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八景浅述|涨知识 敦煌迎来旅游旺季 夜经济逐步复苏
< 當代敦煌 - 文史博览 >
主编 | 杜永卫
文 | 张 仲
图 | 敦煌文化艺术研究中心
敦 煌 八 景 浅 述
文 / 张 仲
◤
敦煌是古丝绸之路东段的咽喉重镇,又是当今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它的地理位置很重要,自然环境非常优美。这里山脉、河流、沙漠兼具,既有戈壁大漠的瀚海奇观,又有河渠水网的水乡风光。东望三危山,峰岩危悬,气势磅礴;南傍鸣沙山,沙浪滚滚,连绵起伏,非常壮观。远眺祁连山,峰峦高纵,雪色奇绝;近望旷野,那荒荒荡荡的流沙戈壁环抱着万顷碧涛,绿树水幔,田园织绣。夏为翠浪平铺,秋则白云棉花极目,自古就有“塞外江南”的美称。面对这神奇而意韵悠长的人文景观和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早在二百年前,人们就勾勒出一幅“敦煌八景”的历史挂图,广为宣传,至今仍盛传不衰。
▲ 莫高窟 范吉孝摄影
一、敦煌八景的内容
所谓“敦煌八景”,是指分布在敦煌境内较有名气的人文景点和自然景观而言。实际上它不仅仅单指八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根据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环境,有所增减的。比如从敦煌卷子中知道在唐代就有二十景之多,现在保存下来的《敦煌廿咏》就可以证明这一点,其中:三危山、莫高窟、白龙堆(鸣沙山)、渥洼池、阳关等,一直延续至今仍在引用。现在所说的《敦煌八景》是指清代道光十一年(1831年),县长苏履吉在主持编修《敦煌县志》时,重新修定的八景,其内容按地理方位从东向西数,有“危峰东峙、千佛灵岩、沙岭晴鸣、月泉晓澈、绣壤春耕、党水北流、古城晚眺、两关遗址”。一句一景,每景并配诗一首,形容它的奇特价值。
▲ 月牙泉 范吉孝摄影
二、敦煌八景的历史掌故和文化内涵
大凡能构成一个景致的主要因素,必须要具备它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不是对所有的古迹和山水都可列为景观。根据国家旅游局对当前旅游景点的要求:必须具备绝、奇、美、胜四大特点。而敦煌八景正是具备了这四大要素,才能吸引中外游客不远万里,观光旅游,引人入胜。
所谓“绝”,就是绝无仅有的意思。敦煌的景观无论是人文景点或者是自然景观,它的最大特色就是保持了原始的自然风貌,没有人工修饰的痕迹,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它保持了原汁原味的东西,所以才吸引游人的广泛兴趣。比如鸣沙山,以人类开天辟地以来,它犹如一条巨大的长龙,横亘在敦煌城南,任凭狂风暴雨,原始风貌依然如故,所以游人称它为“塞外风光之一绝”。有一位园林专家曾评价说:“不赶朝阳,不会知鸣沙山之柔美;不历中午,不会识鸣沙山之雄奇;不沐黄昏,不会领鸣沙山之迷幻;不经夜晚,不会觉鸣沙山之空足。”充分道出了绝的韵味。再比如,两关遗迹中现在保存下来的玉门关城堡和汉长城,两千多年了原貌依旧,这除了在敦煌能看到,别处是见不到的,这能不算绝吗?
所谓“奇”,是指奇迹、奇特而言。八景中的“月泉晓澈”,人们称它为“沙漠奇观”。一位外国朋友称誉说:“千佛洞是人类的奇迹,月牙泉是神的造化”。这都充分突显了“神奇”二字的含义。
▲ 玉门关
所谓“美”,是指环境美,出产美……等等而言,敦煌八景中“绣壤春耕,党水北流”都属于美的范畴。敦煌绿洲四面被戈壁沙漠所包围,它鸣沙为环,党河为带,前阳关而后玉门关,控伊西而通漠北。纵横31200平方公里,其中绿洲1397平方公里,仅占总面积的4,47%,说明全市95%以上的面积是沙漠戈壁。就在这有限的绿洲耕作区域内,沟渠纵横,田园织绣,村庄为幔,绿树成荫,夏如翠浪平铺,秋则黄云极目(现时已变成秋则白云极目了),故有“塞外江南”的美称。游人称赞说:“春风杨柳度玉关,丝路古道换新颜。诗情画意浓如酒,塞外今朝胜漠南。”诗人的妙笔生动勾勒出敦煌绿洲秀丽风光的画图。“党水北流”是指党河对敦煌绿洲的滋润而言。党河是敦煌人民赖以生存的生命线,它发源于祁连山中,靠冰川雪水补给。见于史书记载的历史已有两千多年,汉叫氐置水,唐称甘泉,宋叫都乡河,清代始称党河,传谓系蒙语“党金果勒”的缩写。党河对敦煌人民带来的实惠可用游人下列赞语证实:“党河引水滋万家,干渠东出分枝岔。沙土解渴气沾润,庄稼牧草绿无涯。”所谓“胜”是指胜名而言,也就是它悠久的历史和盛传不衰的名气。敦煌八景中的危峰东峙、千佛灵岩、古城晚眺、两关遗址都属于“胜”的范畴。危峰指三危山,它是敦煌近郊最高的一座山峰,主峰海拔1849米,因山有三峰故名三危。它是敦煌有史以来,被史书记载最早的一座山,远在公元前的夏、商、周时代,就有“舜窜三苗于三危”的记载,自此以后,《穆天子传》、《山海经》等书更是将三危山和西王母的故事发生了瓜葛,说:三危山是西王母的信使三青鸟的栖息地。到了东晋时我国著名田园诗人陶渊明并且有《三青鸟》诗传世,诗说:翩翩三青鸟,毛色奇可怜,朝为王母使,暮宿三危山。我欲因此鸟,且向王母前,在世无所须,唯酒与长年。”三危山因此而声名远扬,成为一座名山。至今山顶仍有王母宫的遗址保存。三危山峡谷旧有观音井,老君堂等寺庙遗址,每年到此朝拜的善男信女,香火不断。“千佛灵岩”即指莫高窟,它是敦煌享誉世界的最响亮的一张王牌,也是我国现存佛教艺术三大宝库之一。1987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文化遗产”。“古城晚眺”是指党河西岸的敦煌旧城而言。它是古丝绸之路名城重镇,对于繁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政治交往曾起过重要作用,可以说它是敦煌历史沧桑变迁的实物见证。此城修于公元前111年,至今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目前仅存南、西城墙一段和西北角城墩一座,残高在10米以上,可见此城原来的建筑规模还是相当宏伟的。此城历史上曾是县、郡、州、治所在地,又是“都护驻兵,节度建衙,凉王开国,金山称帝”的行辕和国都,曾繁华一时,所以后人有诗称赞说:“沙州自古是名区,地以名传信不误”。又说:“都护不来亭障废”,“望古茫茫动远思”。这就清楚的展现了“晚眺”的含义。所谓眺,就是让人们面对古城遗迹,追怀历史往事,寻幽探胜,以增强人们温故而创新的信心。八景中的最后一景即“两关遗迹”,两关指阳关和玉门关,均在汉代敦煌郡龙勒县(即今南湖乡的古寿昌城)境内。玉门关,相传古代西域和田等地的美玉经此关口而转入中原,故名。阳关,因位于玉门之南,故名。阳关、玉门关,南北相距80余公里,和敦煌城成犄角之势。自两汉以来,它犹如古丝绸之路上的一对雄狮,扼据西域交通的南北要地,迎来送往一批又一批的使者、商旅和僧俗人等,有著名的学者,也有技艺百工,这中间有投笔从戎的班超:“臣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如玉门关”的乡情,也有西域高僧鸠摩罗什在沙州修白马塔的传闻。有唐代高僧玄奘经阳关东返长安的记载,也有元代意大利人马可·波罗经玉门关到沙州巡礼全城的《行记》。这一幅幅经两关而展现的历史画卷,使人心潮澎湃,豪情满怀。两关,确实为中华民族的繁荣发展,建立过不朽功勋。唐、宋以后,由于海上交通兴起,两关始渐衰败,两座名关遂成“春风不度玉门关”,“西出阳关无故人”这些荒凉、遥远的代名词了。改革开放的春风又吹度阳关、玉门关外,世界范围的丝绸之路热正在升温,两关,将会成为古丝绸之路黄金旅游线上更加耀眼的两颗明珠。
7月11日晚,敦煌夜市人来人往,逐步恢复昔日繁华的景象。
近期,随着跨省旅游的恢复,敦煌市通过制定奖补政策、开发专题游线路、推广培育新业态等措施,推动旅游市场稳步复苏、持续升温。6月至今,全市游客接待量明显增加。
今年,敦煌市在贯彻落实省、市关于促进文化旅游市场复苏实施意见和一系列硬核政策措施的同时,立足实际制定了文化旅游市场复苏优惠政策和“引客入敦”奖补实施意见,积极落实医护人员免票、陇原人才免票、暂退旅行社质保金等政策,兑现扶持奖励资金、门票,激发行业活力,助推旅游市场复苏,并取得明显成效。
据敦煌市文旅局统计,7月11日,敦煌莫高窟接待游客1.36万人,鸣沙山·月牙泉景区接待游客1.22万人,均达到今年以来单日旅游接待的最高水平。
(王斌银)