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台烽火台,是一处坐落于辽宁省鞍山市市区内的一处明代长城遗存,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位于鞍山市南郊的千山区,四方台水果批发市场对面南侧的一处小树林里。
四方台烽火台遗址是座包砖台遗址,有关网站曾这样记载,《辽宁长城》1998年8月版中记载此台名叫“递运所”,《辽东镇长城及防御考》一书中则叫此台为“路台”,称之为“鞍山驿”路台。此台的数据与《辽宁长城》书中所载一至,它能幸运地保存至今真是个奇迹,看如今这圈地面守的形式,它应该是很安全的,从两书中所说名称认为,其实这就是一座为鞍山驿城堡传递消息的烽火台。
辽中有个四方台的来历:在清朝之前,四方台这快地方,没有人烟,但确有一高大土台(现在为辽中县石油公司四方台商店店址).当时在四方台村东南约三化里处,建有”四坂城”兵营一所.清太祖努尔哈赤征服明军后,”四坂城”兵营不复存在,但后人确在该地发现古砖石块残迹.”四坂城”是四方台村名来历的根据之一.
第二个是说清初顺治八年,清政府从关内,山东,河北一带,往关外(东北)一带移民,四方台这快地方,最早来了几户人家,传说有王,周,宋,白,费,赵,张,匡各家.相互间,多有亲属关系.当时的地理形势是,东有”月河台”,南有”南三台”,四面都是台,再加上”四坂城”旧址,就定了村名;”四方台”这是四方台村名来历的根据之二.大台多旗人(满族),小台多汉人,和村名无关。或许是鞍山的来历估计应该差不多吧!
鞍山驿堡也叫鞍山城,是明代辽宁长城防御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据文献记载,鞍山驿堡始建于明代洪武年间,重修于明万历年间。
从西,向北,向东,向南。西边残留着半截墙壁,没去测量,但有资料上说残留的墙壁仍有7米高。北边,墙壁早已无存,有明显可登上台顶的痕迹,台上枯树枯枝,如果是夏季,肯定是杂草丛生,看西残墙的后面,黄色的土填充在深灰色的墙砖上,半破半碎的墙砖,缺缺减减,似乎伸手就可以拿走一块。东边,墙壁也是早已不见,见到的和北边一样,也都是生长在实土上的枯树枯枝,覆盖着白雪。南边,资料上说南墙残留砖筑墙土基也有5米之高,残留的墙壁上,有条清晰可见的很宽的裂痕,也许是漫长岁月所留下的见证,墙上还有很多点点眼眼的洞,估计在几百年前的战火年代里,也是有所用途的。
四方台烽火台
修缮中的四方台烽火台(2008年)据《辽东志》和《辽阳县志》载,四方台烽火台建于1578年(明万历六年)南距
,南距鞍山驿堡2.5公里
,为古代军事通讯设施,以点烟火为信息,通报边事情报。
烽火台为一座包砖台,墙内均为实土填筑,墙基为大块石堆筑。其台东西长10.45米,南北宽9.3米
,台高8.6米,青砖砌制,青石墙基1.5米高;烽火台内部为夯土。1984年获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7月24日获批鞍山市第七批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年代久远,烽火台曾一度出现破损严重的情况,东墙、北墙荡然无存,南墙残留大半。2008年7月,经千山区政府的修缮,烽火台遗址已经恢复旧貌。烽火台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墩台。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系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传递消息。是最古老但行之有效的消息传递方式。
历史沿革
烽火台的来历是什么?
传说秦始皇为了抵御匈奴的进攻,修建了万里长城。但是,由于不能提前预报敌情,万里长城也形同虚设,被敌军屡屡攻破。后来,秦国大将袁牧看到几十里外人家的炊烟,受到了启发,就在长城上加修了烽火台。烽火台里备上干柴火种,一有敌情就点火报警。烽火台修好以后,一处有情况,不消一会儿功夫,总兵就能见到信号,立刻发兵了~
中国第一个烽火台“烽火戏诸侯”
朝代:西周末年
《东周列国志》记载的“烽火戏诸侯”就是写西周末年最后一位国王周幽王。
《东周列国志》记载的是西周末年(公元前789年),至秦统一六国(公元前221年),包括春秋、战国五百多年间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