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将军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杰出的人物。在辛亥革命爆发,他率部在云南起义,以作策应。在被袁世凯绊羁北京,袁世凯妄图称帝之际,他在梁启超、小凤仙等人的协助下,巧妙地逃出京城,回到云南再次高举义旗。后来有人将他和宋教仁、陈其美、黄兴统称为民初“忠烈四大先生”。正当国民革命需要他这样的勇士之际,他却被病魔所击倒。国人闻讯后,无不为之痛惜。当时的中华民国大总统黎元洪也迫于全国的舆论,为其举行了国葬。其墓虽经几十年的风雨沧桑,至今仍保持完好,不仅是湖南省文物保护单位,也是长沙市一个著名的风景点。
蔡锷(1882一1916年),原名艮寅,后改名锷,字松坡,湖南邵阳人。14岁中秀才。1898年,人长沙时务学堂,从师梁启超、谭嗣同,后赴日本留学。归国后,先后在江西、湖南、广西、云南等地训练新兵。武昌起义时,他在昆明起兵以作策应,建立军政府,任云南都督。1913年,被袁世凯调往北京,暗加监视。两年后,袁世凯妄图称帝的倒行逆施,为世人所觉察。蔡锷与梁启超策划反袁,由于身处逆境,时都有被害的危险。为了迷惑敌人他开始出入妓院,从而结识了京城名妓,年仅16岁的小凤仙。袁世凯以及他的爪牙们以为蔡沉迷声色之中,放松了对他的监视。1915年11月11日,蔡得以赴天津治病为名,化装逃出了北京。12月蔡锷在云南组织护国军,抱病起兵讨伐袁世凯,举国为之一振他因而被称之“护国英雄”等,1916年因上海疗,旋日本,入福冈大学院治疗。同年11月8日病逝,终年34岁。
他在弥留之际,留下了一份遗嘱:国会,大总统钧鉴:锷病恐不起,谨口授随员等以遗电陈四事一愿我人民、政府协力一心,采取有希望之积极政策,以建设好国家。二争议多出于争权利,愿有名望者以道德爱国,勿谋私利;三在川阵亡及出力人员,恳饬罗、戴两君核实,呈请恤奖,以昭激励;四锣以短命,未能尽力民国,应行薄葬…”
蔡锷在日本病逝的消息传回国内后,在社会上引起巨大震动。黎元洪以大总统的身份在唁电中表示:“勋一位上将衔中将蔡锷,才略冠时,志气宏毅,年来奔走军旅,维护共和,厥功尤伟。……所有身后一切事宜,即著驻日公使章宗祥遴派专员,妥为照料,给银二万两治丧,俟灵柩回国之日,另行派员致祭,并交国务院从优议恤,以示笃念殊勋之至意。此令。”
副总统冯国璋也在唁电中称之:“蔡督军再奠共和,有功民国,乃养荷海外,速损天年,噩耗遥传,殊深悲怆。”湖南省长谭延间、云南督军兼省长唐继尧以及许多民国要人都发出了唁电。人们在唁电中,对蔡锷的两次义举,缔护共和的行为,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特别是像他这样一位长期在旧军队带兵的都督,居然没有置办房田产业,“身后萧条,不名一钱”,赢得了人们的衷心爱戴。
1916年12月5日,蔡锷的灵枢在大总统的特使袁华选和蒋百里、石陶钧等人的护送下,乘海轮抵达上海码头。随后将其灵柩运往上海殡仪馆,并暂厝于临时搭起的灵堂内。由淞沪护军使杨善德代表黎元洪大总统主持了隆重的悼祭仪式,梁启超等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前往吊丧、参祭。
开祭之时,染启超由于过度悲恸,他的祭文由石陶钧代读,在场的人,听后无不落泪。公祭之后,梁启超还率家人举行了家祭。祭文最后写道:“心香一瓣,泪洒一扈,微阳丽幕,灵风满旗。魂兮归来,鉴此凄其。”
之后,梁启超又写了《邵阳蔡公略传》、《护国之役回顾谈》、《蔡松坡遗事》等文章和书,并创办了“松社”,发起筹建“松坡图书馆”等文化机构,借以表达他的缅怀之情。在此前后,全国各地一些地方也为蔡锷举行了公祭仪式。
12月22日,国会作出决定:“故勋一位陆军上将黄兴、蔡锷应予举行国葬典礼。”两人的墓地,被选择在湖南长沙岳麓山的两处地方。
1917年的元旦,蔡锷的灵柩运回湖南长沙。4月12日,社会各界人士在长沙为蔡锷举行了隆重的国葬仪式,将其安葬于长沙岳麓山麓山寺的后侧。
蔡锷墓园由墓庐和墓道、墓茔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1620平方米,有石墙围护。其墓莹为圆形石制,坐西朝东,墓上建有石砌方身尖顶碑塔一通,高6米,墓塔正前方镶嵌青铜碑,上面镌刻着“蔡公松坡之墓”。墓周绕石栏杆并立碑24通,刻有近人的题词、挽联和挽诗。其中,孙中山先生的题词是:
平生慷慨班都护;
万里闯关马伏波。
当年小风仙在北京为蔡锷举行的公祭仪式上的挽联是
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那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
几年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已,桃花颜色赤千秋
墓前,有石坪,置有石香石炉各一,石鼓两对,坪前为花岗石所筑的甬道:位于岳麓山寺侧为一庐,为三合院式,现辟作蔡锷生平事迹陈列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