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日报》 (2022年7月12日一版)
翠绿的水稻长势正旺,金色的香蕉挂满枝头,大型无人机在田间穿梭作业……7月4日,江城日报社迎接党的二十大暨提升“四力”全媒体大型主题报道小组走进永吉县万昌镇, 感受三产融合带来的崭新变化。
在宇丰米业的智慧大屏上,稻田的分布、苗情长势看得清清楚楚,田里的传感器实时收集着温度、湿度等信息,一张张曲线图“脉络”清楚。企业负责人指着田间上空飞舞的无人机告诉我们,那是正在给稻苗喷洒富硒营养液——“别人看天,我们看屏幕,该补什么,大数据说了算!”
在宇丰红果木瓜产业园里,虽然木瓜还处在幼苗阶段,但茂密的香蕉林已果实飘香。产业园运用“冷冻——还原——唤醒”技术,让木瓜、香蕉等热带作物在万昌安了家。“南果北种”吸引了大量游客观光体验,芦笋生产基地更是声名远扬。1200亩的地块上矗立着1000多栋大棚,宇丰米业冰水预冷生产线上的冰鲜芦笋远销海外,芦笋罐头等深加工产品升级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
在万昌镇吴家村牌坊前,永吉县禾谷丰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王伟侃侃而谈。这个毕业于永吉县职业学校的汉子跑过运输,做过劳务输出,在白城承包土地赚得第一桶金后,于2015年返乡建立农民合作社,通过“反租倒包”“以租代管”,带领着115户村民实现了增收致富的梦想。
万昌镇负责人说:“我们镇发挥土壤肥沃、温泉资源丰富的优势,打优质农业牌,唱三产融合戏,依托乡村资源优势建立的各大企业,每年能安置1万多名村民就业,人均增收5000多元。二三产融合带来的效益还远不止这些呢!”
近年来,我市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着力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实现农业发展的“接二连三”,不断迎来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起点,着力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在吉林大地上的生动实践。
今天,本报四、五版以特刊形式刊发本次采访内容及我市农业产业融合发展历程。江城晚报、吉林乌拉圈(吉林市发布)、松花江网等媒体也将陆续发布。
《江城日报》 (2022年7月12日四、五版)
“接二连三” 万畴沃野新
——看三产融合发展在吉林大地上的实践
7月初的田间,万顷水稻郁郁葱葱、长势正旺。在永吉县万昌镇,宇丰米业的技术人员用手机操作无人机,在绿色田间喷洒着富硒营养液。不远处的宇丰现代农业产业园二楼,智慧农业监控中心大屏上即时显示着稻田里的“一举一动”。
一条松江水,万畴沃野新。万昌镇是吉林市近年来全力推进三产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按照争当现代农业建设排头兵的要求,围绕推动农村产业延链重构,探索创新农村产业融合模式,加快发展新型业态,培育多元化融合主体,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加快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农业综合开发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模式创新、打造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扶持新型经营主体、力推适度规模经营等措施,大力发展新产业、新业态,着力打造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实现了农业发展的“接二连三”。
突围:万昌镇融合发展的示范效应
7月4日,通过与龙头企业宇丰米业负责人的交流,记者了解到,企业在万昌镇建设的万公顷标准水田展示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集聚区已初步形成规模种植、农产品加工、生态观光、温泉康养于一体的现代农业集聚区,冷链物流、休闲旅游等新业态发展后劲十足。
仔细梳理近年来万昌镇的融合发展,不难发现,在岔路河、饮马河滋养的黑土地上,有“鱼米之乡”之称的永吉县万昌镇,宇丰米业打出三产融合的“组合拳”,为万昌镇创出了品牌,扩大了知名度。而万昌镇的突围,也着实带动了我市三产融合的进一步发展。
作为农业现代化的另一个样板,在孤店子现代农业先导区,东福米业公司发挥“生态农业示范区”的优势,盘活了大荒地村经济发展的棋局。有机水稻种植、稻米精深加工、温泉旅游、城镇化建设……产业链条不断延伸,使种植、加工、服务相互衔接。新模式把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实现土地集约经营,让农民收入更加多元。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依托骨干农产品加工和食品企业,一篇篇“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大文章,在江城热土上陆续写就。
2022年,《吉林市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中提到,将继续“鼓励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可见,加快农村三次产业交叉渗透、融合发展,依旧是未来的重要课题。
创新:三产融合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
返乡创业的王伟创立禾谷丰合作社,以“反租倒包”的模式,将土地以流转方式进行联产承包,惠及永吉县吴家村120余户农民。大公司私人订制,合作社订单式生产、合作社员工直播带货,让“红小二”品牌稻米走向全国。
以蒙古风情游闻名的意禾田生态家庭农场,10年间走出了“意禾田探索”模式。随着新型经营主体蓬勃发展,新业态在江城大地上不断涌现。
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成果验收,让农民吃上“定心丸”。农民流转土地,家庭农场兴起,农民专业合作社裂变式增长。“万昌——孤店子”建成了温泉农业产业带,丰满区、蛟河市打造成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县,二合雪乡、金珠花海等精品景点达到120多个,休闲农业星级企业发展到124户。这些都促进了“大农业”与“大旅游”完美融合——以产业融合推进农村电商网络建设,形成了村淘、开犁、云农场等多种业态和“一村一品一电商”模式;也形成了私人订制、会员配送、社区直营、共享农场、阳台菜园、创意农业等多种经营模式。
融合:用足用好乡村发展优势
过去10年,我市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逐步优化——加快推进优品区、高效区、加工区、旅游区“四区”变革。以服务城市、满足群众对“田园风光”“农韵乡愁”需求为导向,我市建立了温泉农业产业带,环城都市休闲农业圈,蛟河、丰满国家级休闲农业示范县“一带、一圈、两县”大格局,把休闲农业发展成新兴产业。
一幅幅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画卷徐徐展开。
种植加工基地不远处,是温泉度假村、乡村冰雪旅游基地、康养基地、农家乐民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两相结合,给曾经的寂静乡村带来极高的人气。
围绕中国农民丰收节,举办开镰节、捕蟹节、采摘节等节庆活动,培育形成“吉品贡”“舒兰大米”“万昌大米”“桦甸黄牛”“蛟河黑木耳”等区域农产品品牌与蛟河红叶谷、桦甸枫雪部落、神农温泉度假村等乡村旅游品牌交相辉映。
远谋:走稳走实融合发展的吉林实践
吉林市委、市政府提出,“十三五”期间重点建设“6411”新型产业体系,把农业现代化作为关键一环统筹推进。党的十九大召开后,吉林市委、市政府又提出“五谋五建”战略,以“五城”为统领,走城乡融合发展的新路子,把乡村振兴融入其中。
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以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充分挖掘乡村多种功能和价值,聚焦重点产业,聚集资源要素,强化创新引领,突出集群成链,加快打造“八大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新动能,推动形成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格局,为农业农村现代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奠定坚。
■评论
融入林田山水间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兴旺,产业兴旺的关键是三产融合。可以说,没有三产融合发展,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农业现代化。而融合成功与否的标志,就是看二三次产业是否真正“融”进了广阔农村的林田山水之间。
不妨把三产融合比做一个生态系统的鱼塘——养猪场的猪粪作为鱼的饲料,塘泥作为植物的肥料,植物作为养猪的饲料,这就形成一条链条,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价值链,完善了利益链。在这延链重构的过程中,工业和服务业的效能显著。
以万昌镇为例,这里拥有着良好的土地资源和温泉资源,正是这沃土、这秀水,不断激发农村活力,成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高标准的农田路相通、沟相连、渠成网,阡陌纵横,织就了一张现代化农业的大网;应用卫星技术建立的农耕数据大平台、全省最大的互联网可视农业,打造出了万昌现代农业发展先导区。
独特的山林资源为三产融合提供了广阔的舞台。素有“中国黑木耳之乡”黄松甸的食用菌,中国第一家葡萄酒生产企业长白山酒厂的葡萄酒,还有山野菜和坚果……蛟河市正是通过依托上述资源上伸下延、连点成线,构建了山水林田不同农业主体的横向关联配套、纵向延伸拓展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实现了生态经济和谐发展的双赢。
用工业化理念改造农业,积极发展精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打造供应链条,形成全产业链条,形成“一产接二连三”的互动型、融合型发展模式,正是充分利用农村青山绿水、农业田园风光,发展生物质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型业态,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大农业”转变。
三产融合,融入林田山水之间,让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最大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双向转化路径就更宽了。
■人物志——王伟
返乡只为禾谷丰
7月4日,在永吉县万昌镇吴家村,翠绿的稻田一眼望不到头。田间地头的一个小亭子上的“醉好乡音”四个字,道出了王伟返乡创办合作社、带领乡亲增收致富的拳拳之心。
“今年,我们准备建设一个6000平方米的稻米加工厂,计划总投资1500万元。目前,土地平整已经结束,马上就要开始建设库房。”王伟说,“万昌是现代农业发展先导区,有优秀的自然禀赋,惠民利民的各项政策。我有信心带领吴家村的村民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让村民们更富有更幸福。”
王伟是永吉县禾谷丰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15年3月,当年43岁的王伟在白城开荒种地经营十多年,且早已站稳脚跟,年收益稳定丰厚。此时,他却毅然回到家乡万昌镇吴家村,创办了禾谷丰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叶落归根嘛,想家了。”回想当初的举动,王伟动情地说。
流转了322公顷土地,吸纳120余户村民加入合作社,花1300万元盖了房子、买了机械……第二年5月,王伟又成立永吉县万昌家庭农场,再次流转土地达到1000公顷。土地连片了,农机到位了,可以实行规模化生产。王伟采用他在白城探索出的“反租到包”模式——将土地承包给善于耕种的村民来种植,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统一负责购进种子、农药、化肥,统一配置农用机械,统一进行技术培训,统一销售,让种田的社员没有后顾之忧地专门琢磨如何种好地、产好粮。
如今,合作社里育秧机、收割机等各式农机应有尽有,总数多达100来套;“红小二”品牌也早在2015年注册成功。
最让社员省心的是统一销售。合作社与相关机构合作,主要采取订单模式进行种植和销售。王伟算了一笔账:以一个劳动力承包5公顷土地计算,一户2个劳动力,每户年收入可达七八万元,比单干的农户多收入三四万元。“省心,还能多挣点儿。”
数说融合
全市主要农产品生产平稳向好,粮食总产量稳定在85亿斤阶段性水平,棚膜蔬菜面积达到3.8万亩,冬季地产蔬菜供给率达到20%,生猪存栏132.2万头。
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逐步优化。建设完善万昌、孤店子两个现代农业先导区,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20个。
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59万公顷,创建国家和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4个,8镇32村获评国家和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全市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突破500亿元。
构建形成“一带、一圈、两县、多集群”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大格局,评定推介休闲农业“十大景区”“十佳最美民宿”,市级以上休闲农业星级企业发展到124户。
全市累计建设高标准农田365万亩,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作业率达到82%,累计推广增产增效技术300余项,良种覆盖率达到100%,发展可视农业基地120家。
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达到352户,认定省级示范农业产业化联合体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6717个、家庭农场8354个。
评选推介“十大农村创业创新明星”,培育形成大樱桃、木瓜等“南果北种”新亮点。五年共培育新型职业农民1.4万人,培训农民85万人次。
2020年全市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035元,比2017年提高22.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江城日报全媒体记者:孙凯、孙洪艳、马婧
来源:江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