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有座山,叫灵岩山
山上有个寺,叫灵岩寺
寺里有一群人,我们叫他们灵岩人
外人知道灵岩山和灵岩寺,或许只是因为山是一座可以免费游的山,寺是爬山可以顺便看的寺。而对苏州人来说,它们不是只作为景点而存在。
送别明学长老、灵岩山搬砖......一件件事提醒着我们,灵岩山给苏州人的感动和回忆,其实一直都在......
<一>
忘不了,上山路上的豆腐花...
对于灵岩山,苏州人几乎是从小爬到大的。小时候是跟家里的大人来,长大了是自己或者带着孩子来,仿佛这已经成了一代传一代的习惯。
以前上下山是一条路,现在分开了,倒是更安全些了。那时候上山可是一路吃上去的,金花菜豆腐花.....甚至还有过萝卜丝饼三角包糍饭糕,路两边摆了很多卖小吃卖玩意儿的摊子。记得卖豆腐花的小摊好像就支在半山腰~
不过有些人可能不知道,上山还有一条山路。不从大门进,直接从后山的山路爬进去,再到寺庙门口花一块钱买张门票。直到现在还喜欢走以前的山路,看以前看惯的景致。
但不管从哪一条路,从山脚到山顶不过几十分钟的时间。一路走,心也一路变得安静。灵岩山好像就是有这样的魔力,不管来多少次,都不会厌倦。
也可能是虽然景色一样,但每次遇到的人都不同吧。走在上山的路上,能看到不同的人,听到不同的故事。
人群中独自穿行的师父,左手拿一串佛珠,步子也比常人大了许多,或许对他们来说,这只是一条普通的回家的路。
来自四面八方的朝拜者,起来,跪下,再起来,再跪下。我们无法做到这般的虔诚,但每一步也都带着一份敬意。
如果经常去灵岩山,像这样拄着拐杖上山的老人也时常能见到,或许这已经是几十年来的习惯罢了。
都说人希望有一份让人安心的东西,而走进灵岩山,踏上上山的石阶,这份安心就找到了。
< 二 >
走进了,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灵岩寺
最初灵岩山脚下的花园,据说是想收票的。后来因为明学长老的坚持,不仅寺庙门票还是一块钱,就连进花园也不需要门票。
而这一块钱,也只是为了方便统计人数象征性收取。
虽然即使有人混进去,门口检票的师父也不会说什么,但手上拿着这张门票,心里就会有一种崇敬感。
无论有无所求,到了灵岩寺大雄宝殿前总是习惯性烧一炷香(如果有幸能领到寺里免费的三柱清香那是最好不过了),所以这里是整个寺庙最热闹的地方。
热闹虽是热闹,但这并不是灵岩寺的全部。就在大雄宝殿转角处,时常能看到一位师父坐在屋檐下念经。虽然不是一本正经的打坐,却是另一个与旁边截然不同的世界,所有的喧嚣都与他无关。
而这只老猫,在灵岩寺里至少有两三年的时间了。仿佛也是见多了世面,即使周围人潮涌动,它总能在自己的世界里闭目养神。
而这些,才是真正的灵岩寺吧!
无论多少人涌向这里,该安静的地方依然安静。这里的灵岩人,始终都过着自己的生活。
在灵岩寺,除了两个伙夫和一个帮厨,所有的事情都是他们亲力亲为,包括扫山、看护等等。甚至之前修庙所用的砖料、毛竹都是寺僧们从山脚下搬上来的。这就是他们的灵岩寺,灵岩人的灵岩寺!
所以,上山路上看到的竹林,那些爱护竹笋的字样都是他们自己写上去的。
每天早晨,寺里的师父们5点不到就起床,做完早课后清苦劳作。每个师父一天的津贴是3.3元,一个月也只有100元。如果请假,每天扣5元。
外人看起来有些苛刻的生活条件,他们却享受这种自给自足的满足。
如果要说寺庙里最现代的设施,恐怕就是斋堂后面300米的小轨道了吧。每天用两节钢丝拖挂小火车运送物资。虽然也有人想捐资修建公路,但被明学长老拒绝了。
即便如此,包括门票在内收到的钱的很大一部分都捐给了灾区。
在日益商业化的一众寺庙中,灵岩山寺堪称一股清流。而这群灵岩人,更是值得尊敬的人!
< 三 >
谢谢你,一直以来带给我们的感动!
其实,灵岩山给我们的感动和回忆一直都在。
去年12月份,明学长老走了,为了送行的人挤满了整个灵岩山。这件事不仅感动了全苏州,更是感动了全国人。
今年3月份,灵岩寺的一则招募通知牵动了无数人,大家纷纷跑到灵岩山搬砖,现场至今想想都尤为感动。
其实,灵岩山和灵岩寺给我们的感动何止这些!看看我们征集到的大家的留言,满满都是回忆和感动——
姑苏金雕:
小时候感觉灵岩山是苏州最高的山了,每次去都在想,山上的房子是怎么造出来的啊,长大后才知道不是最高的。总觉得一定要吃碗素面后才没有白来吧。其实苏州人管这碗面俗称“和尚面”,但小时候大人讲上山后不能这么说,不然会功夫的和尚要骂的:回家吃你娘的尼姑面,所以老老记住了。所以每次上山从未敢大声叫:来一碗和尚面,而是弱弱地说:来一碗素交面,然后就去游玩了。只是私下还是认为叫和尚面比较贴切。
冰儿YOYO::
以前上下山同一路,现在分为两个通道,安全性提高了。小时候路边还是有卖腌金花菜的,这绝对是最棒的回忆!还有梅花糕和萝卜丝饼,萝卜丝饼好吃极了。
呜嗷一声:
记忆中上山的路上有套圈圈,打气球等等,套到了不少好东西。那时候灵岩山上还有个迷宫,不高,但是那时候个子矮,看不到外面。那时候还有个我到现在都印象深刻的“十八层地狱”,里面各种死法的模型,能想象我当时一个十岁的小姑娘见到这些的场景么。。
8899:
小时候学校里春游就去灵岩山,当时一口气能爬到山顶,现在不行了。寺里还有一只老猫,好久了还一只都在。烧香的人也不少,素面当然还是要吃上一碗。
粒子:
灵岩山的后山也很好,本地人都习惯从后山上去,然后到寺庙门口再买一块钱的门票进去。
天天爱运动:
去过不知道多少次了,小时候妈妈就经常带我爬山,还可以骑马拍照,到现在都留着照片。后来经常跟大人烧香、学校里春游,带外地同学也去过几次。
三棱草:
小时候,家住得离灵岩山很近,去爬一次山感觉就像和现在去一趟超市那么方便。脑海中回想起那碗惊艳的豆腐脑。还有那灵巧的剪纸艺人,手指灵巧旋转中,女孩秀气的额头,飞翘的睫毛呼之欲出。还有,还有那灵岩寺的素交面,真佩服把素面做出比荤菜还动人味道的人啊,第一次觉得做出家人也是很幸福的样子。
现在有一些都变了,也许不变只有一元的门票钱,还有那首我们都很熟悉的童谣:有个小瘪三,天天白相灵岩山。前山不走走后山,跌得屁股粉粉碎。打个电话三零三,请个医生猪头三……”后面也许还有,但真是记不真切了。
小朱:
清明节带两个孩子去爬山,虽然两个孩子都比较小,但坚持从灵岩山爬到了天平山下。我最感动的是,门票价格因为不知道孩子不需要买票就买了三张,检票的时候师父说还有两张不要给,下次来再给。当时听这话就觉得这么多年灵岩山确实做的是为大众服务。
XYZ:
2012年大年初一和儿子,老妈,侄女一起去灵岩山,走到后花园一个老和尚拉起儿子的手直接套上了一个手串,当时我走在后面吓一跳,以为要收钱。老和尚双手合十说:和儿子有缘,送的。其他什么也没问什么就走了,至今这个手串还留着。
瑞玲:
灵岩山素面小时候吃的是和尚做的,那时候最好吃。不过素面油还是差不多,但料不如以前了,品种少了很多,以前还有双菇、冬笋等等好几个品种
小时候
我们跟着大人来;
长大后
我们带着小孩去
灵岩山和灵岩寺
是一个可以永远延续的故事和回忆
而我们
其实都是灵岩人!
注:部分图片来源于微信公众号“弘化社”。本文由“苏州微生活”编辑发布,未授权严禁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