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文/官庆培

灵光寺位于虎头山东麓,为西山八大处第二处。1957年10月28日,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文物保护单位。

灵光寺创建于唐大历年间(766~779年),初名龙泉寺。金大定二年(1162年)重修,易名觉山寺。明宣德三年(1428年)重修。成化十四年(1478年)再次重修后成化帝赐名大灵光寺。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灵光寺、翠微寺毁于八国联军炮火。

《日下旧闻考》云:“灵光寺右有翠微寺。翠微寺无碑碣可考。寺后有塔,十层八棱,俗称画像千佛塔。绕塔基有铁灯龛十六座。塔西有井泉,深广约五尺余。”所云画像千佛塔,即建成于辽咸雍七年(1071年)的招仙塔。据《辽史·道宗纪》:“咸雍七年八月,置佛骨于招仙浮屠。”招仙浮屠就是招仙塔,为八棱十三级密檐塔。清汪文柏有诗赞道:

窣波疑积雪,林表映斜曛。

影倒遥悬崖,尖高欲刺云。

律身成舍利,稽首诵迦文。

共话藤萝月,清光与客分。

翠微寺与灵光寺毗邻,翠微寺为坐北朝南、灵光寺为坐西朝东格局。史籍载,灵光寺创建于唐大历年间(766~779年),名龙泉寺。 翠微寺则少有记载。

翠微寺招仙塔于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毁于八国(英、法、德、意、奥、俄、日、美)联军的炮火,当时,侵略军在四平台村口架炮,9炮将招仙塔轰倒。灵光寺僧海山和尚立志重修,后因无力修复,“乃托于承恩寺僧圣安长老,”圣安和尚募化白银36000两,“慷慨力任,除蓬蒿,辟榛莽,结第栖止,茹苦含辛……自辛丑迄癸亥(1901~1923年),成殿宇七十余间”(《重修灵光寺碑记》)。

寺僧在清理翠微寺招仙塔瓦砾时发现一石函,函内有一沉香木盒,盒盖上书:“释迦佛灵牙舍利 寺主比丘义寂尚坐题”等题记;木盒两侧书有“释迦如来灵牙舍利比丘善慧 天会七年(963年)四月廿三日记”墨书题记。 僧人打开沉香木盒,发现盒内藏有佛牙舍利一颗。同时在瓦砾中发现招仙塔塔顶石露盘,上有阴刻铭文“大尞(辽)国尚父令公承(丞)相大王燕国太夫人 郑氏 造 咸雍七年(1071年)八月 日工毕 记” 由此可知,佛牙舍利自咸雍七年安奉于招仙塔至清庚子(1900年)之后被发现,在翠微寺招仙塔中供奉了830年。

此后至中华民国十二年(1923年),圣安长老募化白银三万六千两,重建灵光寺。重建后的灵光寺将灵光寺、翠微寺合二为一,坐北朝南。南部东为大悲院,西为金鱼池院;北部东为方丈院,西为塔院、居士院和大雄宝殿。寺门前有硬山元宝顶牌楼一座,正额题“重兴灵光寺”;背额题“西山爽气”、“东鲁灵光”。

重兴后的灵光寺今存大悲院和金鱼池院。大悲院正殿为大悲殿,面阔三间,硬山正脊殿堂,檐下悬“觉海澄圆”匾额,柱间有抱柱联,联语:

积善有徴受德之佑;笃心自守与道合符。

殿内旧时供奉铜铸千手观音一尊,高1.2米,铸造极其精细(现为木雕千手观音)。殿前竖二碑,碑砌筑于砖龛内。左为《重修灵光寺碑记》,右为《重兴灵光寺碑记》。大悲殿以北为拜佛堂,面阔五间,卷棚箍头脊式殿堂。院内有古楸树数株。大悲殿、拜佛堂有东、西配房十数间,院落十分清幽、整洁。

大悲院以西为金鱼池院。金鱼池旧为放生池,池水源于悬崖峭壁间山泉,曰“觉山三泉”:“曰清冷、曰洊至、曰清甘。”金鱼池营造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咸丰年间始放养金鱼。一座小巧玲珑的汉白玉拱桥将金鱼池一分为二,并与亭相连;亭柱间木额今题“水心亭”,亭内悬“莲池”木匾。亭柱有抱柱联,联语:松风荷月畣泉濑;青石白云为枕屏。系中华民国初年岭南谭学裴撰。

据传某年初秋,慈禧前来水心亭观鱼。通灵性的鱼儿齐聚在慈禧面前游来游去。慈禧一时高兴,命随行太监捉来一条三尺长的金鱼封为“领头”,并摘下金耳环戴在鱼鳃之上。僧人喜出望外,口口相传,“水心亭观鱼”成为灵光圣境一大趣事。1992年金秋的一天,游人聚在水心亭畔观鱼,只见一群游鱼忽然组成美丽的花环,令人拍手叫绝。

金鱼池西南角峭壁以上西部不远处为旧时的韬光庵,为坐北朝南三合院,有屋宇9间。正房额题“襟眺阁”,有联,联语:蹇裳危磴穷荦确;洗耳古涧听纵潺。为子贞何绍基题,时年七十一岁。

另有一联,为翁同龢题。联语:何日杨雄一廛足;却追范蠡五湖中。

左斋额题“养晦斋”。有联,联语:环石泉源分海碧;满山林壑空落青。为徐世昌题。

右舍额题“堑留轩”。有联,联语:溪云集雨来苑屋;庭竹移影到小斋。为吴大徵题。

韬光庵西南还有座“泷稍亭”泷稍亭有联,联语:压檐岚影日稀出;绕树湄声秋迳来。为江宁伍崇学题。

韬光庵与泷稍亭年久失修,均已无存。

金鱼池北侧有五间轩舍,名归来庵,清末端方建造。1984年重建。端方,号匋斋,满族人。清光绪年间曾任湖广、两江、直隶总督。被罢官后择金鱼池畔建宅隐居。归来庵敞厅内,旧悬端方自题“归来庵”匾额。今门旁有一副对联,联语: 田园松菊岂无意;魏阙江湖同此心。为端方题。

另有旧联六副:

其一、端方自撰联:

箧有三山记;胸藏五岳图。

其二、清乾嘉时期曾任两江总督的铁保撰联:

较量人世无穷乐;罗列人间未有书。

其三、《渊明集辑注》作者陶澍撰联:

爱读秦碑兼汉篆;好寻奇字到名山。

其四、民国初年曾任国务总理和大总统的徐世昌撰联:

缘石菖蒲蒙绿发;缠松薜荔长龙鳞。

其五、书法家刘福姚撰联:

岩姿壑籁有神会;郢雨湘烟来画图。

其六、宝熙撰联:

天半朱霞,云中白鹤;山间明月,江上清风。

金鱼池以东有辽招仙塔塔基,高6.5米,八棱,每边长6.08米。塔基旁有古七叶树一株。均为翠微寺遗存。20世纪20年代初,辽招仙塔基上曾经修建亭子一座,名为“咸雍亭”,匾额与跋语均为徐世昌所书。咸雍亭久已无存。

大悲院和金鱼池以北,旧有方丈院、塔院、居士院和大雄宝殿,1958年,修建佛牙舍利塔时拆除。佛牙舍利塔于1964年竣工,高51米,八角密檐十三层。6月25日,中国佛教协会举行庄严、隆重的“佛牙舍利塔”开光典礼,来自日本、蒙古、越南、老挝、柬埔寨、尼泊尔、斯里兰卡、巴基斯坦和印度尼西亚等国的佛教代表团及其驻华使节应邀参加了这一盛典。从此,释迦牟尼佛牙舍利供奉于佛牙舍利塔殿堂内的七宝金塔之中。西山八大处灵光寺也因此成为全世界佛教僧侣信善瞩目的佛教圣地。

近年,“灵庙窣堵波塔院”中的几座愿幢安置于灵光寺地藏殿前的塔院之中。南面一座为砖石结构、高3米许,方形幢帽有青石制十三重相轮,形制少见。幢身风化严重,难以辨认。石额镌“寂天常照”四字,两侧青石幢柱镌篆书联,联语:

寿徵极乐无央数;幻宰婆娑九十秋。

在砖石愿幢下方左右各有一愿幢,皆为汉白玉雕制,晶莹洁白,形制相同。南侧愿幢未记年代,幢身上镌“示寂香界堂上传贤首宗三十二世上慧下安成公和尚愿幢”,额镌“不生不灭”四字,幢柱上镌馆阁体楷书联,联语:

偶来东土居香界;此去西方认故庐。

北侧愿幢建于道光十二年(1832年)。幢身正中镌“钦定僧录司印堂觉生寺住持贤首宗三十二世上崇下理鉴公和尚愿幢”,额镌“当机普应”四字,幢柱镌联,联语:

妙心常寂光无量;净土重来信有征。

20世纪50年代以来,经数次改、扩建,灵光寺山门殿和北部古建筑已不存,取而代之的是新山门殿、佛牙舍利塔、迎客厅、玉佛殿、卧佛殿、心经壁、罗汉墙和许愿台。新山门殿坐北朝南(偏东45°),实际上是面向东南。此殿为佛牙舍利塔前的拜殿,檐下巨匾“佛牙舍利塔”五个镏金大字,为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所书。殿内供奉泰国前僧王赠送的铜胎贴金佛像;壁后供奉观音菩萨。

21世纪初,佛牙舍利塔北新建了心经壁和罗汉墙。心经壁落成于2001年,《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恭刊在长30米、高7米的心经壁之上,为中国佛教协会前会长赵朴初亲笔书写,260多个贴金大字熠熠生辉。罗汉墙建成于2004年,长25米、高8.35米,精雕细刻的500罗汉栩栩如生。佛牙舍利塔、心经壁、罗汉墙珠联璧合,进一步展现了佛教圣地的风采。如今,灵光寺宝塔巍峨,殿宇恢弘、古木参天、游廊通翠,令人流连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