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远炮台位于广东省东莞市虎门海口东岸,是在南山炮台的基础上扩建而成的。南山炮台建于熙五十六年(公元1717年),位于阿娘鞋岛(威远岛)武山脚,全周五十二丈五尺,炮位十二个,安放大小生铁炮十二门。于道光十五年(公元1835年)邓廷桢、关天培奏准于原台前加筑面宽六十丈三合土月台一座,设炮位四十个。始称南山威远月台,后简称威远炮台。
威远岛(阿娘鞋岛)位于虎门海口东岸,它与海口中的横档鸟以及海口两岸的芦湾山构成虎门海口的第二重门户,成为广州海路的天然屏障。自明代开始,朝廷就在虎门海口的山地设置了简易军事建筑物。直至清代,相继在阿娘鞋岛上修建了 南山炮台、威远炮台、镇远炮台、靖远炮台、蛇头湾炮台、鹅夷炮台以及九门寨等防御设施。这些炮台和设施构成了阿娘鞋岛的炮台群体,组成了上、中、下立体交叉的火力网。这些炮台在鸦片战争中均发挥过重要的作用。现存的威远诸炮台基本上保存了清代炮台旧貌。因此,威远诸炮台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文物价值、军事研究价值、社会教育价值和旅游开发利用价值。
威远炮台位于中国珠江出口的穿鼻洋北武山脚下,南山炮台前滩岩石正中。和镇远、靖远两炮台形成一“品”字,并与横档、永安、巩固等炮台构成鸦片战争时期虎门海防的第二重门户。炮台间系有铁链木桩于水中,阻碍敌船行驶;
威远主炮台
炮台火力交织,控制洋面,在狭长的江面上形成坚固的阵地。威远炮台总共安炮40门,曾是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和守军200人,于1841年2月26日浴血奋战的地方,遗迹尚存。
威远炮台是鸦片战争古战场遗址之一、虎门海口防务的主要阵地,也是我国保留得最完整、最有规模的古炮台之一。炮台雄伟壮观,平面呈月牙形,全长360米,高6.2米,宽7.6米,底层均用花岗岩垒砌,顶层用三合土夯筑,非常坚固。全台有券顶暗炮位40个,沿台面上还有4个露天炮位。是鸦片战争时期虎门炮台中规模最大、配炮最多的一座指挥台,民族英雄关天培就在这座炮台中坐镇指挥广东水师英勇抵抗英国侵略军的进攻。著名导演谢晋拍摄的电影《鸦片战争》曾将威远炮台作为实景拍摄地之一。
威远炮台与镇远炮台、靖远炮台相连,是珠江咽喉的“锁喉骨”,炮台雄伟壮观,炮台平面呈半月形,全长360米,高6.2米,宽7.6米。底层均用宽厚0.3米、长1.5米的花岗岩石垒砌,顶层用三合土夯筑。全台有券顶暗炮位40个,各高2.9米,宽4.2米,深6.6米。沿台面上还有4个露天地位,每个炮位两边各有一个储蓄室。暗炮洞后面由一条2米宽的露天炮巷沟通,炮巷后面还有一条相距2米多的护墙,墙上设有枪眼,万一敌军上岛仍可以坚持抵抗。炮台内围有官厅1座,神庙3间,兵房12间,药局1座,码头1个。原来炮台的东西两头各有券项城门1座,控制着烟台两端唯一的通路。整座炮台背山面海,内有广阔的平地回旋,结构严谨,险要壮观。道光二十三年(1843)曾进行维修,现大部分保存尚好。鸦片战争博物馆在这里设立了威远炮台管理所,常年坚持向国内外游客进行开放。1982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威远炮台、海战博物馆上就可以看到虎门大桥的壮丽景观。
由于去晚了景区关门了,威远炮台里面没有拍到,下次我会再去拍更多照片,想看更多,请大家点击关注,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