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耶路撒冷,有一面表面看起来毫不起眼,却世界闻名的墙。2000多年来,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络绎不绝地来到这面墙前,或高声祈祷,或默默站立,或泣不成声、或亲吻墙体。

这就是有名的“哭墙”,也被称为“上帝的邮箱”。每年都有大批的犹太人历经千辛万苦,来到这面石墙前,把自己心中的愿望写在纸条上,层层叠叠地塞进石缝里,向上帝表达自己的心声。

这些五颜六色的纸条,除了祷告外,更多的是希望家庭和睦,生活幸福,身体健康,以及犹太民族繁荣昌盛。

(耶路撒冷的哭墙)

“哭墙” 位于耶路撒冷老城的东部,长约48 米,高约19 米,由约600 块巨石组成。公元初年,耶路撒冷被认为是欧洲的尽头,而“哭墙”正好位于欧亚分界线上。因此,“哭墙”也有西墙之说。

现在的“哭墙”,经过了千百万朝圣者的抚摸和洗濯,石头都已经被打磨光滑,粼粼发光,似乎闪烁着泪痕般的光泽。

“哭墙”是犹太人心中的圣地,镌刻着犹太人几千年来的信仰和苦难,也承载着犹太民族昔日荣光和历史的沧桑与悲恸。这面墙见证了坚强的犹太人在历经2000多年的颠沛流离后,依然能顽强地回到故土,重建家园,延续民族的辉煌。

因此,“哭墙”同时也是犹太人坚忍不拔的信念所在。所以有人说,没到过“哭墙”,就等于没去过耶路撒冷,也就没到过以色列。

为什么“哭墙”在犹太人心目中,会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呢?

这还得从它的历史说起。

公元前11世纪,古以色列王大卫统一犹太各部族,建立了以色列王国,定都耶路撒冷。大约在公元前10世纪,大卫的儿子所罗门承袭王位,在耶路撒冷的锡安山上建造了“第一圣殿”所罗门圣殿,成为了古犹太人的朝圣中心。

(所罗门王)

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被巴比伦占领,第一圣殿也惨遭焚毁,数万犹太人被俘虏和囚禁,史称“巴比伦之囚”。

其后,顽强的犹太人又在第一圣殿的废墟上建造了第二圣殿。

公元前37年,犹太人对第二圣殿进行了扩建,修建了台基,使得第二圣殿周围的平台更加宽阔。

公元70年,罗马皇帝对犹太人展开了血腥屠杀,又将第二圣殿夷为平地。为了彰显罗马军队的盖世武功,他们留下了圣殿的部分残垣断壁,这就是现在我们还能看到的“哭墙”。

罗马人占领耶路撒冷后,苦难的犹太人被迫流亡于世界各地,无法回到故土。直到拜占庭时期,犹太人才被准许每年一次回到“哭墙”前祷告。

每当这一时刻,大量的犹太人聚集在“哭墙”前放声恸哭,“哭墙”之名由此而来,并成为了所有犹太人心目中的圣地。

二战时期,数百万犹太人惨死在德国纳粹的屠刀下,“哭墙”也就成了犹太人缅怀亲人和宣泄悲痛的精神家园。也给了所有的犹太人团结一心,永不屈服,誓与纳粹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勇气。

“哭墙”墙根下遵循“男左女右”的原则,被分为男祷告区和女祷告区。其中绝大部分为男祷告区,约占整个区域的三分之二,中间用屏风隔开。

(哭墙前祷告的人们)

​男士在进入祷告区前,必须戴上帽子。因为他们相信上帝就在“哭墙”的上方,如果光着脑袋对着上帝,是一种对上帝不敬的举动。而女人则不必蒙头,祷告结束后,女人们一律要面向哭墙一步步退出以示恭敬。

在祷告的过程中,犹太人都不能直呼神的名字,凡是涉及到神的名字时,一律用点头表示。因此,祷告过程中点头频繁的程度,也就成为犹太人是否虔诚的表现。

关于“哭墙”,还有一些神奇的传说。

一是“哭墙”曾经流泪。在墙体六七米高的一块石板上,曾经出现过一片水渍,而且这片水渍经年累月存在,既不扩大,也从不缩小,更没有水滴掉落下来。

这个奇异的现象,引来犹太人的惊呼。因为在犹太教的传说中,“哭墙”流泪可是救世主“弥赛亚”降临的预兆。

后来经以色列文物局调查,这是因为哭墙另外一侧用于滴灌的水管发生渗漏所致,另一方面也因为长在石头中间的那些植物腐烂后所引起,纯属自然现象,和“弥赛亚”无关。

二是人们在墙缝里发现了数额巨大的支票。

据报道,以色列文物部门每年都要对石缝中的纸条进行清理,有一次居然在纸条中发现了一个装有70张支票的信封,总计金额超过了5亿美元。这些支票来自世界各地,并没有填写支票的接收者是谁。很显然,这是虔诚的犹太人献给上帝的。

这就是耶路撒冷的“哭墙”,它传递着犹太民族的一种精神和信仰,也支撑着不屈的犹太民族,从古至今生生不息。

(参考资料:《犹太文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