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基业1949-2014》22---(2)寻找核产业更安全基地

核电站是利用核裂变或核聚变反应所释放的能量产生电能的热力发电厂。20世纪50年至60年代初,苏联、美国等建造了第一批单机容量在300MWe左右的核电站,主要目的是通过试验示范形式来验证核电在工程实施上的可行性。20世纪70年代,因石油涨价引发的能源危机促进了核电发展,第二代核电厂应运而生,主要是实现商业化、标准化、系列化、批量化,以提高经济性。

中国有一批达到开采标准的铀矿,自然要物尽其用。

地处浙江省海盐县的秦山核电站,是中国自行设计、建造和运营管理的第一座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一期工程于1984年动工,1991年12月首次实现并网发电,使中国成为继美、英、法、前苏联、加拿大、瑞典之后世界上第7个能够自行设计、建造核电站的国家。二期工程1、2号机组分别于2002、2004年初并网发电,3、4号机组分别于2010、2011年底并网,三期工程于2003年建成。

目前秦山核电站的总装机容量为410万千瓦,成为中国一处大型的核电基地。秦山,这个位于东海之滨、杭州湾畔的小山,何以成为核电站的落户之地?

原子弹、氢弹爆炸,核潜艇下水之后,原子能发电提到了党中央的议事日程。

新中国成立后,上海逐步成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财政收入占全国的八分之一,然而,电力资源紧缺已经严重制约了上海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中国70%的煤炭在中西部,80%以上的水力资源分布在西南,经济发展最活跃的东南沿海地区却能源资源奇缺。

1970年2月,周恩来总理在听取上海缺电情况的汇报时,睿智地指出:”从长远看,要解决上海和华东用电问题,要靠核电……二机部不能光是爆炸部,要搞原子能发电。”共和国总理选择建核电站,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核电的经济性,据测算,100万千瓦的火电厂,每年需要330万吨煤,而同发电量的核电厂,每年只需要补充约30吨核燃料。当时中国已探明的铀矿资源足以支撑建设核电站,也应该用于利国利民。

二机部接受任务后,立即安排技术专家在上海周边选址,先后从安徽宁国到浙江富阳,又到江苏江阴、上海奉贤,断断续续地持续了7、8年,但一直没有找到理想的“风水宝地”,期间一波三折,颇为艰难。

1978年夏天,二机部核电局局长、原核工业部副部长赵宏亲赴浙江海盐踏勘厂址,引起了浙江省科委和海盐县政府高度关注,并表示出了希望核电站落地海盐的热情。7月,浙江省地质局闻讯提出无偿为核电站选址开展多兵种多专业联合攻关,抽调区调队、水文队、物探队等各单位技术人员开赴现场,围绕二机部预先确定的秦山地区20多万平方公里范围开展地质调查。

电磁场,计算机生成背景

搞原子能发电,选址是头等大事:远离人群、靠近水体、地域广阔,地质结构稳定,避开活动带、断裂带、地震带。要查明这些地质情况,不仅需要科技支撑,更需要地质工作者一丝不苟的严谨和艰苦奋斗的奉献。

当时的秦山交通闭塞,荒凉荒芜,地质工作者驻扎在海边丘陵地带,他们克服高温闷热、饮水苦咸等极为艰苦困难的工作生活条件,在半年的时间里应用电法、磁法、浅震和水文地质调查等多种方法进行勘查,终于推断出秦山没有活动性断层,岩石结构块状,适合作核电站厂址的初步结论。

后经上海市勘查设计院进行工程地质勘察验证和浙江省地球物理探矿大队航测队进行的400平方公里航空磁测,得出一致结论:地质结构稳定,主厂房座落在稳定基岩上,符合核电站建厂要求。

建设中的秦山核电站-网络资料

1981年12月,国务院批准秦山核电站立项;1985年3月,秦山核电站主厂房第一罐浇灌;1991年12月,秦山核电站实现并网发电,年发电量为17亿千瓦时。

自此,这座曾被秦始皇“登以望东海”的小山被赋予新的历史地位:中国人的核电梦,在秦山点燃,上海大都市的璀璨灯火和蓬勃活力,被秦山点燃。

上海夜景

未完待续,下一章《大亚湾核电站寻址》。欲了解我国铀矿寻找过程,请点击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