于驻地保密工作和安全防护的展开。

图注:西柏坡村地形示意图

而且更重要的是西柏坡交通便利,易守难攻。利于同其他解放区之间的联系,而且危难时方便撤入太行山,胜利时方便向城市进军。

经济原因

另一个就是经济原因,平山在晋察冀是经济比较富裕的县,能支撑其中央较为庞大的人员构成。

平山县拥有13万亩水田,25万亩旱田,8万亩山坡地,夏天收麦子,秋天收稻子,一年收两季,而且滹沱河虽然大小水灾年年都有,但是却从没有对平山造成大影响。

图注:西柏坡领袖群雕 以史为鉴摄

当地也有“滹沱百害,惟富平山”的说法。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聂荣臻就把平山形容为“我们晋察冀的乌克兰。”

而整个西柏坡村是当时全平山县最富的村,西柏坡村有85户,335口人,有耕地666亩,平均每年收27万粮食。可以说正是平山和西柏坡的经济基础,才让中央有底气在这里落脚;在8年抗战期间,平山就缴纳公粮4533.16万斤,军鞋157.27万双。

图注:毛主席旧居 以史为鉴摄

正是因为平山西柏坡有这么多的优势,所以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央选择在这里落脚,到了1948年5月26日,毛主席由城南庄花山村到达西柏坡,开始了在西柏坡的居住。

在这里,毛主席完成了三大战役的指挥,指导着中国革命走向全国胜利。

谨以此文纪念先烈。

文/以史为鉴

图/以史为鉴拍摄 及网络

参考资料/

中共中央选址西柏坡之原因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