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堂全称北京天主教圣若瑟堂,又称王府井天主堂,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王府井大街74号,为北京地区著名的四大天主教堂之一,东堂始建于清顺治十二年,为清顺治十二年利用王府井民宅建造,为北京城内继南堂之后的第二座教堂,七年后即清康熙元年改建为西洋式,清康熙五十九年京师大地震时塌毁,次年重建,由利博明修士设计,在后堂内保存有多幅意大利传教士郎世宁绘制的圣像,清嘉庆十二年毁于大火,两次鸦片战争后重建的东堂为罗马式,形制与现状较接近:“堂前钟楼三座,正中一座,至地高九丈有余,其正面圆牖框,与它牖各框,及其层檐,与檐下之方柱,皆大理石雕成,堂之全身,皆以上用之城砖砌成,每砖重可五六十斤,堂前阶除,长阔相等,俱十丈有余,又起洋式大门一座,达于通衢”,清光绪二十六年东堂被义和团焚毁于火灾,清光绪三十年至三十一年,用庚子赔款重建,重建的东堂除各钟塔及穹隆稍作压缩以外,基本保持旧貌,由西面王府井大街的院门拾级而上,进入前院,教堂位于距大门55米处的青石台基上,符合天主教堂的形制规定,堂面阔24米,东西总长64米,门前有宽广的平台,西主立面由三部分垂直体量组成,有两条水平腰线将其连为整体,底部三座半圆券式大门洞,形成大门廊,廊后为三个大门,中央大门上部为十字形大圆窗,两侧各有一个半圆券式双联长窗,立面用组合式壁柱作垂直划分,为罗马柱式,每层基座、柱础、柱身、柱头及檐部齐全,正立面柱头为变形的爱奥尼式,其他立面的壁柱为罗马塔司干式,西立面上部三座塔体顶部为双重鼓座,覆以肋形穹隆顶,其上各有带小穹顶的采光亭, 亭顶部为十字架,中部穹顶略高起于两侧穹顶之上,整个立面是文艺复兴与巴洛克风格的结合,既雄伟又注重曲折变化,建筑立面檐口高13米,屋顶高18米,中部穹顶高25米,十字架顶高27.2米,由于明清北京的内城东部缺少高大地标,因此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前,东堂一直是北京城东城的重要地标建筑,东堂主体建筑坐东朝西,仿欧洲文艺复兴风格,平面呈长方形,立面外观三层,立面比例严谨,局部四层,墙面砌工讲究,砖石雕刻细致,砖木结构,灰砖清水墙体,青石基础,堂顶立十字架三座,堂内有18根圆形砖柱支撑,直径0.65米,柱础为方形,堂内两侧挂着耶酥受难等多幅油画,教堂平面为巴西利卡式,直径0.65米的18根圆柱将教堂内部分为中厅与侧廊,柱头与檐部之上立拱券,其上再覆以木屋架的坡顶,西部大门上有唱经楼,东部祭坛后有向外凸出的小圣经堂及两侧的更衣所,形成十字形,教堂外立面为灰砖清水墙体,基座、檐部等处重点饰以青石,墙面砌工考究,在总体为西方古典样式的基础上,融入中国传统纹样,现建筑整体保存完好,仍为宗教活动场所,现为北京市第四批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