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楚汐
2016年7月,我曾与我家王先生一起用脚步丈量了纽约的三座大桥——布鲁克林大桥(Brooklyn Bridge)、曼哈顿大桥(Manhattan Bridge)和威廉斯堡大桥(Williamsburg Bridge)。
犹记得当时漫步在布鲁克林大桥的木板道上,拂面而来的东河的风,步道下方川流不止的来往车辆,步道上擦身而过的自行车与行人,以及时不时被擦肩而过的行人报以歉然一笑……
2018年5月拍于纽约布鲁克林大桥 by 楚汐
我俩就这样有一搭没一搭地闲聊着纽约人是如何戏称这三座大桥为「男人的最爱」,只因三座大桥的首字母 BMW,同时也是事业(Business)、金钱(Money)和女人(Women)的缩写;也曾认真聊起大桥人车分流的设计,大桥的造型,桥上的涂鸦……等等,却唯独不曾想到追问一句:大桥是谁建造的?建于何年?建了多久?中间可曾有过什么故事?……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
更有甚者,当时的我们还在桥塔上的铭牌旁留影纪念,却独独略过了铸铜标志板上的记录……而今再细看,上面赫然写着:大桥总工程师——约翰·奥古斯都·罗布林,1869;华盛顿·奥古斯都·罗布林。
2016年7月拍于纽约布鲁克林大桥 by 楚汐
想来,真是如建筑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所言,走在布鲁克林大桥上会产生一种「纯粹的欣喜」,更有一种「匿名的传统」遮掩了大多数工程师的身份。他对此表示了深深的敬意。
虽然彼时的我们不曾及时表达这份敬意,但在多年后的机缘巧合下,读到这本《造桥的人:华盛顿·罗布林传》,在作家艾丽卡·瓦格纳历时20余年,追踪布鲁克林大桥总工程师华盛顿·罗布林近百年的人生轨迹,为我们真实还原罗布林家族与布鲁克林大桥的渊源后,那种莫名的感动与由衷的敬意,虽姗姗来迟,却恰如其分。
一、桥:布鲁克林大桥的建设过程
建成于1883年的布鲁克林大桥,全长1825米,耗时近14年。完工时是世界上主跨最长的悬索桥,更是第一座使用由钢铁支撑的悬索的桥梁。在当时的美国,多数建筑都不超过5层楼高的年代,布鲁克林大桥的塔楼却有25层楼之高,带着明显的哥特式建筑风格,那极具标志性的尖拱贯穿塔楼,优雅的拱门,交错的钢索……让人一眼望去,再难忘怀。
2016年7月拍于纽约布鲁克林大桥 by 楚汐
但如前所述,在布鲁克林大桥的铭牌上,大桥的总工程师有两个名字,分别是约翰·奥古斯都·罗布林和华盛顿·奥古斯都·罗布林。从姓氏上看,不难推想出这二人的关系。没错,他俩是亲父子!
诚然,不知情的人会以为这是一个父子俩四手连弹的神作美谈。但事实上,个中缘由却是一言难尽。
早在1857年,约翰·罗布林就提出构想,要在东河上修建一座大桥,但直到1869年,美国国会才批准了造桥计划。自然,约翰·罗布林被任命为总工程师。
2018年5月拍于纽约布鲁克林大桥 by 楚汐
说起这条隔开纽约市曼哈顿和布鲁克林两个区的东河,有着水流湍急的潮汐海峡,水位忽高忽低,河流宽度差距也很大,最窄有800米,最宽则有超5000米的;更有甚者,河底也不像其他河流入海口那样,沉积有大量的沙子。因此,要确定在东河的哪个位置造桥,成为彼时最主要的问题之一。
不曾想,老约翰出师未捷身先死。在1869年7月6日的一次对布鲁克林一侧主塔工地的视察中,因为一艘渡轮撞上木材堆,连锁反应导致约翰的脚部受伤,不得不截去脚趾……且因当时的约翰·罗布林极为厌恶一切医疗手段,导致最后患上破伤风,同年7月22日不幸逝世。
本书内页图
老父亲约翰·罗布林逝世的这一年,儿子华盛顿·罗布林虽已32岁,但投资者还是对其是否够资格有能力承接大桥的建造工作有所担心和质疑。好在最后,华盛顿还是凭借自己的专业技术和过往成绩,说服了那些反对的声音,顺利接任大桥的总工程师。
布鲁克林大桥于1870年1月3日正式动工。华盛顿利用沉箱法来解决大桥的塔基问题,却也因此患上了「沉箱病」,即现在所通称的「减压病」,泛指人体因周遭环境压力急速降低而产生的疾病。
沉箱病让华盛顿的身体开始麻痹且疼痛不止,最终决定不再亲自前往大桥工地,改为远程监督进度,指挥大桥建设。而他的妻子艾米莉则成为了他的得力助手,誊写文件,并开始攻读工程学,在接下来的11年中,帮助华盛顿监督大桥的日常建设,面试相关人员,解决各种问题和困难。
本书内页图
1883年5月24日,布鲁克林大桥举行了隆重的开通庆典。在大桥开放前一天,艾米莉·沃伦·罗布林是第一个赶着马车通过大桥的人。当晚,大桥上还进行了华丽的焰火表演。
布鲁克林大桥建成之后,跨距长达1595.5英尺,为全球第一,有将近50年的时间没有被跨越。直到1931年,哈得孙河上的乔治·华盛顿大桥开通,从曼哈顿北部延伸到新泽西境内,中央跨距长达3500英尺,才打破了布鲁克林大桥的纪录。又到1937年,金门大桥完工,超过了乔治·华盛顿大桥,成为世界最长的悬索桥。
二、造桥的人:华盛顿·罗布林的人生轨迹
诚然,在美国的造桥史上,不乏有许多杰出的人物。但是,像布鲁克林大桥的建造者这般经历罗布林家族两代三个人「前赴后继」的组合,却也着实不多见。
仔细读过这本《造桥的人》,不难发现,本书作者亦不过是以大桥的建造为由,更多是想呈现布鲁克林大桥的真正建造者——华盛顿·罗布林的近百年人生轨迹,尤其是在造桥过程中那些不为人知且常被人误解的史实。
显而易见,出生于1837年的华盛顿·罗布林,又活了将近90岁,注定是要见证美国一个世纪的发展变迁。
他毕业于当时唯一的一所工程大学——伦斯勒理工学院,获得土木工程师学位。
1861年春天,他志愿参军,经历了南北战争中最为惨烈的系列战役——第二次奔河牛战役、弗吉尼亚州钱瑟勒斯维尔战役、葛底斯堡战役、莽原之役、彼得斯堡弹坑战役……等等,多场战役下来,一路晋升,成了上校。
战争期间的华盛顿·罗布林,为北军(联盟军)修建了不止一座桥梁,让军队得以通过。虽然这些桥梁后来都被南方的邦联军队给炸毁了。
战争结束后,作为父亲老约翰的副手,监督了俄亥俄河上的卡温顿-辛辛那提大桥的修建。而后更是在父亲意外病逝后,成为布鲁克林大桥的总工程师,历时近14年,完成了大桥的建造工作。
本书内页图
本书作者在书里写到,「布鲁克林大桥是华盛顿·罗布林一座不朽的纪念碑,一种非同寻常的象征,不仅象征了19世纪的进步思想,还象征了一个人面对艰难困苦时的不屈不挠,其程度超越了大多数人的想象」。
但在更多不明真相的世人眼里,总是存在着这么一种印象:布鲁克林大桥的方案都是其父亲老约翰制定的,华盛顿·罗布林只不过是完成了父亲的方案而已。
更有甚者,在华盛顿·罗布林因沉箱病无法现场监督造桥工程时,幸得妻子艾米莉的协助,才能完成大桥的建造。时至今日,在布鲁克林大桥上也有一块铭牌是献给艾米莉的,上面写着,「她的信仰和勇气,帮助重病的丈夫华盛顿·A.罗布林上校完成了大桥的建设」。铭牌竖立的时间是1951年,赞助者是布鲁克林工程师俱乐部。
本书内页图
我们且不去细究在大桥修建期间的19世纪中后期,当时的美国社会里女性的地位和角色,单就随着本书作者的角度,聚焦在华盛顿·罗布林的一生,亦不难发现其内心的纠结与介怀。
诚然,这其中有来自妻子艾米莉在造桥过程中的实质性协助,让他俩的婚姻逐渐变成了超乎寻常的合作关系,后来更是一度恶化,成为猜测与谣言的对象。直到艾米莉病重过世,两人多年来的紧张婚姻关系才得以消散,留下那份失去的痛苦和如影随形的思念。
相较于此,真正困扰并让华盛顿介怀一生的却是,他一直以来都被人拿来与父亲老约翰那伟岸的存在相比较。但事实上,在他的成长经历中,老约翰在家庭里的私人形象与公众形象却是大相径庭,反差大得惊人。
华盛顿在通信和公开的回忆当中,对父亲一直很尊敬;只有在自己的回忆录里,才敢如实表现真正的情绪,坦言父亲的暴行曾带给他和他的母亲多少的痛苦。
本书内页图
基于此,本书作者在追踪华盛顿·罗布林的人生轨迹时,也查阅了这些资料和回忆录,并在本书前言里坦言,只要有可能,她都让华盛顿「为自己代言」。
因此,我们在本书里不仅可以读到华盛顿·罗布林近百年的人生轨迹,包括他的家庭背景,老父亲约翰对他的影响,他婚姻里的第一任妻子艾米莉在造桥过程中的助力,第二任妻子给他的如释重负的陪伴,他身体好转后如何经营家族企业,如何为美国的现代化进程添砖加瓦......等系列事件;还能顺带读到华盛顿为他父亲老约翰·罗布林所书写的人生传记,那些不为人所熟知的事实;当然,还有布鲁克林大桥——这座与自由女神像齐名、并誉为工业时代七大工程奇迹之一的跨海大桥的建造过程。
本书目录
读到最后,回想起曾经将布鲁克林大桥的建设过程写成权威纪实书《伟大的桥》的历史学家大卫·麦卡洛的一句话,「真正了解了大桥的总工程师后,我产生了一种非常奇怪的感觉」。
如是所言,我亦有同感。
-END-
部分图源网络,侵删。
我是@楚汐思读绘,感谢阅读,期待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