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知堂上古史研究:炎黄二帝是所有中国人的共祖。他们到底是哪里人?至今没有定论。《国语》记载,炎黄本为兄弟。都来自一个共同的父亲少典氏。后来,炎黄大战于坂泉,黄帝又和蚩尤在涿鹿大战。涿鹿之战的地点,真知堂已经找到了。坂泉之战到底在哪发生的呢?研究发现:
坂泉之战其实并非炎黄大战,而是蚩尤战炎帝!其地点也在山东省汶上县一带。
炎帝到底是哪里人?
关于炎帝,我们主要是从《帝王世纪》和《三皇本纪》中得到的详细信息。
《帝王世纪》是西晋皇甫谧所著,《三皇本纪》是唐人司马贞所补。
关于炎帝,皇甫谧是这么说的:
神农氏姓姜,少典之子。母任姒感神龙而生,长于姜水,都于陈。后又都于鲁。炎帝在位120年崩,葬在长沙。
“神农氏,姜姓也。母。。。为少典妃。。。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有圣德。以火承木,位在南方主夏,故谓之炎帝。都于陈。。。营都于鲁。。。在位百二十年而崩,葬长沙。”《帝王世纪》
神农氏因位在南方,所以称之为炎帝。司马贞也有类似的说法:
“炎帝神农氏,姜姓。母。。。为少典妃。。。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为姓。火德王。故曰炎帝。初都陈,后居曲阜。立一百二十年崩。葬长沙。”《三皇本纪》
炎帝神农氏
以上说法大同小异。但我们可以看出共同点,那就是:
炎帝姜姓,父为少典氏。长于姜水,开始都于陈,后来迁居山东曲阜。死后葬在长沙。
我们先来搞清楚几个地名:姜水,陈,鲁(曲阜),长沙。
鲁就是山东,曲阜则是孔子的故乡。长沙,就是湖南长沙,炎帝陵在旧属于长沙的炎陵县,自古无疑。
陈,就是河南淮阳,《续河南通志》和《陈州府志》记曰,河南淮阳名“陈”:“陈为伏羲建都地,神农因其旧而都之,故名之曰陈。”
姜水,一般认为是陕西宝鸡市渭滨区的清姜河。《水经注》有不同的说法,但基本上都认为姜水在陕西宝鸡境内。
宝鸡风光
河南淮阳祭祀太昊
好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神话故事了。
神农氏出身在陕西宝鸡清姜河流域,长大后跑到河南淮阳建国,都于陈。后来迁居山东曲阜,死后葬在湖南长沙。以火德称王,故称炎帝。
我们来从地图上看看到底有多远。
从陕西宝鸡炎帝陵到河南淮阳,有850公里!
从河南淮阳到山东曲阜有350公里,到湖南长沙炎帝陵有950公里!
从山东曲阜到湖南长沙炎帝陵有1300公里,到宝鸡炎帝陵有1000公里!
说真的,今天有很多六十岁左右的老农民,这辈子都没有离开过生长的土地。
炎帝神农氏生长于陕西宝鸡如果可信的话,他得到老百姓拥戴为王,肯定是在陕西宝鸡境内,而不可能在河南淮阳附近。
但如果他不是生于宝鸡,而本是河南淮阳土著的话,他继承王位后,因某些原因迁居山东境内,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一个大部落首领,完全可以率领自己的族人在平原上迁徙三百公里,到达新的居住地。
淮阳太昊陵祭祀场面
那么,神农氏死于湖南长沙何解?
由于神农氏长达530年,历经八代,在古代原始农业没有化肥农药的情况下,土地的肥力过几年就丧失无法耕种,神农氏部落跟游牧民族一样到处流动,应该是上古时代的真实状况。
结合夏商时期,羌人和姜戎长期在黄河河套地区与商朝对抗的真实现象,真知堂认为:
所谓炎帝长于宝鸡清姜河一说并不正确。应该是炎帝族人有一支后来到达了黄河河套地区,并且定居下来,繁衍生息。后来这一支炎帝族发展成为大宗,所以后世以为此地本为炎帝发源地。
炎帝神农氏本为山东大汶口文化大首领
为什么说最初的炎帝应该是河南淮阳(山东)人,而不是本就是陕西宝鸡人,后来迁徙到了河南淮阳呢?这个问题,估计不少朋友,特别是陕西,河南朋友特别关注。
我们还是先来从史册中找答案。《帝王世纪》中“”炎帝生于姜水”一说,到底来自何书呢?
炎帝
这种说法,最初来自左丘明的《国语》。
“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国语 晋语》
先不说这个姜水和姬水到底在哪里,按这个说法,炎黄二帝本是同父同母的亲兄弟。后来的炎黄大战,也是兄弟之间的战争。如果炎帝生于陕西宝鸡清姜河流域,那么黄帝肯定和他离得不远。
那么,姬水在什么地方呢?
按照某些学者的说法,姬水就是陕西武功县境内的漆水河。
好吧,按照这个说法,炎黄二帝都是陕西人。
从陕西宝鸡到陕西武功县,距离只有100公里。看起来确实有点靠谱。而从陕西武功县到陕西延安黄帝陵,则只有220公里。这样看来,黄帝应该就是在陕西关中盆地某个叫坂泉的地方打败炎帝的。
所谓黄帝大战炎帝,原来只是关中盆地内的一场械斗!事实真相真是如此吗?
且慢!如果按照《国语》的说法,炎黄二帝都是少典之子,那么少典氏应该就是一位老炎帝了!我们知道,炎帝之后才是黄帝时代,炎帝共有五百三十年,传八世。
“凡八世,帝承、帝临、帝明、帝直、帝来、帝哀、帝揄网。又日本起烈山,或时称之一号魁隗氏,是为农皇,或日帝炎。。。至榆冈,凡八世,合五百三十年。”《帝王世纪》
则与黄帝争战的肯定是末代炎帝。
如果末代炎帝确实是在陕西宝鸡出生成长的,那么炎帝初都陈,后迁于曲阜,说的肯定不是末代炎帝,只能是初代炎帝的事!否则,就是陕西的黄帝跑到山东曲阜去打炎帝了。没有高速公路的上古时代,从肴函古道直接打到山东曲阜,需要多少粮草多少时间,有见识的人一看便知。
则炎帝一族最初不是陕西宝鸡人,陕西的炎帝族,确实是从河南,山东一带迁徙过去的。
所以,炎帝一族的地望,最初肯定不是陕西宝鸡。
这个姜水和姬水是哪里,《国语》没有讲。但陈是河南淮阳,鲁是山东曲阜,长沙是湖南长沙却是明确的。
也就是说,对着干的炎黄二帝如果是亲兄弟,那么炎黄大战时候的炎帝神农氏一族有很大的可能性并不在陕西宝鸡,而是来自山东地区(后迁鲁)。
所以说,不论姜水和姬水是不是在陕西境内,炎帝初都陈,后迁于鲁(曲阜),炎帝一族的地望都指向河南淮阳到山东一带。
末代炎帝与黄帝争战的阪泉之战,很有可能并不在陕西境内。
那么,是不是这个陈和曲阜都错了呢?
我们来看看比《国语》更早的《逸周书》的说法:
“昔天之初,□作二后,乃设建典命,赤帝分正二卿,命蚩尤于宇少昊以临四方,司□□上天末成之庆。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河,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逸周书 尝麦解》
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当时是炎黄二帝并立,蚩尤和少昊都是炎帝(赤帝)的卿士。后来蚩尤背叛,驱逐炎帝于涿鹿之河。则涿鹿之战乃是炎帝大战蚩尤,并非后世所言的黄帝大战蚩尤。
涿鹿之战可能发生了两次:
一次是炎帝在涿鹿败于蚩尤氏,一次是蚩尤在涿鹿败于黄帝。那么,坂泉之战《逸周书》有讲到吗?
“昔阪泉氏用兵无已,诛战不休,并兼无亲,文无所立,智士寒心,徙居至于獨麓,诸侯畔之,阪泉以亡。”《逸周书 史记解》
把《尝麦解》和《史记解》连在一起来看,事情的真相就很清楚了:
炎帝就是坂泉氏,他的部落本来并不在獨麓(山东汶上县)一带。后来他把部落迁徙到獨麓,此处是蚩尤的地盘。所以,蚩尤氏和炎帝打了起来,诸侯没人帮炎帝,炎帝战败被赶出獨麓。
炎帝于是求援于黄帝轩辕氏。黄帝出兵獨麓。经过好几个回合的大战,终于擒杀蚩尤,并把蚩尤带到冀州杀掉了。
所谓坂泉之战,就是和炎帝(坂泉氏)的战争!坂泉之战=炎帝蚩尤獨麓之战!坂泉之战,乃炎帝和蚩尤之战。
涿鹿之战=黄帝蚩尤獨麓之战!
涿鹿就是獨麓,黄帝大战蚩尤于獨麓,其地在山东省汶上县,详见笔者论文黄帝战蚩尤于涿鹿,涿鹿到底在哪里?学者:蚩尤来自大汶口文化,在此不再赘述。
炎帝一族确实来自山东地区
仅仅以《逸周书》的记载为证据,说明炎帝一族确实当时居住在山东地区,显得证据有些薄弱。我们看看还有没有其他证据可以证明这一点。
证据一:
精卫填海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据说精卫是炎帝之女,淹死于大海。精卫死后变成鸟,每天衔着石头要把东海填满。
“有鸟焉。。。名曰:“精卫”。。。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山海经》
精卫既然是死于东海,又是炎帝的女儿,则炎帝一族本在山东地区无疑。
证据二:
炎帝族崇拜的是火,也就是太阳。古代山东地区,是离日出最近的地区。此地出土的大汶口文化黑陶尊上刻划的符号,就是山上出日月。
而太昊伏羲氏,少昊金天氏都是以日为尊的上古帝王。
太昊伏羲氏初都于陈,和炎帝神农氏是同一个地方。所以后人把太昊伏羲氏名为东方天帝,把本也属于东方的炎帝神农氏名为南方天帝,再把本属于东方的少昊金天氏名为西方天帝。
大汶口陶器上的符号文字
证据三:
大汶口文化消失,龙山文化的兴起,恰好就是在公元前4500年前后。
山东大汶口文化遗址,下层是北辛文化(距今7500-6400年),中层是大汶口文化(距今6400-4600年左右),上层是龙山文化(距今4600-4000年)遗存。主要遗存年代属于大汶口文化早中期。
大汶口遗址,距离曲阜40公里,距离獨麓之战发生地汶上县70公里。曲阜距离汶上县55公里,三地恰好形成一个三角形。所以说,古书上说的炎帝先都陈,后迁曲阜可能是正确的。
大汶口文化遗址的早中期遗存,就是早期炎帝神农氏一族的都城鲁(或称聚居地)。由于后来大汶口地区土地肥力用尽,神农氏一族迁走(或到了沿海的日照地区)。到炎帝族晚期,大汶口地区应该变成了神农氏小支蚩尤族的领地。
山东日照两城镇遗址,是一个非常大的史前文化遗址,它的早期是大汶口文化,中期是海岱龙山文化。此地可能就是末代炎帝神农氏最后的都城。
证据四:黄帝都于有熊,历史上的学者以河南新郑为有熊国之地。
从河南新郑沿着黄河北上340公里,不需要渡过黄河,就到达了山东省汶上县獨麓之战古战场。这340公里都是平原,没有阻碍。
以今天的急行军每小时10公里一天十小时计算的话,三、四天的时间,来自新郑的有熊部落勇士就可以到达山东汶上县,且不需要大量的军需粮草。
从战争角度上来讲,獨麓之战发生于此合情合理。而炎帝从日照迁到汶上并不是战争行为,上古时代完全可能。
龙山时代河南新密古城寨大城遗址
证据五:河南新郑地区,新石器时代属于龙山文化王湾三期类型古文化。从考古学角度来看,王湾三期文化确实取代了大汶口文化。
山东地区接替大汶口文化的龙山遗址出土文物表明:
山东龙山文化的器型受到了大汶口文化和王湾三期文化的双层影响,这应该是王湾三期文化征服大汶口文化后产生的和本土文化融合的现象。山东龙山文化是融合了河南龙山文化和大汶口文化产生的新文化类型。
黄帝轩辕氏的有熊国,就是来自河南新郑一带的王湾三期文化早段王湾类型古国。它北上与大汶口文化交战,而山东汶上县(獨麓)则是必经之地。
本居于大汶口遗址的蚩尤族,不可能等到黄帝兵临城下!他出兵到70公里外的汶上阻击黄帝军,合情合理也符合用兵之道。
结语
历史的真相,往往就隐藏在史册之中。可惜年代久远,很少有人能读懂。
且不说最早的神农氏一族到底是来自何方,只以考古发现来判断:
大约6400年前,大汶口文化开始在山东汶河流域的大汶口地区兴起,并迅速扩展到山东全境,延续了1800年之久。由于山东地区较早的发明了农业,大汶口部落联盟首领被尊称为神农氏。后代又被尊称为炎帝。大汶口遗址就是初代炎帝的都城鲁!
神农氏部落后来因为土地丧失肥力迁移,百年后,大汶口地区落入蚩尤之手。到公元前2500年前后,当神农氏一族再次迁徙到距离大汶口仅70公里的獨麓(汶上县)一带时,却被蚩尤族驱逐。
这场蚩尤驱逐炎帝(坂泉氏)的战争,就是坂泉之战。后来炎帝引来黄帝(王湾三期文化)之兵和蚩尤再次战于獨麓,则是后世所说的涿鹿(獨麓)之战。
这或许就是坂泉之战的历史真相!
炎帝和黄帝是兄弟吗?炎帝为什么被称为坂泉氏呢?下一篇文章为你详解。敬请关注真知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