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我从外地回珠海,经过沥溪,发现整个村子都被拆除了,只剩下一幢灰砖青瓦的房子,孤零零地站在一片空地上。我知道那是苏曼殊的故居,政府保护文物原地保留的,于是我决定再过去看一下。

1 诗僧对诗僧

说起苏曼殊,很多朋友可能没什么印象,但提起仓央嘉措,朋友们一定不会陌生吧。

“那一天,闭目在经殿香雾中,蓦然听见你颂经中的真言。那一月,我摇动所有的转经筒,不为超度,只为触摸你的指尖...”

随着降央卓玛的那首《那一天》走进了大街小巷,越来越多的人在深情婉转的歌里知道了世间最美的情郎-仓央嘉措。


仓央嘉措是西藏历史上的六世达赖喇嘛,藏族文学史上最杰出的诗人。他虽贵为西藏之王,却有一颗世俗的心,向往人间的情欲和自由。因为不堪忍受僧侣森严的戒律,他在宫外私会情人而被贬废,在押解去京的途中圆寂,年仅23岁。

住进布达拉宫,

我是雪域最大的王。

流浪在拉萨街头,

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

—仓央嘉措

地位尊贵又才华横溢,身份神秘却又如此真实,难怪三百多年来,他的诗歌在整个藏区家弦户诵,流传至今。


苏曼殊是谁?为什么要拿他和跟仓央嘉措相提并论呢?

苏曼殊,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原名戬,字子谷,法号曼殊,1884年生于广东省珠海市沥溪村(原广东香山县)。他是清末民初的传奇僧人,被誉为情僧、诗僧、画僧、革命僧的“民国第一奇人”。


原来,苏曼殊和仓央嘉措有着很多相似的地方,他们都是昄依佛门、才气过人的诗僧,也是不守清规的情僧。他们的诗篇和传奇至今还在民间广为流传。

2 走进历史,故园此无声

让我们走进苏曼殊的故居,拨开历史的云雾,了解他更多的往事,还原真实的苏曼殊吧。


苏曼殊故居位于珠海市前山镇沥溪村,苏曼殊6至13岁时,曾经在这里生活过。我过来的时候,旧村已经全部拆除,周围只剩下苏曼殊故居和相隔百米远的简氏祠堂。


起初我以为故居已经关闭了。但我看到还有一个老伯坐在门口看护。现在不收门票了,在门口登记就可以进去参观。

我特意问一下阿伯:“开发商不会拆了故居吧?” 阿伯说:“这是国家的,不会拆,今后还会扩建呢。”


眼前的苏曼殊故居,是一栋普通的的岭南老房子,由故居、文学馆和生平陈列室三部分组成,共有五个房间。

步入院子,院内站立着苏曼殊的雕像和简介。院子的墙壁上刻着很多名人对他的评价。


故居房间内摆放着桌椅、雕花屏风、砚台镇纸、木制挂钟等古老的家具,显示着苏家当时的生活情景。



陈列馆里陈列着苏曼殊的诗画作品、出版过的报刊、书籍,展示了苏曼殊的生平事迹和爱国情怀。



陈列馆的南边,是苏曼殊文学院,是后人研究苏曼殊生平和文学成就的地方。


那天我一个人,在院子里面,望着外面的残墙断壁,推土机在尘埃飞扬的废墟中工作着。而我也在历史的尘埃中,寻找着苏曼殊的点点滴滴,慢慢地完成了一幅苏曼殊的拼图。终于,一百年前,一位才情横溢、浪漫奇幻的青年才俊浮现在我的眼前。


3 苏曼殊已经超越了仓央嘉措

是的,苏曼殊和仓央嘉措身上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他们都是佛门弟子,却不守清规,屡屡突破世俗;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渴望真爱而求而不得;在艺术领域里,他们慧心玲珑,为后世留下众多优美的诗篇。

总体来说,苏曼殊比仓央嘉措更具天赋异禀,他身上融合了中西文化,集诗词、绘画、小说、翻译于一身,尤其以诗的影响最大,人称“诗僧”,郁达夫称他为“中国古典文学的最后一座山峰”。在文学方面,他的高度和深度已经全面超越了三百年前的仓央嘉措。

我们都知道,仓央嘉措写的诗是藏文诗,我们看不懂,后来是于道泉、曾缄等学者把藏文诗翻译成汉语,仓央嘉措的诗才流行起来。

近代思想家严复曾说过:“译事有三难:信、达、雅”。我们读到的仓央嘉措的诗句属于“雅”这个境界。它是翻译者全面揉合原著之后,二次创作出来的作品。可以说,是翻译者的才华让原著锦上添花。

曾虑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

—仓央嘉措(曾缄译)

上面的诗是曾缄翻译过来的。这首优美的七律充满古韵,把爱和不爱的矛盾表现的淋漓尽致,被人们誉为仓央嘉措最动人的情诗之一。从翻译的角度来说,已经达到了最高“雅”的境界了。


而下面于道泉的版本就比较直白了,整首诗朴素无奇,只能说是达到了翻译的“信”和“达”的阶段。给人感觉好像喝了一杯白开水,只能止渴,却没有茶的沁人心脾。

若要随“彼女”的心意,

今生与佛法的缘分断绝了。

若要往空寂的山岭间云游,

就把“彼女”的心愿违背了。

—仓央嘉措(于道泉译)

可以说,我们读到仓央嘉措的诗,是曾缄先生用优美的文笔营造出来的意境。是他用优美的汉字,让我们读懂了一个多情的僧人,徘徊在爱情和佛法中间,无法取舍的心境。

而苏曼殊不同,他本身就是一个中西文化相融的学者,他不仅是个诗人,也是翻译家。我们读到的都是他原创的诗文,读到的都是来自他内心的声音。

下面这首诗是苏曼殊送给倾慕他的女孩百助所写,全诗缠绵悱恻,表达一种生不逢时,忍痛割爱的心迹。

乌舍凌波肌似雪,亲持红叶索题诗。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苏曼殊《本事诗十首·选二》

此时诗人已经出家为僧,不能给百助以家庭的承诺,心中苦衷不能尽道,只能委婉地表明自己的态度。“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化用了张籍的唐诗“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诗人游走在爱与痛的边缘,欲去还留的矛盾和痛楚,让人感慨万千,不忍卒读。


苏曼殊一生能诗擅画,通晓汉文、日文、英文、梵文和法文等多种文字,可谓多才多艺,除翻译过雨果的《悲惨世界》外,还译过《拜伦诗选》和印度小说《娑罗海滨遁迹记》。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皆有所建树,他创作的小说《断鸿零雁记》、《绛纱记》、《焚剑记》、后人将其著作编成《曼殊全集》。他短暂的的一生,像流星划过夜空,在中国文坛留下熣灿的一页。



苏曼殊一生交游甚广,孙中山、宋教仁、陈独秀、章士钊、柳亚子、鲁迅、郁达夫等人都是他的好友。基本上,半数以上的文化名流都跟他有交集。


作为革新派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苏曼殊曾在《民报》、《新青年》等刊物上投稿,他的诗风“清艳明秀”,别具一格,在当时影响甚大。下面这首诗更能体现他的风格。

春雨楼头尺八箫,

何时归看浙江潮?

芒鞋破钵无人识,

踏过樱花第几桥!

—《七绝·本事诗 》民国.苏曼殊

在迷蒙的烟雨中,诗人倚靠在小楼上,听着百助姑娘用尺八箫吹奏着《春雨》曲,心中勾起无尽的乡愁。日本的樱花绚丽而短暂,撒落在乡间的小桥。在漫天飘舞的的樱花中,诗人在孤独中前行,却不知家有多远,情归何方。


这首诗动静结合,有人物有风景,在近景透视了远景,清丽中透着淡淡的忧伤。流露出对落花的物哀,对生命的伤感,道尽了身处异国的乡愁,让人爱不释手,欲摆不能。

4 故土难归,诗僧癫疯皆童年

因为苏曼殊,中国文坛多了一道眩丽的光芒,但苏曼殊的一生却泡浸在苦难之中。而他不幸的身世和童年成为苏曼殊悲剧和传奇人生的缘由和根源。

苏曼殊是个混血儿和私生子。他的父亲苏杰生早年在日本经商。苏曼殊的生母若子是一位日本女子,也是他父亲第四房妻河合仙氏的妹妹。在苏曼殊很小的时候,他就失去生母,跟着母亲的姐姐河合仙生活。后来苏杰生经营亏本,家道败落。儿童的苏曼殊便被父亲带回老家广东珠海,并在村里的私塾简氏大宗祠接受了传统文化的启蒙。


在封建观念严重、华夷之别严格的清末民初,苏曼殊的这种出身,注定了他今后受到歧视的命运。远离生母的苏曼殊,颇受族人的白眼,也饱尝了世态炎凉。他13岁那年曾大病一场,但家人不给他治病,反而把他放在柴房里等死。从此之后,他看破红尘,不久就出家了。

苏曼殊短暂的一生曾三次出家,第一次就是童年时被扔到柴房这段悲惨的经历,第二次是少年时去日本看望母亲,跟邻家女孩发生了一段无疾而终的恋情导致女孩跳海,他在心灰意冷中再次出家。第三次是在一段苦闷期,他无意中看到了王维的一句诗:“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销?”,这句诗让迷茫的苏曼殊顿悟,于是在当地一所寺庙出家了。但奇怪的是,他每次出家不久,因为耐不住寂寞,过了不久又还俗。

世人眼里的苏曼殊,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他贪恋美女,却又刻意保持距离;一心想脱离红尘,却又屡次尘缘未了;出家人本该六根清静,青灯古佛敲木鱼,他却素荤不问,酒肉穿肠过;僧人本应不问红尘世事,而苏曼殊却身在寺庙,心系家国大事。

苏曼殊早年受孙中山的影响,是那个时代的爱国志士。


1902年,他就是参加反清活动的第一批留日学生。

1903年,苏曼殊参加了拒俄义勇队,写下诗句“易水萧萧人去也,一天明月白如霜。”他说:“假如需要且必要,我便是当今之荆轲。”当时的少年热血和侠气,可见一斑。

1913年,他发表《反袁宣言》,历数袁世凯窃取革命成果和窃国的罪恶。

辛亥革命失败之后,苏曼殊没有放弃革命理想,写下“水晶帘卷一灯昏,寂对河山叩国魂”等诗句。面对山河破碎,流露出深沉的家国之痛。


1918年,经历太多的红尘牵绊,在清贫和病痛中,他留下八个字:“一切有情,都无挂碍”而撒手人寰,终年35岁。

苏曼殊一生三进三出佛门,童年遭白眼,少年失恋,青年迷茫,每次他在现实中受伤,寺庙都是他的逃避地。他一辈子都在世俗和佛门之间来回徘徊。


他的屡次出家,是因为精神苦闷,一生渴望被爱而不得。他追求的是一个平凡而幸福的生活,但他悲惨的童年让他的人生轨迹偏离了方向。

心理学家认为,很多人的一生,都是在延续着自己童年的经历。幸福和自信的人,大部份都有个幸福的童年。而那些一生过得很痛苦的人,大部分是因为童年中,经历了太多的不幸

童年的悲惨经历,使苏曼殊产生自卑孤僻的心理,对世界缺乏安全感。精神的缺失需要填补,但苏曼殊无法用足够的爱填满他的精神缺失,他开始从食物中寻求弥补。于是苏曼殊变成一个吃货,尤其爱吃冰和糖果。他曾经说过“喜欢吃甜的人,多是内心很苦的人。”期间他内心的孤寂和悲伤,可见一斑。而也是不加节制的暴食暴饮,使他的身体健康受到严重的损伤,从而导致盛年早逝。

5 诗僧的珠海情缘

如果苏曼殊有一个开心的童年,他可能拥有另外一种人生。但历史不能重演,造成他的悲剧是那个时代的错。


如果他生活在相对宽容的年代,他可能过着平凡而幸福的生活,但世上也许会少一个超越了时代的诗人。

寒禽衰草伴愁颜,

驻马垂杨望雪山。

远远孤飞天际鹤,

云峰珠海几时还?

—《聊书》苏曼殊

云峰珠海几时还?”诗人在13岁离开家乡之后,再也没有回来过。他是在思念家乡吗?在他心底一定会吧。但在苏曼殊写下这首诗的1910年代,他的家乡还叫做香山县,珠海建县已经是40多年之后的事情了。

珠海,因为处于珠江的出海口而得名。1953年,苏曼殊的家乡正式命名为珠海,是不是借鉴了这首诗,我们不得而知。也许在冥冥中,他已经提前为家乡取好了名字。

现在,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珠海的沥溪村和南溪村、福溪村一起旧村改造,打造全新的三溪科创小镇。现在村民都已搬到上冲万科城的回迁房居住了。在万科城,新建了诗僧路云峰路。诗僧是苏曼殊的外号,云峰和珠海都取自他的诗句。这应该也是家乡人对他的一种尊重和缅怀吧。


几年前我曾经来过这里。当时的故居坐落在偏僻的小村里,人来人往,安静而祥和。现在想起来,时间匆匆而过,很多事情都在改变,它不会为谁而停留。

孤灯引梦记朦胧,

风雨邻庵夜半钟。

我再来时人已去,

涉江谁为采芙蓉?

—《过若松町有感》苏曼殊

如今,沥溪旧村已经拆除了,但苏曼殊的故居还在。他已经变成了珠海的一个文化符号,连同那个时代的记忆,一齐被保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