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山西雨多,尤其晋南,一改十年九旱的历史,如今网络方便,常在朋友圈看见老家的消息:
比如夏天襄汾县城被洪水淹了;
秋天河西村里被涧水冲了;
还在抖音上看见伯虞村里泊池满了……
心里愈加惦念老家,惦记家里的父母亲朋,惦记几次溢水的伯虞村里的泊池在秋色余辉里是如何的丰姿绰约……
1
我的老家在晋南襄汾。
说到襄汾人们会想到丁村和陶寺,今天姑且不说填补历史空白的丁村,也不说第一个出现龙的图腾的陶寺,单单说说地处黄土高原的村庄作为规划布置上的点睛之笔——泊池。
在晋南,但凡是稍有点历史的村落,除了戏台、庙宇或者道观之外,泊池就像是一个村子的神来之笔,让一个村庄具有了灵动之气,让北国的黄土高原拥有了塞北江南的几分明眸善睐。
我们村地处襄汾新城镇的最南端,叫伯虞村,是中国的传统村落,村里的院落和建筑多是明清时期的。
村子的地理位置很有特色,东面是山,其余三面环沟,村子四周有城墙,在东、西、南三个方向有城门,泊池建在村子的中央,在空中俯视便是一只可爱的乌龟形状。
椭圆的泊池是龟身,东夹口和西夹口是龟足,戏台坐落在乌龟的脖子之上,戏台前面的小水池是龟头,戏台上两个圆圆的窗户是乌龟滴溜溜的眼睛。
2
我们村的泊池如此设计,除了具有传统泊池作为蓄水池方便居民取水、降尘防燥,增加空气湿度和美化居住环境常规作用外,还有其他两大功能。
第一大功能——风水。
中国自古至今,人们一直认为“水”为财,村子当中修泊池聚水就相当于聚财;另外乌龟长寿,也是祥瑞之物,更是寓意村民健康长寿。
第二功能——功放。
古代没有扩音器,我们村的泊池之上修有戏台,逢年过节在村里唱戏,在我们村的戏台上表演,演员们声音会愈加字正腔圆,高昂浑厚,唱到高潮时唱腔激昂有穿透云霄之势。
究其原因,就是戏台下面泊池里的水与演员声音产生共鸣,起到了功放的效果,这与晋祠里戏台下埋水缸聚音,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有人说你们村泊池说白了不就是一个蓄水池吗?
对,就是这个小小的蓄水池,旱时是可以蓄水,涝时可以防洪,对于改善我们村的居民的居住环境起了很大的作用。
由于山西缺雨少水,十年九旱,山势便显得硬朗,人的性格也耿直,从风水角度来说,村子选址和规划布局就要有所讲究。
你看我们村:
村前有山,村中有水,阴阳平衡,必然人杰地灵,自从恢复高考,村中每年大学生不断,村民更是安居乐业,老人们健康长寿。
3
我们村的泊池,是有历史的,具体修建年代不详,但我推算至少是明代,因为坐落其上的戏台和对面的老爷庙是修建于明崇祯八年(1635年),保守估计距今也有接近400年的历史。
当时,生产力低下,没有现代机械设备,单纯人工开挖一个泊池难度可想而知,往往需要全村人累年之功。
况且修建泊池事关一个村的风水和运势,村里的乡绅和族长都会很重视。
首先找一个精通风水堪舆的风水先生,其次陪着风水先生选址,设计泊池造型,规划排水方向,计算泊池尺寸和其蓄水量。
所以挖泊池土方只是第一步,尤其像我们这样有传承和历史村落,挖好泊池之后,按照大师设计的尺寸造型,四周用条石砌筑,用砂灰和胶泥勾缝,砌到村子道路的地平,再用青砖砌筑挡墙,最上面再压上条形青石,实在叫完美。
这种集实用、美观、安全于一体的挡墙,这种有造型有寓意多功能的泊池,就是一道美丽的乡村风景线,绝对是高大上,在周围的村子是绝无仅有的,小时候与外村小朋友在一起吹牛,心里绝对有底气,优越感不言而喻。
刚才写修建泊池的工艺流程,我故意埋了一个伏笔,下面接着说泊池最关键的一步——防渗漏处理。
以前没有抗渗混凝土、没有聚氨酯,也没有SBS,如何防渗漏绝对是个技术难题。可是这一点也难不倒我们老祖先,我们老祖先把修泊池的防渗漏的过程形象地叫做钉泊池。
钉泊池的材料很考究人,既要绿色环保,还要成本低廉,当然还要就地取材。
我们老家这边产一种胶泥,老祖先把胶泥粉碎和成泥糊,反复搅拌,充分浸泡,待自然收水后再用木棍反复敲打,姑称之为排泥,以增加其粘结性和致密性。
接下来就是钉泊池了,在挖好的泊池底子和周壁均匀打孔,然后把团成柱状的胶泥“钉”放进去,在各个孔洞之间的空地上铺上大约10厘米厚的胶泥片,再用木板使劲敲打,让胶泥片、胶泥“钉”和泊池壁充分融合,紧密结合在一起,还要和四周的条石砌筑的底部、条石的灰缝进行细部处理,共同形成一个防水层。
以前没有闭水试验,但钉好的泊池必须用水进行养护,随后尽快蓄水,不然胶泥层一干就会开裂打卷,导致钉泊池的辛勤劳动会前功尽弃。
当然这种防渗漏方法,以目前的规范肯定达不到验收标准,因为有相当的雨水还是从底部和侧壁渗漏了。
但是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用当前发展的观点看,恰恰是这种渗漏改变了多余雨水的流向,有效降低了雨水对地表土壤的侵蚀,增加了村民居住附近土壤的含水量,形成了一个相对湿润的小气候。
这一点和现代所谓“海绵城市”的理念不谋而合,有异曲同工之妙,具有投资少、效果好、利用率高特点,是典型的绿色生态、民生水利工程。
4
泊池建成了,里面续上水,微风徐来,碧波荡漾,泊池理所当然成了我们村的水上乐园,泊池上的戏台子和前面的老爷庙就城了村民聚集地和闲话中心。
我们小时候春天来了,泊池解冻了。村民们在泊池里挑水浇菜、饮牲口,小蝌蚪在水里游来游去,小孩用窗纱做成小鱼网捞蝌蚪,装在瓶子里,这小小的蝌蚪给儿时带来无穷的乐趣。
泊池里偶尔会有村民的鸭子悠闲地觅食,一些浮游生物和肥美的水草,就成了它们口中的美餐。
进入盛夏,烈日炎炎,暑气逼人,泊池边上的戏台子,就是避暑胜地。
男人们在戏台子里抽烟歇凉,或打牌或下棋,有一搭没一搭的聊天,更有甚者搬一把躺椅在上面午休。
勤劳的女人们一刻也不肯消停,吃罢饭,收拾了碗筷,就会端起盆子,来到泊池边上洗洗刷刷。
这里孩子们世外桃园,孩子爱水的天性与生俱来,三下五除二扒光了衣服,光屁股扑通扑通跳进泊池里。
或潜在水底,或浮在水面,他们虽然都不会正规的动作,一律都是动静很大的狗刨,但一点不妨碍玩水的兴趣,不一会就把一池清水搅动的浑浊起来。
任凭洗衣的婶婶们怎样喝止都无济于事,于是笑声骂声孩子的嬉笑声在泊池里荡漾成一圈圈的涟漪。
到了晚上,村里也没有啥娱乐项目,孩子们喝了米汤,总喜欢围着泊池,追逐打闹,或者藏猫猫,累了就排一排坐在青色条石上(我们这边亲切的把泊池上的条石叫“涩(sa)拉子”)。
涩拉子经过一天的暴晒,此时暖暖的很舒服,我们就坐在上面,在夜里看星星,看月亮,歇凉凉,讲故事,聊长大以后的梦想……
秋天是雨水最为丰沛,连绵的秋雨,流到街上汇成溪流,沿着水道流进泊池,泊池里的水位就会上涨,以前泊池下面有水道(暗渠),水多的时候可以开闸排水。
因年久失修,排水暗渠堵了,近些年泊池也就成了自然排水,真正是水满则溢,顺其自然了。比如今年晋南雨水较多,已经出现几次泊池溢水了。
冬天的泊池相对要萧条些,泊池的底部会结上厚厚的冰,有的孩子会用木板栓根绳子让大人拉着溜冰车,更多的则是一群孩子一起到泊池里去溜滑滑。
泊池作为老祖先智慧的结晶,给我们的童年带来无穷的乐趣。
如今出来工作,回去的次数少了,近年来回去,看到许多村子的泊池都被回填了。问到原因,许多村子干部认为泊池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现在没啥用处了,还占地方。
况且泊池里的水不流动就发臭,还滋生蚊虫细菌,还不如回填了,还能分给村民盖房子。
5
于是泊池,在我们那片许多村庄慢慢消失了,成为许多人童年的记忆。
但是,一些村干部不知道泊池这样的建筑,在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作用,至今还没有一种工程可以取代和超越。
现在许多城市拦坝蓄水、修建湿地公园,都是利用泊池的原理,用以改变局部生态环境。
所幸,在一些有志之士呼吁下,伯虞村作为一个有故事、有传承的古村子,被评为中国传统村落,引起上面各级领导的重视,昔日垃圾成推的泊池和破旧不堪古戏台,在年轻有为的村干部带领下得到了重修,重修后泊池碧波荡漾,修建其上的古戏台也焕发出新的活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们村干部正值换届,修复老爷庙也列入下一届村干部工作计划中。相信在新一届村干部领导下伯虞村一定会越来越富裕、越来越美丽。
6
处于伯虞村中心的泊池,作为一个时代记忆,作为一种文化元素,很庆幸在我们村得以保存,同时也为周围其他村子里被回填和废弃的泊池感到惋惜。
泊池作为一种集实用、景观和风水为一体的建筑,的确不应该湮灭在当今浮躁的、所谓快速发展的文明进程之中。
在此呼吁各级领导引起重视,同时举一反三,深挖泊池和旱井等等这些凝聚古人智慧的工程的内涵,这些工程曾经作为中国农耕文化的载体,农业文明的象征,应在理性中回归自然,为当今治理水土流失提供一种借鉴……
好书推荐:
编辑:942668
投稿方式:
邮箱:laojiashanxi@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