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续前文《“苗外之苗”之三:从千古流放之地到独立,苗族外迁越南的历程》。
中国古人有很多大智慧,有一条叫“入乡随俗”。当你来到陌生的环境,你首先应该熟悉当地人民的生活习性,搞好与当地人民的团结,能有立足之地,再谋求发展,这样周边邻居的敌对情绪始终要小一些。过早介入当地人民的矛盾中,一旦矛盾激化且己方处于劣势,只好进行无尽的迁徙……
老挝虽然与中国接壤,但这个国家自古封闭落后,与中国打交道并不算很紧密。因此,中国史籍对这个国家的记录就很粗疏。中国周边国家历史的一个特点是,只要中国史书没有详细记载,好多国家就没有可以称为信史的历史记载。因缺乏大量史料,尤其是中国史料记载,学术界对14世纪前的老挝历史有较多争议,通常认为在现今老挝疆域内相继出现过堂明国、南掌国(澜沧国)等国家。我们就从少量的历史资料里探索一下老挝的历史。
一、老挝境内最早的国家政权堂明国,可能是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南下建立的。
三国时期,老挝地区的“堂明国”向东吴孙权政权进贡。到唐高宗时代,堂明国被分为陆真腊国和文单国,其中文单国跟中国关系很好。
堂明国,首见于《三国志》卷60《吕岱传》:“(吕)岱既定交州,复进讨九真,斩获以万数。又遣从事南宣国化,暨徼外扶南、林邑、堂明诸王,各遣使奉贡。”堂明国即后来所称的道明国,据《资治通鉴》卷70载:“堂明国即道明国,在真腊北。”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112堂明国条:“堂明国,……即道明国也。三国吴黄武六年来贡。”黄武六年是公元227年,与吕岱任交州刺史的时间(公元225—230年)一致。
堂明国在今老挝中、上寮一带的川扩地区。《新唐书·真腊传》云:“真腊……北与道明接,东北抵驩州(隋朝驩州治在九真郡九德县,今越南义安省荣市;唐朝驩州治在九真郡安人县,今越南安城县),”《资治通鉴》也载道明国在真腊北。据《新唐书·环王传》:“环王(占婆国)……西距真腊雾温山。”驩州在今越南义安、河静一带,“雾温山”又名“雾温岭”,在今越南河静省与老挝交界的骄诺山口附近,是驩州、环王和真腊三方的界山。
元朝设立的老告军民总管府就是堂明国、文单国故地
唐代诗人沈佺期在《初达驩州》一诗中记述过道明国:“自昔闻铜柱,行来向一年。不知林邑地,犹隔道明天。雨露何时及,京华若个边。思君无限泪,堪作日南泉。”沈佺期在《从崇山向越常》一诗序中写到,“按九真图,崇山至越常四十里。杉谷起古崇山,竹溪从道明国来,于崇山北二十五里合。水欹缺,藤竹明昧,有三十峰,夹水直上千余仞,诸仙窟宅在焉。”其诗云:“朝发崇山下,暮坐越常阴。西从杉谷度,北上竹溪深。竹溪道明水,杉谷古崇岑。差池将不合,缭绕复相寻。桂叶藏金屿,藤花闭石林。天窗虚的的,云窦下沉沉。造化功偏厚,真仙迹每临。岂徒探怪异,聊欲缓归心。”诗中“越常”即越常县,唐时属驩州,位于今越南河静与德寿之间。崇山是今长山山脉(老挝称富良山脉)的北端,即雾温山以北一段,也在驩州境内。这一带山峦叠嶂,故沈佺期称其有三十峰。沈佺期在《答魑魅代书寄家人》一诗中写道:“涨海缘真腊,崇山压古棠。”“涨海”指中国南海,“古棠”即“棠州”。从驩州治所九德(今越南荣市)向西南走三百里,就到今老挝甘蒙省北部地区,“日落县”在甘结附近,“文阳县”在班梳一带,今皆在甘蒙境内。棠州名义上是唐羁糜州,实际上属真腊统辖。真腊北接道明,东北抵驩州。棠州东邻长山山脉北段,所以有“崇山压古棠”之说。“竹溪”为今越南境内的蓝江,因此道明国的东北部到了今老挝桑怒与川扩两省的交界地区,还可能包括今越南义安西部即蓝江中游一带。
道明国(堂明国)北部与中国南诏为邻。《蛮书》卷十载:“水真腊国、陆真腊国,与蛮(南诏)镇南相接。”水真腊在南方,与南诏接界的是陆真腊,即文单国。文单国与南诏相接是其兼并了道明国以后的情况,在这之前,道明国和南诏为邻。《新唐书》卷222载,唐贞观十二年(638年),僧高等国遣使中国,“僧高直水真腊西北,……永徽(650—655年)后为真腊所并。”僧高在今万象或其北部一带。公元七世纪中叶,真腊国王阇耶跋摩一世向北扩土到今老挝中、上寮一带。在他立的许多碑铭中,有一个碑铭称他为“诸王中光荣的狮子,胜利的阇耶跋摩。”道明国西部是万象的北部地区,应与僧高国接界。僧高被真腊吞并以后,道明就和真腊为邻了。道明国的西北和参半接境,《新唐书·真腊传》:“文单西北属国曰参半。”参半即庸那迦国,位于今中国、老挝和泰国三国交界地区,其北部接南诏。
堂明国大概建于公元一至二世纪,有人认为是中国境内的吉蔑人沿澜沧江、把边江、元江河谷南下建立的国家。吉蔑人(高棉人)的祖先是生活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云南的“百濮”民族的一个分支。《新唐书》卷222载:“道明国……无衣服,见衣服者共笑之。无盐铁,以竹弩射鸟兽自给。”这条材料来自唐张鷟《朝野佥载》卷2:“真腊国,在驩州南五百里。⋯⋯国人不着衣服,见衣服者共笑之。俗无盐铁,以竹弩射虫鸟。”“在驩州南五百里”的真腊当指陆真腊,即文单国。在迁都文单(万象)之前,陆真腊的都城在今老挝他曲,正好北距驩州五百里。由此可见,堂明国还是比较落后原始的部落方国。
兼并堂明国的文单国与中国关系友好。707年至716年间,水真腊和陆真腊分裂。开元五年(717年),水直腊、文单遣使来唐朝。天宝十二年(753年),文单王子来朝,“随何履光于云南征讨,事讫,听还蕃。”大历六年(771年),文单国王(副)婆弥来朝,献象十一。大历十四年(779年),文单国献象及其它凡三十二,悉放荆山之阳。贞元七年(791年),始以驩、峰二州为都督府。驩在安南,限重海,与文单、占婆接。贞元十四年(798年),文单贡使来。《新唐书•地理志》:“自驩州西南行至棠州(裳州)文阳县,过犁犁涧。再行八日至文单国。”《太平寰宇记》,“驩州西南至羁縻裳州三百里,驩州西南至文单国十五日程,约十百五十里。”《新唐书》:“真腊……东距车渠,西属骠,南濒海,北与道明接,东北抵驩州……道明者,亦属国,……。”
二、夜郎国可能管辖到中南半岛,“夜郎自大”有其自大的理由。
也有人认为堂明国是现代老挝主体民族佬族(寮族)的祖先僚族建立的国家。僚人一般指我国汉唐时代生活在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属于“百越”的分支。古代是把“僚”人称为所谓“獠”的,这是古代中央皇朝对华南地区部分少数民族的蔑称,僚人常和俚人并称“俚獠、夷獠”等。汉武帝开西南夷时,在夜郎境内的民族大部分为“夷僚”。汉初在夜郎地区设置的牂牁郡17县,都有僚人分布。
据《后汉书·南蛮传》:“建武十二年(36年),九真徼外蛮里张游,率种人慕化内属,封为归汉里君。”李贤注:“里,蛮之别称,今呼为俚人。”《后汉书·任延传》,“九真……徼外蛮夷夜郎等慕义保塞,延遂止罢侦侯戍卒。”《后汉书·南蛮传》,“安帝永初元年(107年),九真徼外夜郎蛮夷举土内属,开境千八百四十里。”堂明国所在的今镇宁及其附近地区位于九真郡西面,故而属于“九真徼外”。
三国东吴黄武六年(227年),堂明国遣使东吴,史书才开始出现“堂明国”名,在此之前一直以“九真徼外”称呼这一地区。“九真徼外”当时住着俚人和“蛮夷夜郎”。他们与东汉曾一度发生过“内属”关系。《后汉书·南蛮传》,“夜郎者,初有女子浣于遯水,有三节大竹流入足间,闻其中有号声,剖竹视之,得一男儿,归而养之。及长,有才武,自立为夜郎侯,以竹为姓。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平南夷,为月牂牁郡,夜郎侯迎降,天子赐其王印缓。后遂杀之。夷獠咸以竹王非血气所生,甚重之,求为立后,牂牁太守吴霸以闻,天子乃封其三子为侯。”由此可见,“蛮夷夜郎”就是“夷獠”,也就是僚人。
在夜郎国设立的牂牁郡,与老挝接壤
《魏书·僚传》记载,“僚者……依树积木,以居其上,名曰‘干栏’,干栏大小,随其家口之数。能卧水底,持刀刺鱼。其口嚼食并鼻饮。死者竖棺而埋之。……至于忿怒,父子不相避,惟乎有兵刃者先杀之。……亲戚比邻,指授相卖。”《太平御览》引裴渊《广州记》,“俚僚贵铜鼓,唯高大为贵,面阔丈余,方以为奇。……其中豪富子女,以金银为钗,执以叩鼓,竟,留遗主人,名为‘铜鼓钗’。风俗好杀,多构仇怨,欲相攻击,鸣此鼓集众,到者如云。有是鼓者,极为豪雄。”结合其他史料可知,俚人和僚人同为巢居,都有鼻饮习俗,以铜鼓为荣为贵,皆好搏斗、残杀,虽弟妹、妻儿、亲戚、比邻相卖。裴渊《广州记》中俚僚同称,可证明俚人和僚人同族。僚人和俚人至迟自公元一、二世纪东汉时期就定居在老挝镇宁及其附近地区。由此也可推测堂明国建立于公元一、二世纪,由僚人创立。而此地僚人曾经臣服于夜郎国,夜郎国能够管到东南亚,说“夜郎自大”,夜郎也有几分自大的理由。
《魏书·僚传》提到僚人的干栏式房屋、铜鼓、鼻饮、竖棺而葬、卧水底捕鱼等习俗,这些习俗与骆越相同,这说明骆越与僚同属百越民族。有专家认为骆越与僚人同源,“僚”本出于“骆”或“雒”,亦即Luo之对音。
三、南掌国,不断依附周围邻国的老挝国家政权。
继堂明国之后,老挝出现的国家政权是南掌国(澜沧国)。“南掌”又译“澜沧、兰沧、兰掌”,原为泰语对澜沧江(湄公河)的称呼。公元十四世纪中期,澜沧江(湄公河)中游地区的泰人小邦“勐骚”(琅勃拉邦)、“勐掌”(万象国)、“勐川圹”(川圹国)、“勐占”(占巴塞国)等组成联盟国家“勐南掌”(南掌国),国名便是源于澜沧江(湄公河)之泰语称呼。“勐南掌”(南掌国)就是今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的前身。
公元九世纪,称雄云南高原的“勐舍龙”(南诏国)在湄公河中游修筑大量城池、移民垦荒;公元十世纪初,“勐舍龙”政权倾覆后,湄公河中游地区的城邦大多落入孟人真腊国的统治;公元十二世纪,真腊国衰败后,湄公河中游地区的泰人城邦陆续成为独立城邦。
南掌国开国君主是法昂,元延祐三年(1316年)出生于勐骚瓦(今老挝琅勃拉邦),其父召法皎本是勐骚瓦国王帕纳占蓬之子。召法皎因得罪其父,携子流亡柬埔寨国。法昂在柬埔寨长大,并娶柬埔寨王之女。元至正十二年(1352年),法昂率领柬埔寨王给他的一万名士兵返回故国,并成功击败其祖父,入主勐骚瓦。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法昂于勐骚瓦称王,国号南掌洪考,并统一老挝地区。
明成祖即位时,南掌王国遣使至南京朝贡,永乐二年(1404年),明朝授予南掌国王三森泰官职。《明史》载,“成祖即位,老挝土官刀线歹(即三森泰)贡方物,始置老挝军民宣慰使司。永乐二年以刀线歹为宣慰使,给之印。”嘉靖年间始称南掌。南掌与车里(治所在今云南景洪,西双版纳一带)关系密切,南掌人常到普洱贸易。
早期越南史籍常称南掌为“哀牢”,安南黎圣宗时渐以“老挝”代之。明成祖伐安南时,南掌多次配合明军镇压安南反叛。宣德二年(1427年),南掌派遣使者到达安南。宣德七年(1432年),安南国王亲征南掌。
清朝时期的南掌国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南掌国王塞塔提腊迁都至万象。崇祯十四年(1641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访问南掌,这是欧洲人第一次正式出使南掌。南掌王国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分裂为琅勃拉邦王国、占巴塞王国、万象王国三个小王国。此后三国沦为暹罗(今泰国)属国。雍正八年(1730年),位居今老挝北部与中国接壤的琅勃拉邦王国来华朝贡,并成为中国藩属国,清朝仍以“南掌”称之。有清一代,南掌实指琅勃拉邦王国,而非原来的南掌王国。
光绪十八年(1892年)9月两个走私鸦片的法国商人被老挝宗主国暹罗驱逐,几乎同时又发生法国驻琅勃拉邦代表在湄公河被杀事件。法国以此为借口,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4月兵分三路入侵老挝,同年7月派两艘军舰到达曼谷附近,并将炮口对准暹罗王宫。10月3日法国与暹罗签订《法暹条约》(又称《曼谷条约》),暹罗同意将湄公河东岸的老挝领土琅勃拉邦、万象和占巴塞划为法国“保护国”。此后不久法国与清朝划定中老边界,将原属于中国云南的猛乌和乌德地区划入老挝版图。老挝成为法国殖民地。
地处中南半岛之中的老挝,近世长期作为邻国的附庸,先是被缅甸、泰国、越南等封建王朝侵略,后又被法国人殖民。潜入老挝的为少数民族苗人命运更加悲惨。
四、老挝苗族进入老挝的复杂历程,卷入鸦片种植贸易。
老挝苗族称为老松族或老松人,他们最早在15世纪初迁入老挝。越南的苗族全是从中国迁入的,老挝的苗族有一半是直接从中国迁入的,另一半则是辗转从越南迁入的,即先迁入越南,又从越南迁入老挝。
成化十五年(1479年),越南黎圣宗发兵18万,兵分三路侵略老挝,一度打到老挝首都,把老挝首都洗劫一空后甚至兵临缅甸边界,期间发生所谓“白象事件”,导致越南对老挝人民进行了大屠杀,死者多为苗民,这一事件至今还深深刻印在老挝苗民后裔的民族记忆之中。
道光七年(1827年)五月,暹罗军侵占万象城,越南阮朝迫不及待地于六月强迫老挝以“自愿归附”为名,兼并了川圹地区,在那里设置了镇宁府。这期间又发生越南大肆屠杀老挝苗民的事件,把苗民赶出川圹地区。
老挝历史学家认为苗族是在17~18世纪大举迁居老挝上寮地区。法国传教士萨维那神甫在19世纪初写到:“东京(指河内)所有的蒙/苗居民均是从云南迁来的,而居住在老挝的那些苗族则是从东京迁去的。后者还在向南方迁徙,现在最远的已经迁到了安南山脉的20度线一带。”有泰族和法国殖民者的材料说,在1847~1850年间,有大批苗族从四川经西双楚泰(今越南西北部地区)进入老挝,他们被叫做白旗军。法国人还说,大约从1864年开始,老挝镇宁(今川圹)地区进入了许多不同旗号的中国军队,他们都是反清失败后从中国逃到老挝的,与这些军队一道来的还有许多山民,包括苗族、瑶族和拉祜族,这些山民多在川圹高原定居下来。
据调查,居住在老挝琅勃拉邦、丰沙里、沙耶武里、会晒等地的苗族,主要从中国的贵州、四川、云南迁徙过去;居住在老挝桑怒、川圹两省的苗族,大部分是从越南的相邻地区迁去的。从中国迁去的苗族,有许多人会讲汉话,老挝北部的许多苗胞至今还保存有汉文家谱。有些老挝苗族老人,还能讲出他们始迁老挝的祖先的名字。老挝苗族的支系众多而繁杂,老挝苗族素称的“大姓”有李、王、杨、熊、陶、何、巩、毛、吴、陈、魏等,其中以杨、李、王、熊四姓势力最大。老挝苗族的传统习俗保持得比较好。
老挝苗族迁入后为争夺山地曾与卡族发生过激烈冲突。法国殖民老挝后,当地苗族人民多次进行反抗,也争取到一些自治的权力。法国殖民者也出台了一些重视苗族利益的政策,使得一些苗族人与法国人建立了同盟关系。这种不与当地其他民族搞好关系,却迎合西方殖民统治者的做法给老挝苗民后来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老挝苗族的传统经济是农作物种植和饲养牲畜。在种植业方面,罂粟种植在苗民经济收入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老挝先前的民族已经占据了土地和自然条件较好的坝区,后来迁入老挝的苗族多数居住在山区,生产方式几乎都是刀耕火种,生产水平极为低下,许多苗族人为生计开始大量种植罂粟。老挝种植罂粟的山民主要是苗族,有资料称每户人家一年劳作可以收获3公斤左右的鸦片。越南战争(1964年)结束前,老挝是金三角地区最主要的鸦片产区,曾被西方称为“罂粟之国”。
老挝、泰国、缅甸交界处的罂粟毒源地“金三角”地区
当然,客观公正地说,老挝沦为“罂粟之国”,正是拜法国殖民者所赐。在法国殖民统治老挝之前,老挝仅有零星山民种植罂粟,而且是从缅甸传过来的。1893年老挝沦为法国殖民地后,法国殖民主义者看到英国人在缅甸鸦片贸易中攫取到巨额利润,于是迫不及待地在老挝土地上推行罂粟种植。老挝南塔、波乔两省的苗、瑶、拉祜、阿佧等民族被发动起来开始大规模播种罂粟。法国殖民者为鼓励山民种植鸦片烟的积极性,专门组织实力雄厚的商人收购成熟后的鸦片,而后将这些鸦片贩运到印支地区、中国以及世界各地牟利。鸦片贩子们采取建立鸦片种植基地的办法,派专门的技术人员进行辅导。有时,他们向烟农预付种子和粮食钱,刺激山民们的种烟热情。法国人采取多种方式管理烟农。首先,设立方便山民的鸦片收购站,烟农们可以就近出售给烟贩子。其次,山民必须上缴一定数量的税金,其中包括株税、销售税、人头税、手续费等名目繁杂的各种税费,这些税金一般在20%左右。据历史统计资料,法国统治老挝期间鸦片税、人头税是法国殖民者最为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法国殖民者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从印度支那掠夺的财富的1/2来自鸦片贸易,这其中老挝的鸦片贸易又占了主要的部分。所以,现在西方国家吸毒盛行,要找他们自己的老祖宗的原因。
在越南战争之前,老挝的苗族就已发展到40来万,后来由于战争,他们付出了巨大代价,战后大批苗族离开老挝,分别迁徙到中国、泰国、美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按说,这一段历史也是老挝苗族的历史,但是后面我们要讲到苗族迁徙到美国的历史,所以本章节暂时不往下写了。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